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文 伍旭清
摘要:共同學習任務群在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中有不同的實施策略。“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必修課程的專屬任務群,必修教材有整本書閱讀單元教材,宜建構“三維度六課型九課時”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基本的整本書閱讀素養。選擇性必修課程是整本書的“研習”階段,要基于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用“專題研習”策略來追求整本書閱讀“面”的廣度。選修課程更強調選擇性學習內容和個性化學習要求,整本書閱讀要選定書目,師生共同開發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以突顯選修課程學習“點”的深度,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方向和空間。不同的實施策略,體現了三類課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關鍵詞:共同任務群;整本書閱讀;三類課程;實施策略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K19003)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任務群是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且穿插于其他學習任務群的共同任務群。共同任務群如何在三類課程中實施?怎樣與不同課程的專屬任務群銜接、統整?隨著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實施的推進,已經是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了。2019年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編號JK19003)研究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中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同時關注在三類課程中的區別和聯系,探索課程之間的銜接和統整。
一、必修課程:建構“三維度六課型九課時”整本書閱讀體系
“課程標準”使整本書閱讀上升為國家層面的課程意志、成為基本教學任務的,必修教材設置了專門的整本書閱讀單元。從一定程度上說,高中的整本書閱讀是課程標準、統編教材和整本書“三位一體”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基于課程目標和學科素養,結合教材編寫意圖,設計出高度整合的積極的閱讀活動,體現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教學過程的規范性。
對大單元教學理解的基本共識是,單元涵蓋花多少時間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會了沒有等,是完整的學習概念。而整本書閱讀是利用整本書結構的完整性、內容的連續性、邏輯的嚴密性、風格的一致性及教學的規劃性,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恒心和意志,形成探索性、統整性的深度閱讀習慣,矯正感性閱讀和碎片化閱讀造成的不良閱讀習慣。為此,必修課程中我們構建了“三維度六課型九課時”整本書閱讀教學體系。現以《鄉土中國》為例具體闡釋。如圖1所示。
貫徹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探討”的課程精神,依托統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冊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單元,結合《鄉土中國》的閱讀價值,《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目標明確為: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閱讀期待,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精讀、略讀和瀏覽等方法讀通、讀懂《鄉土中國》,認識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特點;(2)理解書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學術觀點,探究作品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發展和提升思維水平;(3)積累學術類著作的閱讀經驗,觸類旁通,掌握學術著作的一般讀法,提升閱讀和表達能力;(4)閱讀相關評論和其他資料,把握本書價值取向。學以致用,借書中的理論和分析方法,進一步認識國家和人民,形成文化自覺。
為實現整本書閱讀目標,需要研究課時安排和課型設計,探索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習慣養成的路徑,研究整本書閱讀的策略方法,探究解決課內外閱讀的契合等,進而設計從不會讀、讀不懂,到深入理解,并掌握“這一類書”閱讀策略的閱讀過程,即“三維度六課型九課時”整本書閱讀教學體系。
(一)九課時
整本書閱讀不是大眾化自由閱讀,它是特定人群有目的性的學習活動,是通過整體性的閱讀來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是提升綜合素養的閱讀活動。在課程標準中,“一部學術著作”《鄉土中國》的教學時間是9課時,統編教材整本書閱讀單元的教學時間也是9課時。
對于整本書來說,9個課時確實不算多,但從0課時到9課,這是一個飛躍。用9課時來完成《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師需要精心擬定整本書閱讀課時教學設計,這能喚醒我們對時間的敏感,加強對時間的控制,進而掌握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主動權。
(二)三維度
設置全書通讀、專題研讀、閱讀提升三個閱讀維度,是為了從整體到部分,由“粗”到“精”,再觸類旁通,實現讀好“這一本”會讀“這一類”的課程目標。
①“全書通讀”著眼于宏觀和整體。先是導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然后指導學生運用瀏覽、快讀、猜讀、跳讀等閱讀方法自主通讀,“連滾帶爬”讀完全書。②立足學情,立足課堂,依據教材中單元的4個學習任務設置整本書閱讀情境任務,在課堂上組織閱讀活動,深度探究,適當拓展,落實精細化、科學化的“專題研讀”。③“閱讀提升”著眼于建構讀懂“這一本”書建構“這一類”書閱讀經驗的課程目標,通過沉淀和升華將閱讀所得轉化為素養。
(三)六課型
整本書閱讀要以“讀”為基點,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要突出不同課型閱讀的實踐與體驗,促進閱讀的逐步深入,體現整本書閱讀的統整性。必修課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型主要有:導讀課、通讀課、研讀課、活動課、總結課、評價課等。
①導讀課的任務在“導”,重點是導學、激趣,讓學生認識這本書,愿讀這本書,會讀這本書。②通讀課貴在獲得對全書的整體印象。整本書閱讀要從形式到內容把這本書看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體”,通過完整閱讀全書,實現讀者與作者生活經驗的對接。③研讀亦即精讀,精細深入地研究品讀;研讀課以學生自主研讀為主,輔以交流討論和教師點撥。④閱讀需要以恰當的活動為載體,活動課突出開放性,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課堂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獲得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體驗。⑤總結課是閱讀提升維度的課型,老師設計閱讀“這一本”書的總結、反思的路徑,讓學生去思考,去感悟,去發現并把握規律,得到由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的提升,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⑥評價課的目的是檢查閱讀目標是否實現,整本書閱讀評價形式多樣且不一定要用“課”的形式來完成,因此一般不占用課時。
