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加以培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幫助學生獲得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空間,促進學生在英語知識的探究中更好、更快地發展。基于此,本文展開了對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培養意義和培養方法的探討,希望可以給諸位同行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核心素養;課程改革;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林桑紅,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第一小學。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于2014年首次出現,它主要強調的是現代教育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時代就業者將會有更多與國外友人進行交流和商業洽談的機會,而這就催生了大量外語人才的需求,如何激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分析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意識,就成為落實核心素養教育觀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此展開了相應分析,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一、 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
什么是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它是指小學生在英語學習學習中應該形成的文化內涵、學習能力、思維品格和綜合語言技能。語言能力包括英語的四項基本能力:聽說讀寫。思維品質主要是指學生對英語文本的思考、推理和辨析能力。文化意識方面則重點培養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認同感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學習技能,指的是學生進行獨立學習時需要具備的技能和品質,隨著社會生活日趨信息化、智能化,缺乏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的人終將被時代淘汰,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
二、 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現實意義
首先,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嘗試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英語聽說讀寫知識,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是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英語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培養小學生語言素養的根本任務,語言不但是思維的工具,更是溝通的基本要求。當代教育不能將教學視野局限于文化知識領域,更要重視對人的學習能力、性格品質和個性情操等方面實施教學引導,以促使學生向著多元、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啟發和培養。
其次,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是為了讓學生擁有英語學習的黃金鑰匙,使得他們自己嘗試去打開英語知識殿堂的大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今時代,人們對于“文盲”有了新的理解,文盲不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或者是完全失去了自我學習意識的人。顯然,通過落實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的教學指導方法,我們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達到“授人以漁”的現實教育目的。
三、 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具體方法
1. 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四會”能力。英語的四項基本功就是會聽、會說、會讀和會寫,這也是英語綜合語言能力的體現。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些相應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記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有效的教學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而不是大張旗鼓。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之所以會看到學生帶著消極的情緒上英語課,就是因為教師一直在強制學生背誦單詞,每節課都是檢查背誦和默寫,學生無法在教材背誦和課外背誦中做到面面俱到,學習跟不上進度,教師屢屢批評,久而久之,自然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為了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同時,結合教室或者學生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物品對學生實施情境啟發,比如,詢問學生“當大家看到桌子時應該想起的單詞是什么?”“看到某些同學亂丟垃圾時,如何用英語制止他的行為?”;或者構建商店購物情境,讓學生學會在該情境中利用“What this...?”“How much...?”以及“There is...”“It is...yuan”等來進行問答,激發學生的聽說興趣和朗讀積極性。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課堂學習體驗”為話題,寫作一篇英語短文,由此實現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整合,提高小學生對“四會”能力的有效把握,促進小學生英語能力的綜合發展。
2.結合教材課文,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啟發學生邊朗讀邊思考,形成學習與思考緊密相隨的良好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辨析能力,讓學生通過朗讀材料學會推測人物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提高學生的推測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Meals”中的Part A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在上課之前提前制作一個卡通鬧鐘,教學課本第43頁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撥動鬧鐘到早晨7點,然后對學生說:“Now, it's 7:00.Breakfast is ready,children.What is for breakfast? Let's go and see.”由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到教材中尋找答案,找到在早晨7點的時候主人公Sally一家在做些什么,由此引導學生熟悉本課的重點句型和重點單詞,其次,讓學生在閱讀與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實現推理、辯證分析和判斷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落實核心素養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指導要求。
3. 分析中外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它本身就是一種外來文化,而我們利用母語——漢語來學習英語課程,其間必然會衍生出一些基于語言文化而來的不同內涵,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都會存在一定的中西方行為習慣的對話和對比。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如何詢問對方平時的飲食愛好、運動愛好以及讀書愛好等問題時,就會衍生出一系列問題,如:外國友人早晨喜歡吃什么?他們平時的運動愛好是什么?他們平時喜歡讀什么書?在教師告訴學生外國友人的飲食愛好的同時,學生們有可能會引申出新的問題,如他們為什么喜歡吃那些食物?
比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Teachers'Day”的知識時,Part A部分有一個關于Yang Ming制作手工藝品送給老師的家庭情境對話,那么為什么楊明要送給老師禮物呢?這個問題其實在對話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基于這個問題,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自主朗讀短文,然后回答教師的提問,讓學生明白每年的9月10日是中國的教師節,在這一天,小朋友們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之情。其次,為了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再次追問:“那么,其他國家有沒有教師節呢?其他國家的人們都是怎樣過教師節的呢?”這個問題可以當作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比如,有的學生就搜集到資料,從中得知泰國也有教師節,泰國的教師節是每年的1月16日,在這一天泰國全國的學校放假。而有的學生則搜集到關于美國教師節的資料:美國的教師節并沒有具體到哪一天,而是特定為整整一周,每年5月的第一個整周的星期二開始進行教師節活動,對教師的表彰活動將會持續整整一周,此外,有的學生還找到了西班牙、墨西哥和韓國等國教師節的慶祝活動項目,由這些不同國家的節日文化,讓學生了解到我國人民對教師的尊重、感激之情,亦可知曉其他國家人民對教師工作的認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4. 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力求學生學會自學。課程改革之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促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新穎化和信息化,讓學生成為英語課堂學習的主人。而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立足于“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我們也應該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考慮。所以,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使其逐步學會自主探索英語新知識,掌握一定的英語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前預習的任務。比如,在開始新課之前,學生可以先自己跟讀聽力材料,將課文中的陌生單詞進行自主拼讀,這樣在上課時,教師的教學效率就會更高。另外,學生還可以自行嘗試閱讀英語課文材料,將不能自行理解的句子標記出來。比如一些形式主語從句和賓語從句,學生在理解上就非常困難,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重點講解。另一方面,小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lanning a trip”時,課堂上,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合作學習任務:第一,自行朗讀單詞,小組合作相互檢查對方單詞拼讀狀況;第二,二人為一個對話小組,相互練習Part A、Part B和Part C部分的情境對話,掌握以特殊疑問詞“will”引導的將來時疑問句,以及本課的重點單詞,如holiday、the Great Wall以及zoo等單詞;第三,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這節課的學習收獲,其他小組可以隨時進行補充,由此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課堂氛圍中形成主人翁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優化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具備英語核心素養,在當代的教育背景下顯得尤為迫切。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對此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基于課程改革,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如何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等,進行了相關教學方法的論述,不足之處,還望廣大同人斧正。
參考文獻:
[1]高海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結合[J].試題與研究,2020(36):57-58.
[2]孫瑞.打造小學英語“靈動課堂” 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J].試題與研究,2020(36):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