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十年我國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路徑與演化趨勢分析

2021-05-24 06:47:45董偉陶金虎郄海霞
高教探索 2021年4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

董偉 陶金虎 郄海霞

摘 要:跨學科知識和相關成果的流入與融合,推動著高等教育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創新與發展。為進一步探索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的分布差異與演繹情況,基于引文關系網絡和引文大數據,利用數據透視、最小二乘多項式等算法和相關方法,探究了近十年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路徑的重心從經濟與管理科學到信息科技的轉變,并預測了跨學科交流中各學科的具體演化趨勢;最后,立足于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揭示了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重心轉變規律,構建了知識交流場,對高等教育學科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討論,以期進一步探討跨學科視角下高等教育學科認同與學科發展的路徑,并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撐。

關鍵詞:高等教育;知識流動;發展路徑;演化圖譜;跨學科知識交流場

一、研究緣起

高等教育的誕生是高等教育實踐日趨復雜化的現實反映,是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現象[1],并隨著歷史和現實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復雜化,采用單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高等教育學科中的問題已經捉襟見肘,借助不同學科和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高等教育的實踐問題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和趨勢。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與《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更是從社會需求的視角出發,呼吁要以目標為導向,聚焦多學科項目深度融合、依據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需求動態調整課程設置[2],促進教育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積極引入跨學科相關理論作為支撐,充分運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教育研究[3],加快高等教育實用化、實踐化與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隨著學科的不斷分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高等教育學科作為一個開放的知識系統,不同學科知識的流入使得高等教育學的研究范疇不斷擴大,學科發展方向不斷多元化。無論是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教育財政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還是教育心理學,都可以看到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清晰痕跡,并且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隨著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跨學科研究將成高等教育研究的增長點,其研究的深入開展將有利于改革與推動高等教育發展[4]。如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生態聯結互動的服務生態系統[5];利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模擬知識擴散場規律,探討教育知識擴散的梯度和散度[6];利用哲學中的三螺旋理論,強調大學、產業與政府三者的獨立性和密不可分的合作性機制,三個因素都可以是創新的引導者、參與者[7]等。高等教育正在以多種形式和信息科技、物理、哲學、醫學與經濟學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以更形象、更全面的方式擴大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綜上所述,跨學科知識的流入既能夠有效幫助解決高等教育日益復雜的實踐問題,又能促進高等教育學科理論的不斷拓展和創新,符合當前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高等教育學科文獻的梳理發現,高等教育學科通過引用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等相關領域中的成果,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引入進來,以此作為高等教育學科理論成果形成和創新的重要過程。為進一步明晰不同學科知識流入高等教育學科的整體狀況,探索跨學科知識的流入對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以引文關系作為知識流入分析的突破點,將高等教育學科中引用跨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參考文獻作為分析的基本單元,探索性地以高等教育學科中引文大數據作為基礎,通過設計相應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對近十年高等教育研究中涉及不同學科的引用網絡進行探索,以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動的整體概況、學科融入差異、并對未來不同學科知識的流入趨勢進行預測和探討,為跨學科視域下高等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創新,及其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和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國內外不同領域對學科知識流動研究具有一定的積累,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集中于對文獻相關數據的分析,并借助引用網絡方法進行探索。其中,常(Chang)等人[8]通過計量學中的參考文獻、合著分析等方法,探討了圖書館學與資訊學的跨學科變遷。弗萊明(Fleming)等人[9]開發了新的專利數據庫以窺視區域小世界中專利人之間相互合作的連接關系,從而間接揭示跨學科交流的具體路徑;宋(Song)[10]利用科學與工程基金會提案中的數據庫結果,研究了科學與工程領域中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流動情況;里尼亞(Rinia)[11]分析了科學領域期刊文獻的引文資料以探索全球范圍內學科間的跨學科交流內容。由此可見,學科間的引用關系能夠有效揭示跨學科交流的概況,從而進一步研究學科中跨學科知識流入的路徑和演化規律,這也將作為本研究探討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相關規律的方法基礎。

