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加銀
摘 要:物理學科難度較深,抽象性較強,所以教學中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其具體表現就是,部分學生認真聽講、主動探究且成績優良;另一部分學生卻消極懈怠、缺乏主動性且成績較差。這一現象影響了學生整體物理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兩極分化問題的成因,據此改進教學策略,從而保證每名學生都能接受良好的物理教育。
關鍵詞:初中物理;兩極分化;成因;教學策略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物理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均衡的發展。但是,兩極分化現象卻使得優生愈優、差生愈差,嚴重違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對部分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一、 物理教學中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
(一)學生興趣程度不同
初中生學習觀念尚不成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愿意主動思考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得到快樂;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學生便不愿參與其相關的活動。而對于物理學科,學生正是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態度,有的積極主動,有的消極懈怠,進而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良莠不齊。所以說興趣程度的不同是導致學生物理成績兩極分化的重要因素。
(二)學生接受能力不同
物理知識抽象復雜,而學生的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在物理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能夠跟上老師的思路,不僅能快速掌握知識,還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而有的學生要想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教師不能調和這種矛盾,只會使基礎較差的學生慢慢失去學習的耐心和信心,進而加重兩極分化現象。
(三)學生方法習慣不同
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初中生的一些學習習慣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定型,他們有的會主動預習、復習,有的會認真聽講、大膽質疑,有的會主動整理錯題,但還有一些學生卻存在很多不良習慣,并且他們往往安于現狀,不會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長此以往,同樣會造成學生物理成績的兩極分化。
(四)教師態度厚此薄彼
在物理課堂上,優等生往往更加活潑踴躍,他們積極回應老師的提問,主動承擔老師布置的任務,并且有勇氣提出質疑,自然而然的,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指導。而差生或者性格內向的學生則游離于課堂之外,教師也不會過多關注這部分學生,從而激化了優生和差生之間的矛盾,惡化了師生關系,加重了物理課堂的兩極分化現象。
二、 初中物理教學中兩極分化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呈現趣味物理,引起共同興趣
物理主要研究的是物質的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而我們的世界由物質組成,所以物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物理學習中,學生會產生無盡的好奇心,他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探索事物運行的規律,并從中得到求知的樂趣。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不喜歡從物理的角度去感知世界,只能體會到物理的抽象復雜,難以產生學習的欲望。所以,針對這一情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適當滲透游戲、生活、物理學史等趣味元素,以引起學生的共同興趣,保證每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例如,在學習《升華和凝華》一課時,我先借助多媒體展示冰凍的衣服、背陰地的雪人等生活常見物,然后我描述如下生活情境:“北方的冬天下起了皚皚白雪,雪停以后,小麗把洗好的衣服晾在外面,結果衣服很快被凍得硬邦邦。干完活,小麗和朋友們在房子后面開始堆雪人……幾天之后,小麗發現冷凍的衣服沒有化開,竟然直接干了;而堆在背陰處的雪人,沒有受到陽光照射,卻明顯變小……”這一趣味情境馬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主動討論衣服晾干、雪人變小的原因,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類似的例子。然后,我引出本節課標題,并提問道:“以上生活情境中的衣服和雪人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生活中有沒有與其相反的變化?”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主動打開教材一探究竟。所以說,在物理教學中滲透趣味元素,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初步避免課堂兩極分化現象的可行之法。
(二)課堂分層教學,保證均衡參與
學生之間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有著不同的表現,而教師厚此薄彼的態度卻使得優等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將部分基礎較差、反應較慢的學生排斥在探究活動之外,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關注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然后在課堂上落實分層教學。比如,設計梯度式問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同等的思考、討論和表達的機會,從而保證學生均衡參與課堂,有效避免兩極分化現象,最終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與自身條件相符的成長和進步。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一課時,我先借一些生活現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我提問道:“同學們能否利用身邊的物體,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來感受摩擦力?”這一問題十分簡單,我便盡量邀請學困生上前展示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當一名學生用板擦擦黑板來演示摩擦力時,我提問道:“我們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具體該怎樣操作?”這一問題稍有難度,我便盡量邀請中等生作答,然后給學生下發彈簧測力計,讓學生進行演示操作。而在探討“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一問題時,我先讓差生、中等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然后讓優等生對這些答案進行評價或總結,并要求他們提出新的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與提升。
(三)加強合作探究,共享學習資源
相比于學困生,優等生往往更加自信樂觀,反應能力較快,接受能力較強,所以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探究,可以搶占更多的學習資源。而差生會遭到排擠,跟不上老師和同學的步伐,找不到表現機會,這一現象加速了兩極分化問題的形成。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一來營造自由民主的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公平的學習環境;二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差生和優生從敵對狀態轉化為合作狀態,使其共享學習資源,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共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