這6種整本書閱讀課型有相融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每一種課型的實施都要注意與其他課型的適度融合。
二、選擇性必修課程:實施整本書閱讀“專題研習”策略
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選擇性必修課程是整本書的“研習”階段。這個階段的整本書閱讀,要根據所穿插專屬任務群的內容與目標、定位與價值設計具體的研習任務,實施“專題研習”策略。選擇性必修階段的整本書閱讀依然“三位一體”,現以《茶館》為例進行闡釋。
我們將《茶館》的整本書閱讀置于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下冊第二單元“時代鏡像”,穿插在“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的學習中。共同任務群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不設學分”,沒定課時,教學實施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為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教學過程的規范嚴謹,我們首先以必修課程整本書閱讀教材單元為藍本,編寫了《茶館》整本書閱讀教材。
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整本書閱讀”
這是共同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貫串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的學習,是學習任務群“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中穿插的整本書閱讀。
《茶館》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為舞臺,用茶館里各色人物個人生活的變化來展示清末到民國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滄桑變化,堪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話劇典范。被曹禺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王蒙稱之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
研習《茶館》這部戲劇精品,要結合清末到民國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社會歷史背景,理解劇本的思想文化內涵,探索其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還要根據戲劇的主要表現手法,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究劇本的意蘊,獲得鮮活的審美體驗,加深對當代話劇的了解。
《茶館》
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鋪寫世態,在往昔歲月和市井畫面的組合中聚焦著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悲歡,《茶館》正是這樣一部“感時憂國”之作。這部劇作不以尖銳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取勝,而在對裕泰茶館的日常生活描寫中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和鮮明的愛憎。
閱讀指導
話劇是一種以對白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樣式,20世紀初才移植到中國。作為文學體裁之一,話劇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閱讀欣賞不能僅停留在文本層面,還可以結合表演,走進藝術世界,領悟其藝術內涵和獨特價值。
怎樣閱讀《茶館》劇本呢?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1.獨立自主閱讀。同學們已經完成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文學閱讀與寫作”等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積累了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和方法,提升了文學欣賞能力。請自主閱讀劇本,把握戲劇沖突,并選擇片段嘗試表演。
2.積極主動參加研習活動。閱讀時要隨時記錄閱讀感受,撰寫讀書筆記,在“《茶館》研習讀書報告會”上積極發言,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同學交流閱讀體會與感悟。
3.關注人物和時代關系。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茶館》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戲劇沖突——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都是在時代外力作用下運行的必然結果。閱讀時要梳理人物與時代的關系,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4.賞析“在微笑中蘊含著嚴肅和悲哀”的臺詞。《茶館》的語言魅力是其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劇中臺詞不僅能表現人物的鮮明個性,還透露著時代信息,夾雜著幽默味道。學習時可以通過精研對話、觀看話劇演出等方式,品味戲劇特點和藝術表現力。
研習任務
以下任務供參考,可以選擇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設計任務。
任務1.把握第一幕“罕見”的內涵及價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特點之一是“感時憂國”,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國家命運和人民悲歡上。曹禺稱贊《茶館》的第一幕是“古今中外罕見的第一幕”。請研習第一幕,查找資料,討論其“罕見”的內涵及價值,在班級組織的“《茶館》研習讀書報告會”上發言。
任務2.從“圖卷戲”切入探討老舍的戲劇風格。特定的時代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各異的稟賦氣質使得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請賞析《茶館》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即“圖卷戲”),寫一篇評論,探討“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戲劇風格,全班研討交流。
任務3。嘗試創作話劇。話劇作為文學體裁之一,因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而受到普遍喜愛。請查找資料,了解更多話劇知識,深入領略話劇的魅力,嘗試自己創作一個話劇(或者選擇本單元的一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王開友、王國文撰寫)
選擇性必修注重學習“面”的廣度,課程標準為“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設置0.5學分9課時。根據選擇性必修教材下冊第二單元學習的需要,我們設計用4個課時完成穿插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的《茶館》整本書閱讀。如圖所示。
三、選修課程:開發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
“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鼓勵開展個性研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與必修、選擇性必修課程相比,選修課程更強調選擇性學習內容和個性化學習要求。選修課程注重學習“點”的深度,要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方向和空間。在這個階段共同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實施策略是:選定書目,師生共同開發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現以《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選修課程的開發為例。
