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王海英
[摘 要]意識形態是新時代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極其復雜嚴峻,并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國內國際輿論交錯、熱點事件多點齊發、互聯網成為前沿陣地。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應強化意識形態安全的“頂層設計”、強化意識形態安全的“制度化”、推進意識形態安全的“協同化”。
[關鍵詞] 治理現代化;意識形態安全;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6-0025-03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協作項目成果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與此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黨的十九大提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因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一、意識形態是新時代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一)意識形態明確國家治理的“方向”和“指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根本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內在蘊含著深深的意識形態基因。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時代背景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意識形態工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
治理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包括知識層次、道德觀念以及精神面貌等諸多方面?;厥资澜鐝妵l展史,各國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注重對內的凝聚力和文化軟實力[1]?;仡欀袊?,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雖四萬萬之眾,實等于一盤散沙,民眾對國事毫不關心,國家民族觀念相當薄弱。中國共產黨被譽為把沙子擰成鋼筋的人,在各個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精神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內核,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意識形態作為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戰略工程,承擔著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職責使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是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三)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治理穩定有序推進的基石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并列專章作出戰略部署。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再次強調國家安全工作是黨治國理政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2]。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和復雜。意識形態安全無疑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前中國的意識形態總體上是安全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因此,必須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放在戰略的高度思考,才能使意識形態在面臨重大威脅與挑戰的“大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新階段新特征
中西方的意識形態斗爭由來已久,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硬實力的快速攀升,中國更多地承擔起大國責任,造成了西方國家的集體焦慮。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和新的態勢。
第一,國內國際輿論交錯。西方憑借其在國際輿論場的固有優勢,不斷攻擊中國的政治體制、歪曲中國的對外政策、詆毀中國的國際形象。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猝然而至加速了國際關系的深度調整和變化。從中興事件到華為事件,從中美貿易摩擦到香港修例風波,中西方之間的制度較量日益凸顯。早在2019年3月,時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部主任的基倫·斯金納就公開表示,“一場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識形態的斗爭”。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延誤疫情論”“數字造假論”“病毒源頭論”和針對中國的“追責論”與“賠償論”甚囂塵上,企圖圍堵中國,離間中國和平友好的國際形象和外交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友一方面針對中國的環保、人權、宗教等領域,利用熱點事件和焦點人物持續不斷發聲,另一方面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美國總統大選等一切有可能的機會不斷鼓吹“美國夢”“美國制度優勢”,造成了國內國際輿論交錯呼應。
第二,熱點事件多點齊發。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指出,西方對于中國的制衡主要是內部制衡和話語制衡。近年來,美國涉華法案數量逐年攀升,從2009—2016年均37項攀升到2017—2019的年均236項。2020年美國又出臺一系列“法案”,以國內法案的方式干涉中國內政已經成為美國政府霸權主義的集中體現。特別是通過宗教領域對華持續施壓已經成為美國全方位對華戰略的一部分。2019年以來,中國陸續發表了《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斗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白皮書、《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新疆的勞動就業保障》白皮書,借此回應西方國家在國際輿論場的惡意炒作。美國的“長臂管轄”范圍已經涵蓋了民事侵權、反壟斷、網絡安全等眾多領域,動輒就對他國企業、官員發起制裁。不僅如此,打著威脅國家安全的名義美國對中國的企業中興、華為、抖音海外版進行圍堵封殺,甚至將手伸向自詡“新聞自由”的新聞輿論領域。繼2018年12月,美國要求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登記為“外國代理人”之后,2020年2月18日,美方將新華社、《中國日報》美國發行公司、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總代理(海天發展有限公司)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目前被列管為“外國使團”的中國媒體已達15家。不僅如此,在美孔子學院、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美分支機構——美國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NACPU)也被列管為“外國使團”,可見基于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的文化霸權主義已經對全球文化安全構成威脅[3]。
第三,互聯網成為最前沿陣地。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了涵蓋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在內的各個領域的重大風險。在強調政治安全風險時,“網絡”和“青年”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的兩個關鍵詞。這具有超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伴隨著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互聯網技術在技術本身不斷突破的同時,也在成為一種文化和意識形態。根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網絡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別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政權顛覆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面對互聯網給中國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帶來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主持召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域會議,指出 “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等論述。回顧近年世界政壇局勢,無論是中亞和獨聯體國家的“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還是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互聯網都成為 “顏色革命”的馬前卒和助推器。中美貿易戰期間,一些人公然指責中國政策、頻頻借助微博、微信、知乎等平臺傳播錯誤言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面對美國不斷攀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和種族歧視帶來的社會動蕩,依然有一部分人艷羨美式“民主”“自由”,吹捧美國制度的“修復能力”,甚至“大開腦洞”贊嘆美國的“抗疫能力”。
三、新時代需要新作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了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方位,同時指出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此,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必將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
第一,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強化意識形態安全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因此,對于意識形態安全必須保持戰略清醒和定力,始終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實際工作中守底線強立場,對大是大非問題勇于亮劍、敢于發聲。
第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意識形態安全的“制度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等制度文件出臺。以制度建設為根本,筑牢治國理政的意識形態安全屏障。今后需要通過繼續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用制度來支撐和保障黨員干部意識形態能力的提升,切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到實處,并轉化為治理效能[4]。
第三,統籌國內國際,推進意識形態安全的“協同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隱患既來自國內多元多變多樣的思想流變,也來自國外的文化滲透和沖擊。因此意識形態安全體系的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協同作戰,整體發力。對于國內而言,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下大氣力解決,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帶動解決思想問題。同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及時總結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對于國際而言,主動作為,積極發聲,正確處理好“道”與“術”、“古”與“今”、“同”與“異”的關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黃相懷.理論清醒方能政治堅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0).
[2]王華.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重大風險[M],北京:國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0.
[3]秦強.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
[4]宋惠昌.意識形態問題十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