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中興 吳嵐



摘 要:本文介紹了韓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框架、管理、資金、教師和培訓人員、資格體系、質量保障、改革措施、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韓國職業教育? ?職業培訓? ?啟示
一、體系框架
韓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介紹如下。
一是在中等教育高級階段提供的職業技術教育。入學要求是從中等教育的低級階段(中學)畢業或取得相當水平的證書,時間為3年。這類教育由韓國教育部下屬的專門的職業中學和梅斯特中學負責實施。畢業生可以繼續接受中級之上非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
二是中級之上非高等教育水平的職業教育培訓。由學院(韓國教育部下屬,類似于我國的職業教育學院)和技術學院(韓國雇傭勞動部下屬,類似于我國的技師學院)提供,時間為2到3年。入學要求是從高級中學(職業中學和一般中學)畢業或者有相當的學歷。此類教育在韓國教育部下屬的職業學院以及韓國雇傭勞動部下屬的技術學院進行。中級以上非高等教育課程的畢業生可以繼續進入高等教育層面的大學進行深造。
三是高等教育層面的職業教育培訓。由大學和技術學院提供,入學條件是從中學(職業中學和一般中學)畢業,或者具有相當的學歷。
二、管理
在韓國,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是有明確區分的,職業教育一般在學校進行,而職業培訓基于項目,通過就業保險基金和公、私培訓機構來提供。
韓國教育部負責職業教育,教育部下屬的終身教育和職業教育局設有人力資源和能力政策處、終身教育政策處、職業教育政策處以及中等職業教育政策處,這些職能處具體負責相關工作。韓國大學學院教育委員會負責協調和管理職業院校以及做好相關研究工作。
韓國雇傭勞動部管理職業培訓。該部就業政策辦公室的技能開發政策局,設有技能開發政策處、人力資源開發處、技能開發評估處,主要負責協調職業培訓。
韓國雇傭勞動部下屬的人力資源開發服務機構,負責制定技能開發政策。這些政策涉及終身職業能力開發、國家資格考試、外國人就業支持、海外就業、技能比賽。
韓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研究所以及韓國勞動研究所負責職業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研究工作。職業教育和培訓研究所還負責研究職業資格框架,開發和提供職業教育培訓方案,管理資格,評估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和課程,提供職業信息和咨詢。
三、資金
來自韓國雇傭勞動部、相關部門(指雇傭勞動部以外的其他部門)、地方政府的公共基金以及私人部門通過就業保險(類似我國的失業保險)支付的費用,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金來源。
所有的公司必須繳納就業保險,具體的數額取決于公司總的工資額以及公司的規模。就業保險基金覆蓋參保企業工人的職業技能開發的開支。未參加就業保險的人員,其培訓開支可以通過公共基金來支付。
投資于培訓機構(包括職業中學、職業學院、行業學院)的資金,大部分由學生、政府和公司承擔。在職業學院,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比例相對較低,因為90%以上的職業學院是私人性質的,而政府的支持主要用于公共部門。
對失業人員的培訓費用由培訓賬戶計劃(由政府和私人部門提供資金)支持。每人最高能夠獲得200萬韓元的資金支持。在一些職業中,計劃中的受訓人員需要為自己的培訓支付費用。在部分行業,培訓免費,受培訓者接受培訓補助。
近年來,韓國政府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方面的開支如下:2012年1.01萬億韓元;2013年1.18萬億韓元;2014年1.15 萬億韓元;2015年 1.31 萬億韓元;2016年1.60萬億。
四、教師和培訓人員
韓國職業教育培訓的教師在職業中學和職業學院中從事教學工作。職業中學中84%教師是非全時(兼職)的,只有16%教師是全時(專職)的。所有教師必須具有行業和教學方面的知識。教師可進一步劃分為專業課教師、普通課教師以及現場培訓教師。
韓國職業教育培訓的培訓人員負責制定職業培訓方案,并對學校和行業中的相關人員給予職業指導。他們在韓國技術和教育大學中接受培訓。
教師需要具有的資格如下。
一是中等教育高級階段。教師和培訓人員需要取得教育學院授予的教師證書。職業教育培訓教師和培訓人員也可能取得教育類研究生院的碩士學位或者已經在大學、行業學院、職業學院以及開放大學完成了教學課程的學習。
二是中等后非高等教育(相當于我國的大專)以及高等教育。韓國職業學院的教師需要取得某一具體領域的博士學位或者相關領域的經驗(職業培訓教師證書1-3級)。
三是職業培訓中心的培訓師。他們需要取得他們所在領域的國家級技術資格以及工作經驗。對合同制的培訓而言,韓國的雇傭勞動部下屬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向教師和培訓師提供在職培訓課程。這類機構包括公共培訓中心和私人培訓中心。
五、資格體系和質量保障
韓國目前正在開發國家資格體系框架,這一體系框架基于國家能力標準進行開發。
框架有5個層次:藝人、行業工程師、工程師、大師級藝人、專業工程師。韓國人力資源開發服務機構管理技術資格框架,并監督450多個職業標準資格。
到2017年6月,韓國共有約23 500個注冊的私人資格,有99個私人資格被有關部門正式確認為國家承認的資格。
目前韓國有331個國家能力標準。這些標準由韓國雇傭勞動部和教育部共同開發并管理。雇傭勞動部負責這些標準的大部分的開發與管理,共有288個,教育部負責22個,其余的由其他相關部門負責。
韓國技能質量管理局(KSQA)負責提高和監督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
六、當前的改革和政策討論
目前韓國職業教育培訓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能力標準。國家能力標準十分重要,因為它有助于確保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提供的技能與勞動力市場上的需求相一致。
二是學院終身學習計劃。韓國教育部一直在推動“終身教育學院”政策的實施,它提供資金支持,以便為成年人提供學習的地方。