首先,要確定好穿插的學習任務群。《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穿插在選修課程專屬任務群“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中的整本書閱讀。其次,貫徹課程標準精神“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踐情況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修修習”,將學生視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學習任務群、學生和整本書“三位一體”開發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
智者東坡
——《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校本選修課程綱要
(一)一般項目
1.課程名稱:智者東坡——《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選修課程
2.課程團隊: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JK19003)課題組
3.課程類型:校本選修閱讀課程(穿插在“學習任務群16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中的整本書閱讀)
4.授課時間:9課時
5.授課對象:高三學生
(二)課程元素
1.課程目標
(1)自主閱讀《蘇東坡傳》全書,完成26萬字的閱讀量。發現本書中有價值的文學現象與問題,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進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討專題。
(2)個性化理解《蘇東坡傳》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把握時代精神和時代走向。做好讀書筆記,組織或參加讀書報告會
(3)圍繞中心論題進行有準備的專題探討。組織或參加讀書研討會,進行專題研討交流分享,培養理性思維與探究能力。
(4)進入林語堂的文字世界。探討蘇東坡的儒道釋思想和人生智慧,深入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強文化自信。
2.課程內容
(1)自主通讀
運用瀏覽、跳讀、猜讀、細讀等多種方法獨立自主閱讀全書。勾畫圈點,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撰寫全書(或某章節)內容提要,把握書中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
(2)專題研讀
下面研討專題供參考,可以選擇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設計專題。
①把握蘇東坡的悲憫情懷。人們想起蘇東坡,讀到蘇東坡,時時心生親切,這除了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外,更在于他那始終心系百姓、悲天憫人、浩然正氣的偉大。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積弊重重的朝代里,在政敵都虎視眈眈、甚至挖空心思迫害的困境下,在其他正直的官員偃旗息鼓的孤軍奮戰中,蘇東坡始終獨行其是,為民請命,誓死力爭,不計后果,毫無悔意。
②蘇東坡的人格魅力。蘇東坡極富個性,他的人格魅力是如何養成的呢?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給了我們答案,即孟子所提出的“氣”字。蘇東坡具有立于天地間的浩然之氣。著眼浩然之氣,從詩文創作、政治追求及人生抱負三個方面挖掘,品析偉大人物卓越品格的養成,感受偉大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期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
③賞析蘇東坡詩詞。每到一個仕途轉折的地點,蘇軾都要創作相當數量的詩文。他的文筆蘊藉了人生的況味,自我的消解,生命的廣博。閱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了解其詩歌和坎坷仕途的相互印證,其樂無窮。
④品味蘇東坡的曠達。不管在何種境地,蘇東坡總能品出“人生有味是清歡”。蘇東坡一生嘗遍各地美味佳肴,并以美文佳句歌詠之。研讀《蘇東坡傳》我們會明白,蘇東坡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盤盤精美的美食,還是一份飲食文化,更是一個精神世界。
⑤賞析東坡的“樂章”。幾千年難得一見的“完人”蘇東坡,是不是真如李清照所言“東坡詞不諧音律”(《詞論》)?我們不需要引經據典來考證蘇東坡的音樂成就,只需靜靜的“傾聽”《蘇東坡傳》,體會東坡的生命樂章,欣賞林語堂的藝術樂章……這將是一種多么微妙的閱讀享受呀。——在不拘一格,率性而為的閱讀中“養性”。
3.課程實施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任務群共2學分,36課時。課程標準建議設置3—4個專題,每個專題9—12課時。鑒于林語堂文學語言通俗易懂,該整本書閱讀選修課程用9課時從三個閱讀維度實施教學。
(1)自主閱讀(2課時)
導讀之后,學生用充足的時間自主閱讀《蘇東坡傳》全書,主動建構文本意義,發現文學現象的價值,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記錄并整理閱讀中的關注點、質疑點、興趣點,生成問題單。
讀書報告會上,學生交流分享問題單。老師根據學生個體閱讀需求和課程學習需要,整合研讀專題,并綜合閱讀興趣等因素,組建閱讀專題研討小組,制定研討規劃。
(2)專題研討(5課時)
圍繞師生共同確定的5個專題研讀《蘇東坡傳》相關章節,進行有準備的研討,并選擇合適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如下圖所示。
(3)提升發展(2課時)
這個閱讀維度基于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著眼學生未來的發展,重在提高學生對《蘇東坡傳》的理解和認識,并聯系相關資料,結合歷史、文化等自我反思,提升理性思維和探究能力。
4.課程評價
沒有評價,就沒有課程。《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的每個環節都嵌入評價任務,推動階段性成果的形成,用過程數據及時、準確地呈現閱讀表現,這是“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習態度,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中傾聽、包容不同意見,理性思考的態度等等。如下表。
整本書閱讀評價具有開放性,通過教師、同學、家長等多主體、多形式對學生閱讀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閱讀能力等多維度進行評價。“終結性評價”包括閱讀成果、學生互評、老師評價以及檢測成績等。
(張曉玲、王國文撰寫)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課題研究的兩年多里,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要全面落實課程標準和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的理念及要求。“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共同任務群,要把握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區別和聯系,針對三類課程不同的廣度、深度和難度,精準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做好課程之間的銜接和統整,切實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王國文,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高級教師;伍旭清,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