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順
【摘要】“立德樹人”在語文課程中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和虛擬的擺設,而是學生發展實實在在的要求和教師工作明明白白的指向。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學注重立德,著力于學生心靈和智能,能很好地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評價也自然具有其鮮明的特質。表現為:評價對象具有全面性與差異性,評價手段具有情境性與穿透性,評價內容具有綜合性與模糊性,評價效用具有引導性與發展性。
【關鍵詞】立德樹人,語文課程,教學評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具有鮮明而堅定的“立德樹人”任務指令,所確定的語文課程第一理念就是: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由于過去的語文課程沒有提出鮮明的立德樹人任務,語文教學常常游移于語言和人文之間,或左或右,又掣肘于中高考,教學評價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理性,輕情感;重書本,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筆試,輕口試;重量評,輕質評;重少數,輕多數;重選拔,輕發展。這種評價易于操作,但不合乎立德樹人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太多的負面影響。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學注重立德,著力于學生的心靈和智能,可以很好地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評價也自然具有鮮明的特質。
一、評價對象:全面性與差異性
立德樹人任務所指向的培養對象是“人”,要求語文教師必須以生為本,在以語言為主體的各種優秀文化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心靈成長和智能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培養對象的“人”,不是少數人,也不是多數人,而是所有的人。特別是兼具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借此而獲得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他們學習其他各門功課的基礎,也是他們將來從事任何一項工作的基礎,因而每個學生都必須學好語文。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育對象是所有的學生,而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科中要提升的素養又是多方面的,學生個性不同,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也各不相同,因此“評價需全面適應學生個性選擇和發展”,采用差異評價。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評價對象既有全面性,又有差異性,要在全面性中顯示差異性。
1.評價對象的全面性
評價對象的全面性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關注班級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諸多情況都要給予評價。同一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有好有差,學習興趣有濃有淡,語文水平有高有低,他們的家庭、經歷、個性等也都不同,但是所有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和所要達到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水準是一樣的,學生作為語文教學和評價的對象,語文教師對他們要一視同仁。
基于評價對象的全面性,語文教師對學生必須有“博愛”“公平”之心,不能忽視、嫌棄任何一個學生。每位教師都是班級的一輪太陽,其光輝應照遍全班每一個角落,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來自教師的溫暖和關愛。任何一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出現問題或是取得成績,教師都要有所察覺,及時處理,對其問題給予診斷和分析,對其成績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要讓所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興趣、有方法、有成效,不讓一個學生在語文課上掉隊。不少教師教學評價的對象只是較少數的學生,對大多數基礎差、興趣淡、水平低的學生往往視而不見,沒有對其進行必要的評價和指導,這種評價對象取向不僅違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反映出教師自身素養的欠缺。事實上,那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給予及時的診斷、激發和指導。
2.評價對象的差異性
評價對象的差異性指的是由于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況和成效不同,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區別對待,評價要因人而異。立德樹人是要把每個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但沒必要也不可能把他們培養成完全一樣的人。語文教學評價要有全面性,但評價標準又不能完全一致。從語文課程看,一方面語文學習不局限于課本,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大量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閱讀,特別是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三部分組成,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選擇;另一方面,語文課程除了基礎知。識外,在閱讀、鑒賞、寫作、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中很少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從學生實際看,學生的語文基礎和水平參差不齊,興趣愛好更是千差萬別,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情感的體驗及語言的表達都各不相同。
基于評價對象的差異性,語文教師不能以完全一樣的標準去對待所有學生,不能用唯一的答案和固定的模式去束縛學生心智,而應在正確導向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促進學生的正向發展。教學評價要在關注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突出差異性,啟發學生多角度思維、多樣化表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不同個性。
二、評價手段:情境性與穿透性
學生一方面在教師設置的大量情境中學習語言、訓練思維、陶冶情操和提升認識,另一方面其聽、說、讀、寫能力及內在思想感情又在課上課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對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好壞和語文素養高低的評價,常常是在學生的課堂學習情境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外在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內在的學習品質”,這樣才能促進其德行和智能的提升??梢姡Z文教學評價手段既要有情境性,又要有穿透性,在情境中觀察學生,在穿透中了解學生。
1.評價手段的情境性
評價手段的情境性是指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語言情境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方法和成效等,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和思想品質等,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相機評價。因為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建構起來的”,所以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讓學生融入語言實踐活動,繼而在情境中觀察和評價?!爱斍?,國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取向的評價項目均開展了情境型測試的實踐探索”。情境不僅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價的重要手段。“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不光是各類文本的閱讀理解和任務驅動型作文具有情境性,許多知識點的考核也常常融入具體的情境中。
基于評價手段的情境性,無論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還是口語交際教學,語文教師都要盡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自覺地進行語言實踐。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自然會有或好或差的學習表現,或對或錯的理解和回答。教師在情境中觀察和了解學生,獲知學生語文學習的真實情況后,再加以診斷和評價。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注意學生在各種真實情境中的表現,例如學生平時課上課下的言談舉止都是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自然反映。
2.評價手段的穿透性
