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君

摘要:目的:研究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94例,時間為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實施鋼板內固定術,觀察組實施交鎖髓內釘治療,對比兩組治療療效、臨床相關指標、治療前后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并發癥。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有效性較高,且手術、肢體腫脹消退、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較短,出血量較少,觀察組上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結論: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效果明顯,可促進骨折愈合速度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且并發癥少,有助于改善其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交鎖髓內釘;鋼板內固定;下肢功能;自理能力;并發癥
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是因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等原因所致。近些年交通業及建筑業不斷發展,促使骨折患者數量明顯增加。該病會限制患者下肢功能,影響其生活及工作進而降低生活質量,所以及時展開治療很關鍵。臨床常以手術治療為主,鋼板內固定治療為常用方法,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術后患者會有各種并發癥,影響骨折愈合的同時也會延長住院時間。而交鎖髓內釘具有多種優勢,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患者治療中,安全性較高[1]。本次研究主要對47例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接收的94例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不同小組,各47例。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3.5±2.4)歲,觀察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43.2±2.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經MRI等影像學檢查均符合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2],且符合手術指征;(2)無認知障礙或理解障礙;(3)臨床相關資料無缺乏;(4)治療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者;(2)凝血功能障礙或重度皮膚感染者;(3)患有惡性腫瘤或嚴重肝腎疾病者;(4)合并多發性神經疾病者。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鋼板內固定術: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開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創消毒后將骨折部位為中心作切口,徹底暴露出骨折端并將其軟組織清除,剝離骨膜復位骨折端,選擇合適的鋼板予以固定治療,然后再擰入螺釘。穩定性骨折患者適當加壓以促進愈合速度。術后予以患者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時根據其肢體腫脹情況展開脫水等治療。
1.2.2 觀察組
交鎖髓內釘:為創面消毒、清創并實施全身麻醉,股骨骨折患者于骨前外側作一縱行切口,充分暴露骨斷端并徹底清除骨折間軟組織,沿大粗隆頂線向近端做切口,暴露出大粗隆然后插入導針,在透視情況下確定導針位置,采用導針進行擴髓并放置髓內釘,將4枚鎖定分別置于骨折遠端及近端部位。脛骨骨折患者于脛骨結節和膝前髕骨下緣做切口,暴露出髕韌帶后縱行切開,采用尖錐在與脛骨平臺距離為1cm的位置沿髓腔開口,將髓內釘置入,術后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肢體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并對比。(2)采用FMA量表評估患者下肢功能,共7項內容共34分,分數越高,患者下肢功能越好。(3)采用ADL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共10項內容共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4)并發癥有切口感染、鋼板或髓內釘斷裂、延遲愈合。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經治療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骨折部位恢復明顯;有效:經治療患者病情有控制,骨折部位較治療前有恢復;無效:經治療患者病情及骨折部位恢復不明顯??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 兩組治療療效、并發癥
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臨床相關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86.4±5.2)min、出血量(151.3±11.4)mL、肢體腫脹消退時間(13.1±4.2)d、骨折愈合周期(5.5±0.4)周、住院時間(14.1±4.1)d,對照組分別為(104.3±5.7)min、(406.1±12.2)mL、(17.6±5.3)d、(7.4±0.6)周、(18.6±5.5)d,t=15.905、104.617、4.562、18.064、4.497,P均=0.000。
2.3 治療前后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
治療前觀察組下肢功能(21.3±3.2)分,對照組(21.5±3.4)分,治療后觀察組(29.6±2.5)分,對照組(24.3±2.2)分,t=0.294、10.911,P=0.770、0.000;治療前觀察組生活自理能力(56.5±3.2)分,對照組(56.2±3.4)分,治療后觀察組(82.4±4.1)分、對照組(76.8±3.7)分,t=0.441、6.952,P=0.661、0.000。
3討論
下肢長管狀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比較大,近幾年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該病患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其會影響下肢功能進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應盡早展開治療,選擇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加強其下肢功能的同時,有效提高生活質量。以往臨床應用的鋼板固定術雖有一定效果,但內固定方式于切開復位不當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這會影響其預后恢復進而延長住院時間。針對此,應選擇一種恰當的治療方法以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4]。
當前臨床在患者治療中,更注重對其骨折端局部血運的保護,且已經形成BO理念。交鎖髓內釘治療在臨床中應用較多,其能加強患者骨折固定效果,改善修復方式,有效提升骨折復位治療能力,且還能較好的保護骨折端局部血運,具有明顯的效果及安全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固定骨折時應用中央對稱內夾板固定法,是軸心固定。其損骨及髓內釘可分散應力,與普通鋼板相比髓內釘所受符合較小,可有效避免出現疲勞變形的情況[5]。(2)交鎖髓內釘和骨組織接觸是彈性固定,有較高的強度且生理應力大,促進患者骨折愈合的同時,也能避免局部血運出現障礙。(3)應用交鎖髓內釘固定時,不用大范圍剝離骨折部位軟組織及骨膜,可較好保護骨膜的連續性及完整性,保證骨折部位血液循環的同時,可促進骨折愈合。(4)交鎖髓內釘固定時可在髓內完成,不占用軟組織空間且能減少切口張力,可有效避免皮膚壞死等的發生[6]。有研究資料顯示,在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可降低其并發癥,其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41%)低于對照組(24.32%),與此研究結果一致[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有效性較高,手術、肢體腫脹消退、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較短,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較高,且并發癥較低。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釘應用于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治療中并發癥少,可促進骨折愈合速度,且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進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胡松,高大新,游紅林,等.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愈合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1,24(4):558-561.
[2]李燕華,劉志英,徐華.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11):363-366.
[3]王建,周穎,張娜.研究分析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的治療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2):102-104.
[4]黃耀.交鎖髓內釘固定法與鋼板內固定法治療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的療效對照[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0):366-367.
[5]劉曉云.交鎖髓內釘治療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醫療裝備,2019,32(15):83-84.
[6]扈小平.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9,28(12):139-140.
[7]官彬.交鎖髓內釘治療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研究[J].人人健康,2019,1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