隨著高等教育學科中跨學科研究范式的不斷深入探討和應用,不同學科知識融入高等教育的進程的逐漸加速,積累了大量的文獻成果,并形成了大規模的引文數據和引用關系網絡。故本研究以近十年高等教育中高質量文獻與其參考文獻為研究數據,先設計爬蟲抽取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的引文數據,主要包括它們的引文大數據,引文中所對應的期刊數據,期刊的學科歸屬數據等;其次,本研究嘗試對知識流動數據的分布差異狀況進行分析;再次,對高等教育知識流動發展路徑進行探索性識別,并對具體演化特征進行討論;最后,基于數據結果預測未來高等教育知識交流中各學科演化趨勢。

(二)數據獲取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為中國知網,是國內應用較為廣泛的文獻數據庫之一,且具有較為完善和獨立的學科群分類體系,分為經濟與管理科學(包括經濟統計、文化經濟等學科),社會科學1輯(包含政法、德育等學科),基礎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數學等學科),哲學與人文科學(包括文藝理論、中國文學等學科),工程科技2輯(包括機械工業、新能源等學科),信息科技(包括互聯網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學科),醫藥衛生科技(包括中醫學、中藥學等學科),工程科技1輯(包含輕手工業與化學工程等學科),農業科技(包括農業工程、農藝學等學科),以及社會科學2輯(包含高等教育等學科)等10個學科群。基于此,本研究選擇該網站作為研究數據庫,將學術類型切換為“期刊”,勾選“社會科學2輯”目錄中“高等教育”欄目,為進一步精確結果,將來源類別設置為“CSSCI”,共得到2010年到2019年近6萬篇相關論文。以此為基礎,設計多線程爬蟲通過中國知網API接口抽取所獲取相關論文的參考文獻,并依據參考文獻的所屬期刊判斷其學科類別。最終,共獲得約23.2萬個文獻節點、22.8萬條引用關系,23.7萬條關鍵詞,13595本期刊及其所對應的學科。

(三)具體方法

1.文獻節點度數分布

文獻節點度數分布在本研究的引入,主要用于衡量高等教育相關文獻中跨學科知識流入的力度交互網絡整體結構的知識流動力度。在文獻節點的度數分布計算方式主要通過公式1進行計量,其中c表示文獻節點,n表示最后一個文獻節點,c1(λin+λout)表示第1個文獻節點的度數值,即入度與出度之和,并形成了231742*1維的共現矩陣。為了進一步對跨學科交流數據的有效性進行分析,使用value_counts按照節點度數值重新生成數據透視后的矩陣,并進行log化,通過matplotlib進行呈現。

2.最小二乘多項式算法

為了進一步預測高等教育與各跨學科交流的演化趨勢,明晰各學科知識融入高等教育的程度,本研究主要運用最小二乘法多項式的理念,通過尋找經驗公式計算最短距離和最小誤差確定曲線位置,最小二乘法基本公式如公式(2)所示,為了后續求偏導方便,此處我們選擇誤差平方和的方式計算誤差。為了更準確的擬合所有數據,對于已有數據點(xi,yi),本文經驗公式選擇多項式分布,如真實數據過于接近線性也同樣能夠降低次冪使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其基本公式如公式(3)所示。

三、研究結果

通過文獻節點度數分布能夠衡量文獻交互網絡整體結構的知識流動力度,從而評測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數據分布的有效性與合理性。[13]一般而言,文獻節點中心值越大,它的權威性和貢獻度也就越高[14],即文獻節點進行跨學科交流的強度也越大。具體結果如圖2所示,橫軸表示交流量大小,縱軸表示頻次。整體而言,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數據趨勢符合正常的冪律分布,即交流量較大的文獻節點占據少數,而交流量較小的文獻節點占據多數,說明高等教育與其他學科知識交流數據保持著合理的結構,能夠有效揭示出高等教育學科中存在較多和集中的跨學科知識流入現象,本研究將繼續對該現象做進一步的解析和探討。

