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德
摘 要:群文閱讀指的是老師和學生將根據一個議題或者多個議題,從而選擇相應的一組結構化的文本,在單位時間內以集體構建來形成共識下的一種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的指導下,閱讀能力是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一種基礎性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精神下,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初中語文老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群文閱讀教學指導下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積極拓展學生的閱讀素材,推動學生整體的閱讀能力實現提升。所以,文章研究了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如何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通過這種教學舉措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
在群文閱讀中,群文的議題將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師生將根據議題來將相關的文本聚集在一起,但是要確保這些文本在議題的屬性之內,并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對議題進行解釋說明,這樣就讓學生在議題理解上具有形成層次性和程序性的認知。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初中語文構建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模式,將不是以往簡單的閱讀資料的積累,將是以清晰化的線索來組織閱讀教學,在組織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對閱讀材料實施有效地整合,從而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課內外閱讀材料,這樣在初中語文閱讀中將實現“1+1>2”的教學效果。初中生在閱讀方面已經掌握一定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在群文閱讀中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上要對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予以充分地考慮。
一、 準確地把握單元教學主題,將課內外閱讀實施有效地結合
初中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固定化的教學主題。初中語文老師在課程教學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就需要對語文課本中單元主題充分地考慮,將根據單元主題來開展教學內容的滲透。對此,需要初中語文老師深刻地把握語文單元的教學主題,根據單元主題教學內容來實施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所學習的內容,對單元主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材料,強化學生對單元閱讀素材的理解。在單元主題課外閱讀材料選擇上,初中語文老師要根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來實施合理化的布局。
比如,在初中九年級語文課程教學中,有一單元的主題就是學習詩歌,對詩歌中的意象有更好地理解,同時實現對詩歌意境的了解,認真品味和學習詩歌的語言。這一單元中有三篇課文,分別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余光中《鄉愁》和臺灣作家鄭愁予《雨說》等詩歌。初中語文老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設計好,要對課前導學、課中補充教學以及課后引申教學進行提前考慮,對閱讀的教學素材進行合理化地滲透,從而推動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強化理解。比如,在鄭愁予《雨說》這一課教學過程中,在導學教學階段,老師就可以以雨的靈氣來實施引申,可以將杜甫《春夜喜雨》進行補充教學,以詩中前兩句的引申,讓學生對雨的靈性、生機有更好地感受。在課程教學中的補充環節,對雨的靈性和味道讓學生有更好地理解,初中語文老師可以補充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通過閱讀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對雨的理解能夠加深。對課文中語句的含義有更好地理解。總之一句話,通過在群文閱讀中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初中語文老師就可以從單元主題著手教學,結合單元教學主題的特點來進行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對課外閱讀資料進行合理化的補充,將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和優勢更好地體現出來。
二、 將作者的切入點找準,在教學中實施同類閱讀的引申研究
初中語文課本中每篇文章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和價值,每篇文章都有出彩之處,課文內容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描述,將作者的思想也滲透其中。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將尋找有關作者的閱讀素材,這樣更好地讓學生的知識視野得以拓展,讓學生接觸到作者更多文章。借助于多篇解讀的方式讓學生對作者的形象有全方位地了解,推動學生對閱讀內容感知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語文《岳陽樓記》這一課教學中,其實對于古詩文的內容作者在理解上是十分容易的。因為初中生已經掌握一定的閱讀經驗,特別是初中九年級的學生在古詩文理解上水平還是很高的。對此,初中語文老師只需要簡單地點撥,就能對這篇文章進行學習和記憶。但是因為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閱讀學習效果通常不理想。對此,初中語文老師在講解《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從作者范仲淹著手,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做好,借助于閱讀材料的引申來讓學生強化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具體地說,初中語文老師可以將范仲淹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比如說《漁家傲·秋思》《御街行》等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對范仲淹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展開對此學習,學生將對范仲淹的人生進行多角度的了解,對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一生有更好地了解,將從這篇課文中將作者的所思所想有更好地領悟。通過圍繞范仲淹來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搜集和串聯,將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推動學生對范仲淹這個人物有更好的理解。總之,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指導下所實施的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從作者的生平事跡等入手來搜集閱讀材料,將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教學方式。對此,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課本中作者的生平事跡緊緊抓住,將作者的生平和其作品實施對應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推動學生對課文理解水平的提升。
三、 緊緊把握語文要素,將重難點的閱讀解析做好
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要素是課文中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現錯誤或者不到位的情況。學生對于語文要素的理解,通常是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下,通過老師對語文要素的解讀讓學生的語文學習難度得以降低。但是通過教學實踐來顯示,學生對于語文要素的學習,要注重將其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對閱讀難點進行攻克的時候要結合課外閱讀材料的組合,讓學生在具體閱讀中強化對語文要素的理解能力,推動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