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強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隨著時代的進步,家庭教育備受關注和重視。筆者的家鄉符川鎮蘭星村,是典型的貧困村,2020年9月—10月,利用一個月時間,采取發放調查問卷和入戶訪談的方式,對蘭星村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在農村地區小學、初中的學生家長,均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對家庭教育的看法、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較以前大有進步,但也存在對家庭教育重視不足、教育方式單一等問題。例如,有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較多,一部分家長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具有示范性等問題依然存在,家庭教育質量不高。因此,家庭教育質量的提高還需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
關鍵詞:貧困鄉村;家庭教育;現狀與對策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是人生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石。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家庭教育是對一個孩子全部教育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平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教育扶貧力度不斷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推進,家長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貧困地區鄉村家庭教育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有效地推進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家庭教育,發達地區比貧困地區重視,發達地區比貧困地區教育資源豐富,是暫時客觀存在的現狀。因此,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質量是提高中國整個教育體系的教育質量不可忽視的問題。當前,學術界對家庭教育研究也很多。但對貧困地區鄉村家庭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比較少。為了解鄉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文章對符川鎮蘭星村家庭教育進行了調查,對貧困地區鄉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符川鎮蘭星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地區山區鄉村,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總戶數476戶,總人口1462人。在調研時,按照每戶發放調查問卷一份的原則,實際發出調查問卷470份,6戶因全家在外沒有發放。收回調查問卷469份,1份被丟失,沒再補寫。有效調查問卷466份,有效率達到問卷要求。其中,小學文化程度或不識字家長7人,占1.5%;初中文化程度家長433人,占92.9%;高中文化程度24人,占5.2%;大學文化程度2人,占2.03%。調查問卷內容有家長的文化程度、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和教育方法等內容,共16個問題。此外,還參考了相關文獻。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鄉村家庭教育的一些積極變化
1.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通過訪談和問卷發現,過去,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是教師的事,自己只管負責讓娃娃吃飽穿暖,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抱著只是讓孩子平安長大的態度。現在的鄉村家長,也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關注孩子的成長,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因此,不斷向孩子灌輸學習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調查發現,90.0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比較重視,認為學習是孩子現階段最主要的工作。
2.更加重視和孩子的交流
過去的農村地區,因生活的困難和家長認識的局限。家長整天忙于生計,干不完的農活,處理不完的瑣事,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和孩子交流。現在,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扶貧力度的加大,農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改變。大多數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教育,渴望和孩子交流,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們,幫助他們。調查發現,80.51%的家長能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關注孩子。主要通過詢問和閑聊方式交流。在“當孩子想告訴你學校發生的事時,你有什么反應”這一欄問卷里,90.21%的家長選擇傾聽和建議。他們也很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3.家庭氛圍更加和諧民主
過去的農村家庭中,大人擁有絕對的權威。他們認為,會“服從”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善于也不愿意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做錯了事,教育孩子的方式單一,打罵現象較嚴重。現在,這種教育方式在逐漸改變。年輕一代的家長和孩子能平等相處,教育方式更加民主,家庭氛圍更加和諧。調查顯示,80.22%的家長更愿意在平等交流中讓孩子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
(二)鄉村貧困地區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部分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道德和人格發展
部分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把學習成績作為孩子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自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反之,若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哪怕其他方面非常優秀,也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他們家庭教育目標單一,忽視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2.地方經濟不發達
一部分家長常年外出打工,無法陪伴、照顧孩子。調查顯示,蘭星村有留守兒童家庭有25戶,占總調查戶數的四分之一。這些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撫養,更有3戶,是幾個孩子相互照顧,哥哥或姐姐自己還是孩子,還在讀書,他們還得照顧自己的弟弟或妹妹。這些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教育,親情缺失,學習較差,性格也有缺陷,現狀令人擔憂。日漸凸顯的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鄉村教育的難題之一。
3.家長行為不具有示范性,教育方式單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但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家長也認識到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但在現實生活中,超過半數的家長不能長期堅持下去,甚至有些方面做得還不如孩子,起不到榜樣的作用,嚴重的甚至誤導孩子,影響孩子對是非的判斷能力。調查中也發現,在農閑時節,一部分家長喜歡約上三五好友,聚在家中,喝酒、聊天、打牌、打麻將,他們沉迷于自己的娛樂活動,早已忘了還要輔導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就在旁邊寫作業,但他們卻不管不顧,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影響。更糟糕的是,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仍然存在。雖然一些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孩子應該鼓勵、溝通和勸說,但他們卻缺乏耐心,三句過后只剩埋怨和訓斥了,甚至“棍棒伺候”。通過問卷和訪談,發現40.92%的家長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沒耐心和孩子交流;50.06%的家長會打罵孩子。只有不到10%的家長選擇從不打罵孩子。許多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太調皮了,不打不罵就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