評價手段的穿透性是指語文教師要透過學生的話語(口語和作文)診斷其內在的思維品質和思想品質。言為心聲,“腹有詩書氣自華”“胸無墨汁言輕狂”。學生德行如何,知識多少,能力怎樣,自然會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所表現。只有穿透現象,才能認識真相。教師透過學生言談舉止的表現和答題寫作的材料,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把握學生的內在心理和思想感情,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引導。正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基于評價手段的穿透性,語文教師要長期觀察,多方比較,發現學生在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分別有哪些變化;語文教師還要深入了解,全面分析,認識學生內在的思想品質、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比如某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原因是基礎薄弱,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抑或是思路不對?某學生寫不好作文,是寫作訓練量小,還是平時閱讀量小,抑或是對寫作無興趣?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一定要分析其內在原因,然后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語文測驗和考試也不能進行簡單的評分,還需要借助評講來對學生的表現加以分析并進行引導。穿透性重在多觀察、多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唯有這樣才能評價得當,才能促進學生心靈和智能的發展。
三、評價內容:綜合性與模糊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完成立德樹人的總任務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和分量。語文學習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學生的收獲也是多方面的。從語文教材的角度說,任何一個文本都包括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可謂是一個“全息體”,“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面地學習”;從課堂學習的角度說,任何一堂課都要開展多項活動,進行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訓練;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說,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在語文學習中或多或少有所提升。語文課程要完成立德樹人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以上諸多內容進行綜合評價。“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由于語文內容和語文學習所要提升的素養都極為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思維的發展、美感的增強、品德的提高,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復雜的、融合的過程。“語文教學中的這種整體性特點使得我們在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時往往不能用量的形式作出非此即彼的精確判斷”。語文教師通過感官對學生的觀察、認識和評述也不可能像儀器那樣精準,對學生學習情況和語文素養的評價更多是帶有模糊性的質性評價。語文評價內容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和模糊性,評價模糊性是基于綜合性的。
1.評價內容的綜合性
評價內容的綜合性指的是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諸多方面的現象和問題,對其進行綜合考量和分析。語文課上學生立足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閱讀大量文章和文學作品,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思想認識得以提升,人文情懷得以培育,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得以發展,也就是如前所說的學生心靈和智能都得以提升。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方面面得以逐步積累、建構和提高,這個過程是復雜的,結果是混融的,對其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不得不綜合。
基于評價內容的綜合性,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既要綜合考慮其學習的基礎、環境、經歷、方法、效果等多方面的情況,也要綜合考量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素養。
2.評價內容的模糊性
評價內容的模糊性是質性評價的必然要求,是相對量化評價的精確性而言的。語文考試以量化的分數來反映學生的語文成績,但分數不能精準地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不能反映學生的內在品質和學習問題。如果語文評價只用量化的分數來表達,就會丟失許多非量化的重要信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想感悟、意志品格、審美情趣和生活體驗是重要的學習收獲,這些精神層面的因素是難以量化的;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態度、方法、能力和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無法用數字來表現。這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法用分數衡量的人文素養和學習情況只能運用質性評價,用模糊性的語言描述來表現其內容。
基于評價內容的模糊性,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進步、學習進取,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于學生的認識錯誤和學習問題,要加以分析和指正。這些評價的話語內容無法精準,也沒必要精準,而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等功能正是在模糊性中生效的。要注意的是,語文評價內容的模糊性并不意味著捕風捉影、隨意評說、夸大其詞,而是要求教師盡力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實情,盡量作出切合學生實際的評價。
四、評價效用:引導性與發展性
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育要求語文教師要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多方施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識字、讀書、寫文章,更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思維品質和語言品質。語文學習是慢功夫,學生在每一次課內和課外的語文學習中,其德行、知識和能力都在潛滋暗長。“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及時得到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明確自己學習中的長處和不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評價具有多方面的效用,立德樹人任務下的語文教學評價最鮮明、最重要的效用有兩點:一是通過評價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二是學生在評價中獲得心靈和智能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評價具有鮮明的引導性和發展性,教師的引導促成學生的發展。
1.評價效用的引導性
評價效用的引導性是指語文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發展具有指引和導向作用,評價中的檢查、反饋、診斷、激勵都是為了將學生引向學習的正軌和人生的正道。肩負立德樹人重任的語文教師自然知道學生該怎樣學習,該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水平,該如何說話交流、立身處世。但德行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懈怠、會遲疑、會急躁、會犯錯,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常態化的評價手段,及時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隙▽W生的成績,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認識不足、及時糾正、不斷提高,每一次評價都是對學生學習的一次指引或糾正。
2.評價效用的發展性
評價效用的發展性是指語文教師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練就語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認知、記憶、思維等心理素質和思想、情操、道德等心靈素質的提升。語文評價最終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心靈和智能的全面發展,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也正因為這樣,旨在發現問題的過程性評價比終結性評價重要,旨在描述問題的質性評價比量化評價重要。
語文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并以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好的評價不僅能促進和激勵學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學習,全面發展,還有助于教師從中反思和改進教學,促進自身語文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