三是先工作后進學院學習方案。韓國政府一直在實施“先工作,再進學院學習”的政策,以滿足中學水平的工人的需求。目前韓國教育部正在為職業中學加大投入,吸引學生,擴大職業學生的比例,建立專門的職業中學、梅斯特中學。實施此方案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降低學院畢業生的失業率。
四是學習券計劃。制訂學習券計劃的目的,是通過發放覆蓋培訓開支的學習券,幫助失業人員和小微企業的工人提高技能。學習券提供給就業中心認為需要培訓的人員。為了獲得學習券,申請人需要滿足積極找工作和尋求培訓的條件。
五是就業成功套餐方案。就業成功套餐是一個全面的支持計劃。這一計劃包括研究實際條件和計劃路徑、提供密集的尋找工作服務等。找工作成功者可得到就業成功補助,以進入勞動力市場。
六是建立梅斯特中學(專門的職業中學)。梅斯特中學是適應特定行業需求的定制中學。建立中學的目的是實施直接與行業需求掛鉤的課程,以提高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水平。它運用基于高水平技術的教育,來開發梅斯特中學。梅斯特中學的畢業生有機會進入知名企業從事與專長相關的工作以及在工作時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七、面臨的挑戰
一是韓國年輕人失業率不斷提高。韓國的年輕人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中學畢業生中幾乎70%~80%進入學院。然而, 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中小企業缺乏人力,另一方面,學院的畢業生無法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
二是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工作條件差異。在韓國,幾乎95%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工資、工作穩定性、福利和培訓機會等方面與大企業相比差距較大。學院畢業生喜歡到大企業去工作,但大企業數量有限。因此,韓國很重視中小企業,努力改善中小企業的工作條件,來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產業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為了適應工作和產業的變化,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需要升級,并能夠預估產業革命可能帶來的變化。
四是老齡化社會。韓國社會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原因是低出生率和更長的預期壽命。這對社會結構和勞動生產率產生影響。老齡人群還成為社會弱勢群體,除非提供機會讓他們掌握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能。
五是職業教育的自由學期制度。為了從中學開始提供職業生涯的教育,韓國從2015年起實施了“自由學期制度”。在中學六個學期(三年)中,學生有一個學期能夠得到工作實習的機會。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勞動力市場。
八、對我國的啟示
第一,堅持市場導向,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所謂市場導向,即用人市場的需求導向。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引發了產業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職業教育培訓要根據這些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培養相關人才。例如,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機器換人”的新形勢,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培養相關職業技術人才,是值得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也急需培養一批老年照護等技能人才。
第二,教師隊伍建設應當拓寬渠道,注重實操。韓國職業中學的教師84%是非全時的,只有16%是全時教師。教師必須有行業和教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對教師的資格有較嚴格、詳細的要求,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職業教育應該以動手實操訓練為主,理論教學為輔,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有所加強,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向韓國學習。
第三,細化國家職業技術資格體系框架。韓國的技術資格框架分為五個層次,即藝人、行業工程師、工程師、大師級藝人、專業工程師。如此劃分職業技術資格,可以對職業技術人員的能力進行較為精確的描述,從而提升職業技術人才的榮譽感,增強職業技術人員不斷追求進步的動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第四,有關職業教育培訓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針對中小企業對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韓國推出了“學習券計劃”等措施。我國也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可以學習借鑒這些經驗,出臺一些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職業教育培訓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向中小企業流動。
第五,借鑒職業教育的“自由學期制度”。韓國2015年起實施的“自由學期制度”值得參考。職業教育要增加學生工作實習的機會,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
(作者單位:閻中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交流中心;吳嵐,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