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普偉 王鈺 李睿
摘 要 課堂沉默作為中國課堂普遍存在的“獨特”現象,學界對該主題的研究已經有較為豐碩的積累,從課堂沉默的成因和對策兩個方面對該主題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快速了解課堂沉默的成因及對策方面的研究現狀,為高效開展進一步的理論拓展研究或實踐應用研究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 課堂沉默 成因分析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77
A Summary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lassroom Silence
ZHANG Puwei, WANG Yu, LI Rui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Classroom silence as a "unique" phenomenon is common in China's classroom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research on this topic. Sorting out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lassroom silence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will help researchers quickly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help researchers to efficiently carry out further theoretical expansion research 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Keywords classroom silence; cause analysis; coping strategies
1 課堂沉默的成因
1.1 學生因素
首先表現在學生的性格差異和學習基礎方面,[1]性格開朗的學生更愿意進行課堂交流與配合;基礎好、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更愿意積極發言。[2]其次是學生的課堂沉默習慣和課堂發言顧慮,[3]習慣性的不發言、存在課堂發言沒有意義的漠視心理。[4]再次是擔心自己對問題的回答淺薄的顧慮心理。[5]最后是學習態度,經過緊張的高中階段,上了大學后開始松懈。[6]
1.2 教師因素
首先,高校教師會產生比其他職業更高的“情緒耗竭”,造成教師在課堂上缺乏激情。[7]其次是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必然導致學生不會去主動探究從做中學,不會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指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一種過分依賴的心理,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保持沉默。[8]再次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現有水平相比難度過大、過于抽象。[9]最后是教師對學生發言的反饋都是負面評價,使學生壓力增加,打擊甚至摧毀了學生的自信心。[10]
1.3 文化因素
首先,東方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直接地、自然地形塑了尊重教師權威、壓抑學生質疑的教學信念。[11]其次是中國學生在發言時會顧及老師的面子、同學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12]再次,中國學生的“謹言慎行”文化也加劇了課堂沉默的發生。[13]最后,網絡文化的快捷性、開放性、虛擬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課堂消極沉默行為。[14]
1.4 環境因素
首先,學生權利和教師權利的失衡,學生沉默是學生“低位置感”的外在表現。[15]其次,大班授課、講授為主的課堂環境,輸出只有筆試一種單一方式,長期造成的習慣。[16]最后,考試評價和政策環境,在一考定終生的考試評價環境下,學生平時過程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17]
2 課堂沉默的應對策略
2.1 學生層面
首先,通過學習小組協同學習,小范圍內討論和發表觀點,逐漸克服課堂發言心理障礙,增強口語交流的自信和向他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18]其次是爭取在各種公眾場合表達觀點,提升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16]再次,學生個人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增強自己課堂發言的自信心。[16]最后,學生需要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找準學習動力和目標。[6]
2.2 教師層面
首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公開表達積極情緒,控制并隱藏消極情緒,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19]減少教師的“情緒耗竭”。其次,改革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學工具,比如用“對分易”“慕課堂”等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20]再次,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維度提問、適當提高問題的開放度、合理設置問題的梯度,并注意問題表達的簡潔明了。[21]最后,改革課程的評價方式,將學生課堂互動占課程總評成績的比重加大、[22]積極反饋和表揚參與互動的學生,讓其逐步增加自信。[4]
2.3 文化層面
首先,要突破傳統文化的束縛,[23]比如“槍打出頭鳥”“沉默是金”、怕丟“面子”等文化影響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引導、教師支持打破,讓學生打消“顧忌”、敢于質疑;其次,要適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思而后行”“謹言慎行”等深層次學習和滯后性反應,提問后留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和準備再開展課堂討論,[24]探索“傾聽+表達”的中國式優質課堂。[13]再次,依托“云課堂”“學習通”等平臺,提高教育者的個人魅力和教學智慧,引導教育話語表達方式的轉變,吸引學生想說、愛說。[14]
2.4 環境層面
