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芹
摘?要:從三次產業結構、行業結構來看,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較大,呈現高技術產業就業不足,傳統低技術產業和公共服務行業就業過度的特點。青島市尚未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缺乏一條既能帶動經濟增長又可吸納就業的主導性高技術產業,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市場改革滯后于商品市場改革,存在技術進步對中等技術勞動力替代現象。提高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應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主導性高技術產業鏈,改善投資結構,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破除流動障礙,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以及深化需求側改革,提升勞動者安全感和獲得感。
關鍵詞:產業?就業?協調?改革
一、引言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是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青島市作為新發展格局的“雙節點”,理應率先走在全國前列,但目前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仍存在較大偏離。這制約了青島市的高質量發展,妨礙了本地居民的就業水平和質量,進而抑制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研究如何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提高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是青島市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的重要課題。
二、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主要特征
(一)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較大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較大。首先,從歷史角度看,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變化。表1顯示,1978年以來,青島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的方向演變,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并未實現同步匹配。直至2000年,青島市就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2001年起才開始調整為以第二產業為主。若從改革開放后算起,就業結構調整落后了產業結構調整24年若從新中國成立后算起,就業結構調整落后產業結構約半個世紀。。同樣,2009年,青島市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完成了三產主導的歷史跨越,但直到2014年,就業結構才調整為以第三產業為主,滯后了6年。總體上,就業結構一直落后于產業結構調整。
其次,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表示各產業增加值比重與相應的就業比重的差異程度,計算公式為:三次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三次產業就業所占比重-1。若偏離度大于0,表明產業比重超過就業比重,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若偏離度小于0,表明產業比重低于就業比重,該產業就業存在冗余,勞動力應轉出。偏離度絕對值越接近0,意味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越協調。來看,隨著時間推移,第二產業目前已較為協調,其次是第三產業,該產業協調性總體好于第一產業,但依然存在偏離。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各年均為正值,表明該產業就業不足,未來可吸納更多的就業。問題較大的是第一產業,該產業結構偏離度各年均為負值,表明該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存在就業冗余,需要勞動力轉出至其他產業。另外,改革開放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青島第一產業偏離度趨于下降,但90年代中后期以來,第一產業偏離度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在波動中趨于增大,表明青島市第一產業的發展與其就業結構之間的失衡有擴大趨勢,這成為制約第一產業甚至全青島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分行業來看,傳統低技術和公共事業行業就業過度,高技術服務業就業不足
從細分行業來看,增加值與就業居前兩位的行業為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358%,就業占比434%;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占比119%,就業占比152%)本部分數據為2017年,其他部分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為2018年。,但偏離度均為負值(分別為-017和-021),表明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就業均存在冗余;另外存在就業冗余的是建筑業,以及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事業單位就業。除此以外的服務業就業均不夠充足,既包括低技術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也包括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另外,以金融業為代表的高收入現代服務業就業也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農林牧漁業(包含農林牧漁服務業),其結構偏離度為879,但第一產業偏離度為負值(-079),這表明農林牧漁服務業就業嚴重缺乏,大量農業人口依然分布在低技術的勞動耕作環節。總之,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轉入的主要行業,特別是吸納農業農村人口轉入;另外,吸引高技術人才進入高技術服務業(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是實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高水平協調的重要選擇。
(三)從制造業內部來看,中低技術制造業就業大多存在冗余,高技術制造業就業不足
從制造業內部來看,青島市制造業就業人員大多分布在中低技術制造業,如紡織服裝、服飾業(就業比重為79%,居第2位)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就業占比78%,居第3位);并且,這些行業的就業大多存在冗余(偏離度為負值)。對青島市工業產值貢獻較大的4類高技術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吸納的就業尚不多(占工業就業的313%),且均存在就業不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島具有傳統優勢的高技術行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吸納了較多的制造業就業,就業比重分別為93%和76%,分別居第1位和第4位,其就業分布與產值貢獻程度基本一致。而對青島市產值貢獻較小的高技術制造業(如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不僅吸納就業較少,而且存在就業冗余。這表明發揮優勢產業對經濟增長和居民就業的帶動作用對提高結構協調性至關重要;反之,脫離本地比較優勢,撒胡椒面式全面發展各類行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較難實現產業與就業的高水平匹配和高質量轉型。
三、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主要原因
(一)尚未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當時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確立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的工業化建設目標,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但當時我國整體尚處于“農業國”階段,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等比較缺乏,這相當程度上需要從先發的工業化國家引進。但面對當時西方國家的封鎖,以及后來與蘇聯關系的惡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了我國工業化的重要方式。為積累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等,其中一個選擇就是用農業補貼工業,這就形成了對農業的“剪刀差”。因此,我國的工業化是在農業革命沒有完全完成的情況下直接進入的,這必然使得工業化進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農業農村問題。雖然在這一進程中一部分農業人口已轉移至第二、第三產業,但由于農業發展在歷史上曾受到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抑制,目前仍有大量人口從事低技術的勞動耕作。這也是當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重要原因。而青島作為全國重要城市之一,其產業、就業結構的演變自然脫離不了全國的基本演進框架。
(二)缺乏既帶動經濟增長又吸納就業的主導性高技術產業
青島產業與就業結構的演變除了受國家發展戰略的影響外,與其自身發展也密切相關。青島缺乏一條帶動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的主導性高技術產業,這是青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重要原因,也是落后于其他同類城市的主要原因。比如,杭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一個行業貢獻了183%的行業增加值(居全部行業第2位),同時吸納了5%的就業人員(居行業就業人員第4位)。深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一個行業貢獻了566%的營業收入(第1位),同時吸納了382%的工業就業(第1位),主導帶動作用尤其明顯。而青島的傳統骨干行業,以智能家電、軌道交通為代表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雖然貢獻了較多的產值和就業,二者結構也較為均衡,但都尚未成長為明顯的主導者。優勢行業的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的作用不夠突出,是制約青島高水平結構協調的主要原因。
(三)勞動力市場改革滯后于商品市場改革