(一)知識流動分布差異

將所有文獻的引用關系及對應學科進行梳理,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文獻學科類型主要通過其發布期刊進行界定,且學科的劃分方式大多依據知網已經確定好的十大學科群。[15]總體而言,高等教育引用文獻大多數來自社會科學2輯,即同范疇之間的引用;其次是經濟與管理科學、基礎科學等學科之間的交流,而工程科技1輯、農業科技等相關性較小學科則有較少的引用。

由于高等教育屬于社會科學2輯系列,故主要討論高等教育與其他九個學科群的知識流動狀況,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首先,經濟與管理科學在近十年流入的數據量較大,占據了主要位置,而社會科學、基礎科學學科在穩定中略有增加。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教育大會等相關政策和精神的提出,如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進高效的教育區域協同等主題成為熱點,并積累了較多的相關成果。通過對引用文獻的整理發現,其中大量的成果引用經濟與管理學科群中的文獻,并在成果中引入經管學科中的GEM模型、社會資本理論、勝任力模型與三螺旋模型等探討如何解決教育的相關問題。包含政法德育的社會科學1輯學科群的相關數據流入量也較為穩定,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思政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教育再到課程思政,不斷說明了德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位置。另外,高等教育中對基礎科學群的知識引入也相對穩定,其中在高等教育評價、高等教育測量、高等教育統計等相關研究中引入了數學、運籌學等學科的DEA模型、回歸模型等作為研究基礎,對于創新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與效果評價等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強的推動和優化作用。其次,信息科技學科在高等教育學科中知識流入比重日益增強,多媒體、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涌現,為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變革帶來了新的思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中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結合也逐漸成為的高等教育學科中新的熱點,為高等教育教學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此外,通過數據發現,工程科技、農林科技、醫藥衛生等學科群在高等教育中的流入量相對較少,這幾個學科群與高等教育的學科性質存在較大差異,學科壁壘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知識流入較少。

(二)知識流入路徑分析

1.知識流入路徑時序分析

為進一步明晰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路徑,本文將高等教育學科中跨學科知識流入情況與時間變化進行關聯統計,其結果如圖4所示。近十年來經濟與管理、社會科學以及基礎學科中的知識流入情況相對穩定,始終處于知識流入量的前列,信息科技相關學科的流入量則從2015年后呈現較大增長趨勢,而醫藥衛生、農業,工程科技2等的流入量則有所下降。

另外,跨學科知識融入高等教育的路徑重點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圖5中黑點表示當年知識流動最大的學科,連線表示重心演化趨勢。可見,這十年來跨學科交流的重心已經實現了從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到信息科技領域的轉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市場化[16]、學校內在結構管理[17]、引入企業管理的模式和思想[18]等內容已經愈加明顯。無論是產學研還是現實要求都需要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認為經濟與科技具備效益統籌的關系。[19]經濟資本一定程度上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而科技實力反之刺激人們新的需求。這驅使信息科技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開始新一輪的革命。近五年,與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的學科中信息科技和相關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各種應用開發方興未艾,衍生出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等一系列新的研究和實踐。而跨學科交流重心從經濟與管理學科向信息科技轉移的過程中,社會科學1輯(多為政法德育)、基礎科學等其他學科受到高等教育外部政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也不時成為新的焦點,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當經濟體系得到完善,政法德育相關內容自然得到重視;另一方面基礎科學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20],在高等教育學科中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知識流動路徑細粒度分析

對應具體學科知識流動路徑,在細粒度層面對具體演化特征進行分析,內容提取規則為按年歸類,在保留核心詞匯基礎上結合當年特色學科內容抽取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結果如圖6所示,其年代序列按照箭頭方向分別表示2010年到2019年。2010年,經濟與管理科學學科成為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的重心,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企業管理與高校管理等效益與治理問題逐步受到重視;當2011年社會科學1輯的政務德育內容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傳承、德育與去行政化等內容則被再次強調;同理,從2015年開始,新媒體、大數據等信息相關信息科技內容逐步在高等教育學科中得到發展,并在此后成為核心主題;2016年到2019年,“雙一流建設”“新工科”等內容從初入前十高頻詞到成為主要話題發展迅速,已經引起高等教育及其子學科發生了新的變革。而從2019年的尾部詞條也可預測未來一段時間里產教融合、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與跨學科等思想和理論將會在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學科中新的研究增長點。

