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麗莉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北京 100015)
2019年以來,我院課程思政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我院的教學工作做好了線上線下兩手準備,并且繼續堅持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目前在我院開展線上教學面臨如下困難:①教、學場所分離,教師和學生相互看不到,老師不能及時看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作業質量,無法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不能及時看到老師,向老師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②生生分離,缺乏高效的溝通方式,學生無法交流學習心得。③教學平臺繁多、各有所長、不統一。
針對以上情況,本人對在疫情背景下線上《物理》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探索性教學改革。探討一種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基于“學習通+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場所分離,教師和學生相互看不到無法實現實體課堂授課的情況下,可充分利用“學習通”線上教學平臺、學銀優質課程資源、網絡直播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MOOC等,通過不同教學方式與技術的有機結合,本著即教書更育人的原則進行課程探索,在教學實踐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并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我院的線上教學,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已有優秀的教學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開展教學新探索和新實踐。我院19級所有班級都開設物理課程,學生人數較多,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線上學習,線上教學資源不足,適合課程思政案例和資源為“0”,學生學習環境個體差異大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教學團隊從教學平臺、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特別是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評價方案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改革,調動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學以致用。
物理學是一門唯物主義學科,其歷史悠久、成績輝煌,名人輩出。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匯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素材、研究方法。結合物理學成就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特點,主要集中培養科學精神、唯物辯證法思想,鼓勵學生挖掘蘊含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科學觀。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及責任與擔當。提高學習動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科學精神、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培育務實進取、勤奮鉆研的科學態度。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以“萬有引力”章節為例介紹課程思政和物理課程內涵與外延的對應關系見如下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圖1 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在教學設計中不單獨設置思政目標,而是在教學目標中融入思政目標。真正做到知識目標和思政目標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從主觀上把知識和思政教育不分家。例如在將宇宙航行時我設置的教學目標:①會分析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了解衛星發射,②理解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歷史意義和偉大成績。
在學習平臺中設置層層解鎖功能,將思政教育案例有機融入教學資源中,是教學資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學資源通過超星“學習通”供學生隨時自主學習。在觀看設置上設置成完成第一個資源學習后才可以進行第二個資源的學習,只有全部資源都觀看完后才可以解鎖下一步學習階段。避免學生選擇性學習,只學習知識點不觀看思政案例。
老師在直播課上講解知識點時,延伸講述思政元素內容,并展示疫情防控相關圖片、數據、視頻等,還可留適當時間鼓勵學生討論。
在“學習通”中發起討論話題,可以增加思政教育案例,提供思政教育的生動性和具體性;宣傳疫情防控工作指導學生加強個人防護,可以及時檢測學生課上學習情況,也可以督促學生學習。
線上授課特別是融入了思政教育的考核方案和評價指標不同于普通線下課程,因此必須重新制訂體現線上學習,思政教育、知識本身內涵已經平臺教學的新型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方案
物理課程作為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教育尤為重要,但是物理教學不能上成思政課。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資源中,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探討的關鍵。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情景設定、問題導入、課堂討論、課外研討等環節,運用視頻、微課等多媒體手段,將思政教育融入物理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將以宇宙航行教學為例,具體分析課程思政的融入方法。
問題導入:衛星的發射速度的計算?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講解衛星發射,引入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歷史意義和偉大成績。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融入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激勵教育。

教學目的:分析三種宇宙(發射)速度的變化,引入中國衛星發射歷史的討論。
網絡查找:鄧稼先事跡。
情景設定1:鄧稼先的國籍是哪個國家?
情景設定2:沒有鄧稼先中國的導彈事業會不會發展?他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做出了什么貢獻?
問題引導:個人命運如何與國家發展相融合?
視頻教學1: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相遇中高遠代表的是誰?你知道為什么高遠到死都沒有告訴女友他是誰、是哪個單位的嗎?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高遠拿黑匣子患病的故事,融入科學報國、科學獻身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
視頻教學2: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返回地面精彩回放。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展歷程,激發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組討論:衛星定位系統的過程設計。
教學目的:將已經學習的知識貫通運用,融入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教育。
傳統實體課堂不能放,線上課堂要發展,課程思政要加強。生于網絡時代的學生,離不開網絡,教師要利用和網絡教學空間,尤其為課程思政教育所用。加強學生學習動力、增加知識的生動性,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及育人育心作用,落實師者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