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文化課堂”的構建策略:挖掘文化資源,豐富課堂內容;豐富教學途徑,加強文化修養;聯結生活實踐,增強文化體驗。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文化課堂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24-02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課程,其教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感、法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第二個發育高峰期,其價值觀、道德觀及認知能力都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下,互聯網和新媒體迅速發展,營造了一個思潮交織、學說多樣化的文化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需要優秀的精神文化作為引領,使其樹立正確的前進方向。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若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構建頗具特色的“文化課堂”,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挖掘文化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不僅規定了教學內容,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教師應當立足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基本倫理道德規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資源,通過呈現優秀且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內容,發揮優秀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
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正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詩詞及名人故事,這些現成的傳統文化資源,有些可以直接采用,有些則要經過挖掘、加工、處理再使用,尤其要深挖其德育內涵,并聯結當前的德育觀,深刻闡述其蘊含的德育精神,幫助學生從中獲得成長所需的養分,建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認知。如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正文提及孔子所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意思是“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這是古人對交友的一種經驗之談,用在本課正好合適。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圍繞這句話展開了討論,先一起讀了《閱讀感悟》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故事,體會他們的偉大友誼與偉大成就印證了孔子的話;然后引申到生活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回憶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和啟發,以及交流是否因為損友犯過錯誤或遭受過損失,幫助學生重點領會應該有選擇地交友,多結交正直的、誠信的和知識廣博的人,讓自己受到益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使自己思想認知獲得健康發展,進而建立起正確的擇友觀和是非觀。
又如,七年級上冊《珍視生命》一課,《拓展空間》中提到這樣的問題:“你知道哪些面對挫折而自強不息的歷史名人故事?你從中收獲了什么?”自強不息的歷史名人數不勝數,這是一個融入傳統文化的好時機,也是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好機會。筆者組織學生收集了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如祖逖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故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車胤孫康囊螢映雪的故事等,并交流讀后體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面對挫折不斷奮斗的重要性。
此外,筆者還組織學生通過創辦板報、知識競賽等形式,依托教材內容,以不同主題收集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不定期分享給班級,如愛國主義主題、孝道主題、交友主題、誠信主題等,以此開發出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些文化知識背后蘊含的豐富鮮活的倫理道德內涵、深遠的價值追求及高尚的精神思想,進而更好地塑造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開展雙向互動的、開放性的活動,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教材思想相契合,打造出更加富有文化氣息的課堂,實現以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
二、豐富教學途徑,加強文化修養
目前,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然傾向于使用傳統的講授法,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單一的講授法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興趣喜好及社會熱點等方面靈活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尤其在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更要采取適宜的方法,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困惑和需求與課程連接,積極打造“文化課堂”,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使學生樂于吸收課堂知識,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例如,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一課,教材涉及許多“孝”方面的內容。孝道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傳統美德,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多,挖掘這部分資源進行教學,符合教學需要。為了契合初中生相對感性的特點,筆者在教學時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入傳統孝文化,先播放公益廣告《媽媽的等待》,當學生看到視頻中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慢慢老去、年老的母親一直等待孩子歸來等畫面時,無不深受觸動;隨后將視頻內容歸結到本課主題“孝”與“親情”上,順利進入本課學習。多媒體是營造氛圍和創設情境的有效手段,它將抽象的文化概念用影像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而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更易理解文化的概念、內涵,并迅速完成知識的內化,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修養。
又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公民義務》一課時,筆者組織小組針對傳統文化中“二十四孝”的若干事跡展開討論,然后辯一辯在當前社會中,“孝道”“贍養老人”等傳統美德是否還符合時代要求。學生從家庭親情、倫理道德及法律法規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辯論,最終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得出結論:贍養孝敬老人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之一。明確了這一內容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組議題的討論,如分析“在當下社會中,何謂真正的孝道”“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如何做到孝順”以及“作為公民,除了孝順,對家庭和社會,我們還有那些義務”。通過討論這些問題,學生不僅更好地理解了新時代公民的義務,同時也將學習內容與傳統美德相聯系,實現了古今對話、法理與道德交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傳承,使課堂的文化性更為凸顯,促使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
可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將知識和思想更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增進課堂的意蘊和深度,構建出較具特色的文化課堂,促進學生自覺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三、聯結生活實踐,增強文化體驗
構建富有文化氛圍的課堂絕不僅限于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還要延伸到課堂以外,有效地聯結學生的日常生活,使抽象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具體化、情境化、生活化,讓學生從廣泛的社會生活中獲得進一步的文化體驗,使文化課堂的構建趨于完整、全面。對此,教師需要設計適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易于開展,并且樂于參與的實踐活動。
當前,絕大多數初中生都非常熟悉網絡,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因此實踐活動首選線上活動。筆者依托我校的校園網絡平臺,專門開辟了一個優秀精神文化知識推廣欄目,定期推送我國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組織學生以知識競賽、自由投稿、線上辯論等方式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構建師生間、學生之間乃至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平臺,幫助學生獲得除課堂以外的文化熏陶,摒棄不良網絡文化對學生的侵蝕干擾,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與綜合素養。
此外,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組織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參觀博物館、參與民俗活動、感受當地文化遺產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獲得優秀精神文化的熏陶,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如九年級上冊《守望精神家園》一課,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但何為“精神家園”呢?其釋義是“心靈獲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筆者將其引申到家國——“國”“家”“鄉”都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該從這些角度進行精神家園的守護。于是,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本地的博物館,讓他們加深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感受本地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家鄉的名人,從而深刻體會文化是保持凝聚力、提高自信心的關鍵因素,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以抽象的書面形式存在的,而是深刻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進一步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打造出涵蓋課堂內外的“文化課堂”氛圍,學生在這個意義更廣泛的課堂中切實理解了本課所講述的內容,增強了文化自覺,自發地加入傳承、守望精神家園的行列中。
綜上所述,構建合格的“文化課堂”,應當注重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相互結合,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文化資源,并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計相應的教學方式,還要拓寬思路,將目光放得更長遠,把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打造一個涵蓋面廣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以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黎 燕(1974—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東新區第一初級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班主任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