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喜林
摘 要:對于生物教學而言,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物也不例外。通過實驗探究后,學生能夠對于知識有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在實驗中難免會“請”一些小動物及植物來幫忙或是需要到戶外進行實驗,那么則需要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保護生態環境,讓“幫助”學生學習的小動物及植物不受到傷害。經過對網絡數據的綜合分析發現良好的環境保護教學策略可有效強化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且能夠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所以此次研究將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策略分析作為研究主題予以深入剖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物教學;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策略
一、 引言
當前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環保意識是素質教育核心內容之一,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初中生是首次接觸到生物學科,不僅要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科知識,同時也是學科學習方法學習的黃金時段。良好的生物教學對幫助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除此以外,還增強了初中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師作為教育引導者,務必在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則,學生良好的生態意識教育工作也是教師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那么只有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扮演好領導者的角色,教育環節不但要引領學生更好地學習學科知識,而且加強學生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也是勢在必行的,同他們一起愛護大自然。
二、 相關概念
(一)環境意識
針對有關環境資料的解讀,發現環境意識隸屬于環境素養之一。環境意識是從時代發展中衍生而來的新概念。著名的美國生物研究學者蕾切爾卡遜,其被稱之為環境問題的研究先驅,他發表的學術研究中探索了環境污染程度同人類及動物遷移的關系,還研究分析了人類活動同自然界其他生物間的聯系,進而針對生態環境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和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中國的諸多研究者也在刻苦鉆研,并且很多研究者都認同環境意識是人們對環境認知的看法,環境意識又依據具體內容加以細化,被劃分為了兩大體系,分別是:環境思想體系、環境感情認識。就有關研究的解讀,筆者了解到環境意識實質針對人類活動及自然環境變化關系的分析。除此以外,陳金桂在其研究中也表示,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努力探尋更好的處理人同自然界的沖突矛盾的辦法。
(二)環境意識培養的內涵
這一意識的養成是在環境教育的支持下進行的,當前有關環境教育的定義參差不齊。這一概念誕生于美國,是在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上所提議的,會議中表示環境教育是對環境價值予以更全面深入認知歷程,旨在達成被教育者對環境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這里所談及的態度是對理解人類、生物、文化及物理環境等相互間的關系而言的必要條件。環境教育在中國被視之為教育學科的一種,其是解決跨學科教育活動的支持,在潛移默化的思想影響下,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如此他們才能夠將環境保護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來。
三、 初中生物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中存有問題
(一)教師教學中環境意識滲透不足
環境知識教授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那么首先教師自身需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這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對中國教師體系的綜合分析,發現部分中國教師整體素養水平處于較低狀態。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看中了教師職業薪資待遇好、節假日多的優勢,對待工作也是簡單的按部就班,只注重教材知識的教授,將生態環境教育意識的培養置身事外。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被規劃到了素質教育的內容中,因而不被重視,初中學段生物學科已被劃分到應試考試的行列中,所以教師教育重點都集中在了學科知識的教育工作上。部分初中生物教師都是校企合作式的直接從師范院校聘用的,他們在校所學校的教師教育方式側重點也集中在了應試教育上,素質教育方式被一筆帶過,自然他們在參與工作后也很難在生物學科教育中更好地滲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二)學校教學規劃不夠完善
經過對中國初中學校教育工作的綜合性分析發現,諸多學習生態環境意識教育都是形式主義,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檢查而存在,或有相關規劃但是相關內容少之又少,側重點仍舊集中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上。并且就部分學校所制定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規劃并不具備明確性的教育目標,目標僅設置了大致方向。在規劃中并未結合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認知加以分析,以至于學生就環境意識的概念都模棱兩可,所以,想要環境意識教育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首先,各初中院校務必做到生態環境教學規劃的完善,
制定的學習目標應具有針對性。從而做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從學生認知著手,促使教育目標更明確、更具針對性。
(三)環境意識培養方式單一
應試教育模式在中國初中教育中已根深蒂固,這種教育模式教師扮演教學主體,授課方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呈現,培養方式單一,這種教學模式長此以往,自然無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都處于被動狀態。就教育工作而言,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學習的探索過程都交給學生進行,如此,學習主體就不再是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教師了,而是由教師過渡到了學生。除此以外,這種教育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此,擺脫傳統機械式教學模式,學生才能夠自行去探索生態環境意識的真諦,進而對其有更深刻的認知,從而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中來,這才能夠做好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四)教育理念缺乏時代性
環境意識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并且教育開展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可是教育理念未做到與時俱進,直接影響了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對環境意識的認知。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生物教學中學生依舊是按照教師的教授按部就班,最終導致了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每一時代的學生群體都具備時代特性,教師所應用的教育理念也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否則學生對學習也不會充滿激情。環境意識的培養雖說已被納入中國的教育體系之中,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舊存有不足之處。環境問題無論是在什么時代都存在的,同時由于各方面的發展還會爆發諸多新問題,可是環境意識教育的發展步伐卻仍未趕上新問題爆發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