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歷史文化的肯定,也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21]。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術業專攻具有專業素養的職業人員,更重視形成具有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意識的良好品質?!蹲x書錄·體驗》有言“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傳達了思政教育和精神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德育先行”的理念則旗幟鮮明地解釋了何為“源”的問題。以源塑本,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圖6 知識流動路徑演化特征 理論體系等內容的哲學思想,適應主觀、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相關課程設置體系結構淪為主導。但在社會多元價值錯綜復雜的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恒定性成了一種辯證概念[22],在中微觀層次囊括了個體認知和社會需求的進步,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意識形態工作與立德樹人等多項內容,全員育人、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則成為具有輻射力量的新方式。2010年在經濟逐漸復蘇后,社會和經濟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高等教育同樣也面臨著新的結構調整與優化;《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強調要將大、智、移、云融入人才培養的戰略部署中[23],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規劃與實施。同時亦有學者指出重大專項內容與信息技術幾乎均有交叉的關系[24],高等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跨學科教育與創客教育等新模式中的適應性應用與遷移,實現新工科教育、慕課教育、STEAM教育、學習科學教育等的內涵式與外延式發展,著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知識交流演化特征既包括穩步發展立德樹人的“不變”,又包括與時俱進創新求變的“變”。這說明政策、經濟以及相關公共事務等因素均會使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的側重點發生改變,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其具體特征將依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但該種變化能否較有成效地促進學科體系的構建,將有待進一步討論。

(三)學科知識流入量演化趨勢分析

為揭示高等教育跨學科流動的演化趨勢,本文基于已有十年各學科數據,采用最小二乘多項式分別對總體與各學科數據點進行擬合,以對知識流入的演化趨勢進行預測分析。結果顯示,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趨勢總體呈現上升態勢,進一步回應了已有研究中提到的高等教育學科所具有的社會性與實踐性決定了學科互涉、交叉融合是其實現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進一步明晰各個學科融入高等教育的演化趨勢,本研究分別對九個學科群進行了演化路徑的估算和分析,具體如圖7所示。其中,經濟與管理科學、社會科學1輯、基礎科學知識流動將會持續增長,但總體態勢趨于放緩。經濟與管理科學是高等教育較為相近的學科群,高等教育則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生的關系最為密切。“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等重大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提出,也為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機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既是高校立身之本,亦是實現諸如雙一流建設、新工科建設等重大發展的根本前提。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工程等方案正在多方位滲透著我國優秀的傳統與現代文化,持續成為新時代重大戰略的思想保障;此外,基礎科學中的數學統計和方法策略也為高等教育持續研究和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方法論基礎??梢?,多學科間共存共生的狀態已愈加顯著。

哲學與人文科學、工程科技2輯、信息科技增長程度較大,說明它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與高等教育學科產生更多的融合。哲學有關方法論與人文領域國內外史學、文學等內容提供了方法論和理論補充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拓展學者研究視野,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豐富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的內容;而新工科教育闡述了高等教育革命性變化的一種形態,是從工程的本質、新的取向中構筑的新方案[25],要加速發展、建設新工科,以新范式引導學科結構與課程體系的交叉與融合。通過對文獻的調研發現,當前新工科相關研究熱點和主題主要圍繞在工程科技2輯中的各個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等方面;此外,高等教育正處在智慧教育、智慧校園革新發展的重要階段,介于“過去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把機器當人用”之間,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傳感器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高等教育學科中學習評價,教育技術創新等研究的深度結合,將成為信息科技知識融入高等教育學科的核心推動力量,這也是為何信息科技與高等教育跨學科交流呈現明顯攀升趨勢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醫藥衛生科技、工程科技1輯與農業科技三學科與高等教育融合總體相對較少,與經濟管理和信息科技等相比,在高等教育學科中已有研究中并沒有形成較為常態化的融入研究主題和模式,它們之間的知識流動也有降低的趨勢。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設計爬蟲工具獲取了近十年高等教育學科中高質量文獻與其參考文獻相關數據,對知識流動數據的分布差異的狀況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從時序變化的角度對高等教育知識流動的路徑進行了識別,還進一步從細粒度層面對跨學科研究主題的具體演化特征進行了探討;最后,對高等教育知識流入的趨勢進行了數據預測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結果,通過進一步討論,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一)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入重心的轉變