從“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來看,勞動力市場化改革落后于商品市場改革,也是造成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導致農業就業人口過剩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為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國家對城鄉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城鄉二元體制逐步形成。這雖然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做出了貢獻,但同時使得農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工業。與此同時,為緩解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轉移而形成的城市就業壓力[2],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逐步形成。這不僅造成了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農民長期處于弱勢地位),而且使得農民長期被禁錮在農村,難以自由流動、進入城市、留在城市。雖然近年來青島市已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的戶口劃分,但這更多是在放開戶籍層面,附著在戶籍上的各項居民權利和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較為滯后。這不僅使得青島第一產業的發展和就業結構存在偏離,而且也制約了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轉移。
(四)技術進步對中等技術勞動力的替代
當前,以智能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深刻改變著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創新成為新時代的典型特征和本質要求。技術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其“創造性破壞效應”也必然相伴相生。技術進步對高技術和低技術勞動者的影響相對較小,對中等技術勞動者的替代作用較大。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中技術勞動者通過提高自身素質進入高技術行業,而另一部分轉向低附加值的行業難以避免。這也是青島市中低技術產業就業過度,而高技術產業就業不足的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面對技術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青島居民偏愛以機關事業單位為主的公共服務業就業。公共服務等行業此處計算的公共服務行業包括: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就業比重較高(112%),且多存在就業冗余,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增加值占比僅為86%)。這與深圳、寧波等南方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深圳、寧波機關事業單位就業比例較低(分別為46%和54%),其他領域就業比重較高,表明兩市體制外就業吸引力大,市場經濟活躍。并且,在創新性較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青島市不僅就業比重偏低(占比23%),而且年均工資也偏低(121萬,遠低于寧波的176萬)。長此以往,青島高端科研人才有流失的風險,這將抑制青島經濟增長與高端就業的高水平協調,以及強化本地居民對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偏愛。
四、提高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基本路徑
(一)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主導性高技術產業鏈
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一條本地企業主導的高技術產業鏈,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可以吸納就業,這是提高青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基本途徑。其一,要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對于智能家電、軌道交通等骨干行業企業,應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基礎上,努力發展成為該產業鏈價值鏈的主導者。對于汽車、石化等優勢產業應在保持價值鏈地位的同時,不斷向高端邁進。對于紡織服裝、農副食品加工等傳統制造業,目前吸納了較多的制造業就業,應在穩定就業的同時,實現高質量轉型。其二,要擴大服務業開放。當前青島市高技術服務業就業不足,競爭力不強。應擴大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吸引高技術人才進入,促進服務業高質量轉型。對于低技術服務業,目前就業人數較多,應在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提高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
(二)改善投資結構,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
當前,青島市投資增速較快,但投資結構尚待優化。工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房地產業是青島市投資的主導產業,占全市投資總量的七成左右。其中,2019年房地產業投資占比高達364%(投資增速333%,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512%),表明新增投資對其依賴性過高。青島應以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來把握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同時兼顧就業結構調整。首先,要重視高技術產業投資。一方面,引導資本流向重點骨干行業,引進并留住高技術人才,支持骨干行業企業在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同時,努力成為該價值鏈的主導者。另一方面,引導一部分資金流向傳統產業,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吸納就業的同時,提高就業人員的能力素質和福利待遇。其次,要打造新的投資增長點。如醫養健康行業,該行業資產收益率高,且青島具有“山海城”的生態環境優勢和良好的氣候、地理位置條件,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應加大行業投資,提前規劃布局。
(三)破除流動障礙,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主要障礙,一是城鄉二元體制,二是各地區間的保護主義政策。首先,要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當前的問題除了農民工“進城難”之外,還有城里人“返鄉難”。應創新制度設計,破除勞動力雙向流動的障礙。其次,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的背后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才是城鄉二元體制的核心和焦點。當前戶籍制度已放開,但農民市民化意向下降,這反映了土地所蘊含的巨大效益。土地改革的關鍵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3]。目前,關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已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是破除城鄉二元土地制度的重大創新,但關于宅基地尚未有明確規定。從長遠看,應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制度。其次,要破除地區間的協調障礙。清理廢除各地區間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促進商品和要素有序流動。統一地區間、部門間不一致或重復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取消不必要的規制,為產業和勞動力結構的協調創造條件。
(四)深化需求側改革,提升勞動者安全感和獲得感
需求側,是暢通“雙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關鍵點之一。首先,要暢通法律途徑,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是提升勞動者安全感的基本點,也是實現結構協調的基本保證。其次,要改革創新分配機制,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首要內容。同時,健全其他生產要素的合理分配機制。完善土地要素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推進企業股權激勵分配制度,探索建立國有資本市民分紅基金等。另一方面,要創新再分配機制發揮收入調節作用。發揮稅收、財政支出結構、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等手段的調節作用,促進城鄉、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合理分配。再次,要增加教育培訓機會,提升勞動者素質。隨著勞動者素質的持續提升,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水平和質量。同時,及時更新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順應時代需求。最后,要降低消費者負擔,釋放消費需求。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降低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負擔,減少消費者后顧之憂。切實為需求側、供給側的高水平協調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1998
[2]劉克崮,張桂文中國“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考與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05).
[3]新華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4]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941htm,2019-11-05
[5]張萬里,宣旸產業智能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空間溢出效應——勞動力力結構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調節作用[J].經濟管理,2020(10).
[6]茅銳,徐建煒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02).
[7]何大安產業運行格局與就業結構變動[J].經濟學家,2006(03).
〔張淑芹,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