首先,打破制約學生發言的制度環境,實現師生間的權利均衡;改變原有的對學生“成功者”的角色期待,建立對課堂自主表達的認同,把在課堂上的自主表達看作理所當然的境界。[25]其次,改善課堂環境,教師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學,確定適宜的班級規模,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16]最后,完善對課程的評價政策環境,加大過程參與在課程評價中的比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17]
3 結論和討論
本文梳理了課堂沉默成因及對策研究主題的相關文獻,提煉出影響課堂沉默現象的學生、教師、文化和環境四個因素,以及對應四個層面的應對策略。可以為關注該主題的從業人員快速把握當前的研究現狀和主要觀點,從而高效開展進一步的理論拓展和實踐應用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將課堂沉默的成因和相應對策劃分成學生、教師、文化和環境四個方面并非嚴格意義的區分,四個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是關聯交錯的,比如師生關系可能與“尊師重教”“權威”等文化相關、也可能與教師因素相關、還可能與規制的環境因素相關。
資助項目:江西師范大學2019年教改課題(JXSDJG1949);江西師范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學術課題:“本科學生課堂沉默成因差異及應對策略——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
參考文獻
[1] 駱曉玲,張艷瓊.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成因及解決方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S2):171-3.
[2] 李婉芹,汪雅霜.大學生課堂沉默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8,6(03):54-66.
[3] 雷洪德,于晴,陽純仁.課堂發言的障礙——對本科生課堂沉默現象的訪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2):81-9.
[4] 張林,溫濤,張玲.大學生課堂沉默的阻力與動力機制研究——基于560份調查問卷的實證 [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03):156-62.
[5] 張東海.大學生課堂動機性沉默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應[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01):40-6.
[6] 何叔飛.大學生課堂“沉默癥”現象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獨立學院學生和教師的調查數據[J].教育教學論壇,2020(18):132-4.
[7] CHANG M-L.Toward a theoretical model to understand teacher emotions and teacher burnout in the context of student misbehavior: Appraisal, regulation and coping [J].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13, 37(4):799-817.
[8] NEWBERRY M, DAVIS H A.The role of element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closeness to students on their differential behaviour in the classroom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8):1965-85.
[9] 李云霞.漢語二語課堂話語沉默現象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7(06):273-7.
[10] 蘭良平,韓剛.教師身份構建——課堂提問遭遇沉默的會話分析[J].外語界,2013,(02):59-68.
[11] 張華峰,史靜寰.中國大學生課堂積極表達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3):86-93.
[12] 祝振兵,陳麗麗,金志剛.大學生課堂沉默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內隱理論的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7,(06):50-6,122.
[13] 呂林海.中國大學生課堂“沉默”背后的“謹言慎行”傾向——“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概念詮釋與實證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01):85-97.
[14] 付迪.文化視角下大學生課堂消極沉默現象反思[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3):87-9.
[15] 時廣軍.課堂場下的學生沉默:誘因與對策[J].北京社會科學,2020,(07):110-8.
[16] 高慶飛,張坤,李鈞.大學生課堂沉默成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3):133-4.
[17] 唐世剛,鐘萬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沉默與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2):144-5.
[18] HITTLEMAN,DANIEL R. Silenct Participants: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Non-oral Students [J].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989,5(4):353-62.
[19] 胡媛艷,李奇奇.大學生師生關系的現狀及其與課堂沉默的關系[J].重慶高教研究,2014,2(04):54-8.
[20] 高利芬.大學生課堂沉默的形成機制及對策分析[J].國際公關,2019,(07):63,5.
[21] 葉立軍,彭金萍.課堂沉默現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17):44-6.
[22] 袁滿,魏麗坤.翻轉課堂教學中商科學生課堂沉默的成因及其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150-4.
[23] 時廣軍.國內學生沉默研究的元分析——基于2002-2016年的文獻[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2(03):98-105.
[24]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25] 張莉.學生課堂沉默的新制度主義分析[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