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
摘 要 在建設法治中國這一新時代背景下,法律通識課程應作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針對學生個體發展以及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法律通識課程應構建合理的目標體系。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不同于本科院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也不同于法律專業課程內容,應選取與高職學生將來融入社會關系更密切的針對性較強的法律及其相關作為課程內容。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法律通識課程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7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a rule of law in China, general legal courses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to account, the general legal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target system. The content of general law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 of general law courses in universit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 of legal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should choose the law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future lif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s the course conten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general course of Law; law-related education
“通識教育”這個概念起源于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高等教育中融入越來越多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受到廣泛關注并被廣泛討論。清華大學李曼麗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 本文旨從法律通識課程的必要性、構建合理的法律通識課程目標體系以及法律通識課程內容的科學性三個方面以探尋如何使高職院校的法律通識課程更具成效。
1 法律通識課程的必要性
根據李曼麗歸納的“通識教育”的定義可知,法律通識教育它屬于非法學專業的,主要是將基礎的法律知識、理念進行傳播,以培養具備法律素養法治思維的國家公民為目的的教育。在建設法治中國這一新時代背景下,為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在高職院校開設法律通識課程勢在必行。
1.1 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諾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一直都是高職學生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基礎”課程法律部分課時的安排太少,教材在編排時對具體法律規定幾乎沒有涉及。法律通識課程的開設恰恰能解決“基礎”課程在教材內容以及學時等方面的局限問題,使其作為“基礎”課程的延伸,為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
1.2 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
高職院校雖然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但不代表就無需針對學生在其他領域、其他方面給予培養與關注。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高職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種,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具備某一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外,當然還需要是一個具備多種能力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職學生即將融入社會,在現代法治社會里,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法治思維法治素養,擁有判斷是否存在法律風險的能力并懂得通過正確途徑尋求法律救濟將有助于高職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更游刃有余。面向高職學生開設法律通識課程將是培養高職學生上述能力的必要路徑,法律通識課程也長期深受高職學生的歡迎。
2 法律通識課程目標體系的構建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靈魂,[3]它決定了課程內容的取舍、教程的安排、考核的方式等。針對學生個體發展以及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法律通識課程應建立如下目標體系。
認知領域。掌握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背后的基本法理以及一些具體的法律規定。
技能領域。能夠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初步分析問題,判斷是否存在法律風險并懂得針對問題做一些簡單有效的預處理,以及具備通過正確途徑尋求法律救濟的維權能力。
情感領域。通過學習逐步培養起法治思維,形成正義觀念并最終信仰法律,形成自覺守法的精神。
3 法律通識課程內容的科學性
3.1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應區別于普通本科院校內容
從學生整體水平、人才培養模式等因素來看,高職教育與普通的本科教育還是存在較大的區別。目前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普通高中,他們的分數一般都低于本科院校的錄取分數,學生整體的學習、理解能力弱于本科院校。根據這一學情,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的設置肯定不能與本科院校相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開設的“法律與中國社會問題”法律通識課程包括“中國社會問題與刑事治理政策”這一內容 ,并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刑事治理對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和積極疏通”。“法律與社會”是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之一,在講授“犯罪的刑事控制”這一章節時主要講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犯罪現象的特征、趨勢與成因以及刑事控制的成本與效益兩個問題。顯然,本科院校開設的法律通識課程在內容上更注重學理的討論,對所講授的問題也更注重將問題深化進行研究;這些內容是與本科院校學生所具有的較深的人文積淀、較強的理論學習功底以及學習能力相匹配的。但如果將這些內容也放在高職院校的課堂上來講授、討論,由于功底及能力達不到相應水平,大部分高職學生將會消化不良,最終導致無法達成法治教育的目標。所以,面向高職學生的法律通識課程所設置的內容應與高職學生的實際能力相匹配,內容的理論深度要較本科院校開設的課程內容來得淺顯一些,內容應主要涉及基本知識并且應更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通過采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的原則以及原則背后的法理。比如講到刑法,主要應向高職學生介紹我國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則與效力范圍,犯罪的基本概念、刑法的基本概念以及相關規定,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基礎知識,構建一個基本的刑法知識體系。這些內容是高職學生想要了解,又能夠掌握的內容,也為幫助他們成長為具備較高法治素養的合格公民提供了支撐。
3.2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內容不同于法律專業課程內容
法律專業課程更關注的是對學理的探究,培養的是從事法律工作的專門人才;而法律通識課程則是為了普及一般的、廣泛性的基本法律知識,培養、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鑒于兩者要達成的目標完全不同,法律通識課程與法律專業課程的內容在選取上當然存在較大不同。比如,當講授刑法這一部門法時,法律專業課程的內容是需要覆蓋刑法總論及刑法分論全部內容;但相關刑法總論犯罪形態、共犯形態、罪數形態這些內容由于更多涉及學理的討論就不應安排進法律通識課程中,而刑法分論中內容也僅選取大學生常見的犯罪罪行進行基本的介紹,且不做學理上的深入學習與討論。
3.3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的內容應具備針對性
從對法律文本的學習,到隨著法治素養的不斷提升而通過行動去踐行法律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一個從文本到實踐,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依托法律通識課程來實現這一效果,課程核心內容的選取是關鍵。應選取與高職學生將來融入社會關系更密切的針對性較強的法律及其相關作為課程內容,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同時也更易于激發學生對法律的興趣,也更容易使他們產生對法律的認同感,樹立起正確的法治觀念。
比如,畢業后的學生絕大部分將走上工作崗位,如果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法律知識,在求職、工作時,他們就具備一定的法律維權意識以及尋求正確救濟途徑的能力來解決碰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習,當了解到勞動法的主要原則以及一些具體規定背后的立法目的,學生們也就自然而然更認同法律并在自覺遵守法律的同時也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曼麗,汪永銓[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諾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3] 李姜紅,林富威.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現狀與對策探討[J].廣西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