現代知識生產模式對傳統學科制度及學科思維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學科邊界日益模糊,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的研究漸漸成為常態。高等教育學科通過不斷吸收、轉化鄰近學科的理論與研究范式等可嵌入性內容,不斷建構與優化自身結構。結合近五年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高等教育學科與其他多學科呈現出共生發展常態的同時,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流動的部分重心發生改變,其中經濟與管理科學作為最為穩定的輸入學科,持續推動相關知識和成果在高教學科的應用。近幾年,信息科技逐漸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智慧化的新驅動力量,為高等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多跨學科交叉的創新空間。通過知識流入路徑變化和預測趨勢分析等相關數據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上述兩個學科群正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一定的形式推動著高等教育學科的跨學科分層集群化發展。為進一步揭示這種跨學科分層發展態勢,本研究根據不同學科知識流入特征,借助時空扭曲理論[26]構建了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交流場,如圖8所示。該場認為由于經濟與管理科學、信息科技學科位于中心,密度與質量很高,使得空間開始扭曲,引力加大,其他學科隨著旋轉而得到發展;學科的發展除了受自身內部因素重組的影響,也受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牽引力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機遇與挑戰,并交由學科內部自行消化與吸收;高等教育跨學科知識交流場內質量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即第二環中四個學科(社會科學1、基礎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工程科技2)與第三環其余學科、甚至是同環中學科的質量都隨時在變化,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科在層次上的變化,從而引起高等教育跨學科發展態勢重心的變化,即高等教育學科會根據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

(二)跨學科知識流入對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影響

結合知識流入的預測數據可以看出,其他九個不同學科群對高等教育的知識流入存在一定差別,但就總體而言,跨學科知識的流入仍然處于較快的增長趨勢,并且在高等教育中成為一種常態,甚至有學者認為跨學科研究也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種研究范式[27]。由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內涵豐富的領域,高等教育研究無論是作為學科,還是作為領域,都需要多學科的參與,需要多學科的視野和方法。所以,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需要我們拓寬視野,創造條件,加強與周邊學科的溝通和交流。但是,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范式也必然會對高等教育中學科的范疇認同和知識融合產生一定的影響。

首先,從高等教育學科范疇來看跨學科知識流入的影響。高等教育一直被認為是一門跨學科程度較強的學科,通過現有知識流入的學科結構數據可以發現,當前學科目錄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科知識都會不同程度地流入到高等教育學科中。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學科所具有的社會問題導向性,其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和重點并不穩定,因此該學科的發展與其他成熟學科的發展有所不同,并非從內在知識體系出發,而更多的是重視外部知識和資源在本學科的借用和積累。為此,有學者認為“由于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嚴格的學科規范,導致高等教育的學科內涵相對膚淺,學科門檻也非常低,幾乎來者不拒”[28]。當前的高等教育跨學科研究中,研究成果名稱盡管沒有離開高等教育學科,其研究本體的學科范疇并不十分明晰,如經濟與管理學科中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在高等教育學科某些現象和問題的探究和解釋,其產生的理論和成果可能仍然屬于教育經濟學(經濟學學科的分支之一)范疇,卻不一定能夠作為指導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論依托,較好地融入高等教育學科的理論體系之中。因此以社會問題導向為主要依托的跨學科知識流入,很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等教育的學科范疇的認同,以及內在核心理論體系的建構。

