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珠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也隨之走入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主要體現在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缺乏主動性和支配性,批注流于形式,且應試痕跡明顯。此外,由于小學生閱歷、思維能力有限,閱讀常常表現出忽視整體性,斷層問題嚴重,缺乏批判性,思辨能力欠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應對策略,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興趣培養作為重要抓手,交還閱讀的主動權于學生,引導小學生正確進行批注,樹立閱讀文章的全局觀念,并加強小學生批注式閱讀批判性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應對策略
批注式閱讀一般是讀者閱讀時隨時在書本空白處隨手寫下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可以是對文章段落的總結,也可以是對作者思想的評論,亦可以是自己當時的疑惑。這些批注一般都能反映出讀者當時的心理特征,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讀者與作者之間簡短的對話和思想的碰撞。從小學開始養成學生批注式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也隨之走入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效果看,仍不盡如人意,這與相關概念不清、批注內容不明、批注方法泛化、評價標準缺失有莫大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文章就當下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現狀進行闡述,對相關存在問題進行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今后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提供幫助。
一、 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現狀
(一)閱讀缺乏主動性,批注流于形式
批注式閱讀的前提是需要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書本當中,這樣才能讀進心里,才能好好地進行思考。然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動,再加之平時身邊電腦,手機的誘惑,很難能靜下心來去好好讀一本書。因此,當教師布置批注式閱讀任務時,很多學生也僅僅是被動完成任務,簡單地對所讀內容進行批注,讀書時也不多加思考,只是指望教師課堂上講解,批注常常流于形式,簡單寫寫了事,也不管有用沒用,應付作業而已。況且,當下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原本也沒指望小學生真的能有什么創造性見解,教學時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法對小學生的批注有個良好的反饋。當小學生不能為了愛讀書而讀書時,便無法要求他們能夠沉下心來閱讀,自然也不會引發他們內心與作者的鳴響,那么批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與意義。
(二)閱讀缺乏支配性,應試痕跡明顯
閱讀應當是一種個人興趣,陶冶情操的個人興致,興致到了,自然很容易引發出創造性見解。但是,當下應試教育的積病使得讀者閱讀時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自主支配性。批注本就隨時、隨手寫下讀者當時的感悟,但是到了課堂上,常常會聽見教師要求“帶著問題去閱讀”,也就有了“先粗讀了解文章大意,再細讀從文章中找出答案”的標準閱讀模式。這本就與批注式閱讀的內在要求相違背。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悟性有高低,閱歷有深淺,對于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不關乎對與錯,只關乎當下讀者的心境,可以是對文章的概括,可以是對一個觀點的評判,甚至可以是舉一反三,與其他同類型事物進行對比,但絕對不應是去尋找題目答案,甚至還要關心回答是否正確,會不會扣分。但是應試教育下卻把這些“見解”都標準化了,每個人都是為了做題而閱讀,也就無法有自己真情實意的感悟與觀點。誠然,教師為了彌補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彌補閱讀上的失分,引進批注式閱讀概念來提升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初衷是善意的,但是引進者如果不能理解批注式閱讀的內涵,那這樣的閱讀方式更不如直接教會小學生解題技巧即可,當小學生閱讀時的自主支配性都被做題所取代時,自然也就失去了批注式閱讀的意義,反而不利于小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三)閱讀忽視整體性,斷層問題嚴重
小學生在做批注時,往往只會落點于當下的某一句某一詞,而不是統籌全篇全文,經常會出現一葉障目的情況,讀了后面忘了前面,前后邏輯不能聯系到一起,導致接受的信息支離破碎,不成系統,缺乏全局觀念。這與小學生的年齡、邏輯思維能力、讀書時是否專注都有莫大的關聯,需要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改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閱讀缺乏批判性,思辨能力欠缺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小學生閱讀時一般都是被動接受書本上的內容,缺少思辨能力,一般也不會對書本上的內容提出質疑。一方面,小學生愛面子,臉皮薄,提問怕被同學笑話。另一方面,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質疑時體現的思維價值也極為有限,思維仍然局限于內容本身,跳脫不出大環境,舉一反三的能力弱,無法展開豐富且深層次的聯想。這需要小學生有大量的生活閱歷,大量的閱讀積累,大量的知識儲備。
二、 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應對策略與建議
(一)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需要讀者能夠沉得下心來,這樣才能專心。但是,當下網絡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都有些浮躁。更何況對于小學生,本就天性好動、好玩。加之平時或者課外輔導班,或者手機、平板電腦始終充斥在他們的課余時間里,使得小學生更難能將興趣放在閱讀上面。欲使小學生能夠主動去閱讀,則教師需要將培養閱讀興趣作為重要抓手。影視作品中經常有讀書人院中搖椅坐,樹下沏茶讀書的畫面,營造出一幅寧靜、古樸的氛圍。小學生天性單純,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喜愛模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性格特點,舉辦小型讀書會,可以在教室里將桌子圍城一圈,弄點小零食,讓學生安靜閱讀,分享讀書心得。亦可以讓小學生搬著座椅或者小凳子在學校花園里找一處安靜處三三兩兩讀書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這一刻不去強調做題,也不要去要求學生能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只是為了愛讀書去讀書,讓小學生享受這份閱讀時的寧靜,愛上這種讀書方式與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再適時地引導小學生在閱讀時做批注,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