此外,高等教育學科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方面,通過對已有文獻數據的梳理,可以發現盡管當前高等教育中對跨學科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的運用隨處可見,但其融合程度更多的還是對跨學科的相關理論或研究框架的簡單植入或套用,并未真正以高等教育作為研究本體進行深入的鉆研和探討。通過跨學科成果來看,較多的成果來源并非高等教育學科中的主流專家學者,更多的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或相關實踐人員,其將高等教育學科與跨學科知識的融合程度必然有限,更多的還是集中于描述高等教育的現象和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無法體現跨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及其對學科發展的貢獻。

綜上所述,面對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大量流入,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既存在著一定的多元化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對學科認同和生存的沖擊。因此,高等教育的學科發展需要以問題導向為主,學科導向為輔,在注重社會服務的同時,注重自己學科規范和學術話語的構建,奠定學科發展的核心理論基礎;并以高等教育學科作為主體,融合跨學科知識的流入之力,創新和拓展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守正拓新”。

參考文獻:

[1]王洪才,湯建.高等教育跨學科研究:源起·機理·實踐[J].現代大學教育,2019(1):1-7.

[2]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2020-04-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EB/OL].(2019-10-30)[2020-04-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4]李明忠.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現實審視與發展思路:基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載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40.

[5]吳永和,劉博文,馬曉玲.構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系統[J].遠程教育雜志,2017,35(05):27-39.

[6]張黎,藍峻.知識擴散場的構建、分析與應用[J].管理科學,2005(2):21-27.

[7]周春彥.大學-產業-政府三螺旋創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維茲《三螺旋》評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4):75-77+82.

[8]CHANG Yuwei, HUANG Muhsuan.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interdisciplinarity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usingthree bibliometric metho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1).

[9]FLEMING L, KING C, JUDA A.Small Worlds andRegional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6):938-954.

[10]SONG Choong-Han.Interdisciplinarity and knowledge inflow/outflow structure amo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Ko-rea[J].Scientometrics, 2003, 58(1):129-141.

[11]RINIA E J, VAN LEEUWEN T N, et al.Measuring knowledgetransfer between fields of science[J].Scientometrics, 2002, 54(3):347-362.

[12]最小二乘法多項式曲線擬合原理與實現.[EB/OL].(2018-09-03)[2020-04-05].https://blog.csdn.net/baidu_38127162/article/details/82348280.

[13]曹玖新,吳江林,石偉,等.新浪微博網信息傳播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學報,2014,37(4):779-790.

[14]王廣雷,吳曉偉,樓文高,婁元英.產業集群信息服務平臺預警機制研究:基于人際競爭情報[J].情報雜志,2013,32(12):165-169.

[15]徐媛媛,朱慶華.社會網絡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2):184-188.

[16]胡德鑫.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困境與治理挑戰:基于多重制度邏輯分析范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34-139.

[17]吳康寧.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礎[J].教育研究,2012,33(1):24-31.

[18]施曉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2(2):32.

[19]劉智運.淺論高校產學研結合的新發展[J].江蘇高教,2001(2):95-98.

[20]張瀟婧.我國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的問題與對策[D].湖北大學,2012.

[21]李衛紅.統一思想明確任務扎實工作高質量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6):4-13.

[22]駱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變”與“不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70-77.

[23]教育部辦公廳.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EB/OL].(2016-02-04)[2020-04-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

[24]胡波,馮輝,韓偉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20-27+2.

[25]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6]大衛·布萊爾,杰夫·麥克納瑪拉.宇宙之海的漣漪:引力波探測[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13.

[27] 程靜.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研究及其對跨學科高等教育研究的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8] 劉小強.關于建設高等教育學一級學科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20-24.

(責任編輯 賴佳)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
教學和管理層面的高等教育服務思考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03:53
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與創新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12:30
在線性代數課程教學中引入MATLAB的簡單介紹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4:56
法津實驗教學的思考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各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性分析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56:28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av色爱 天堂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一线天| 色综合婷婷|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欧洲亚洲一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资源|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亚洲天堂免费| 一级毛片基地|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伊人色婷婷|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91高跟丝袜|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操国产美女|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97se亚洲|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久久九九热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久草热视频在线|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色视频| 四虎综合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男人的天堂|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三级a|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天堂网2014|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