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錢建江
【摘 要】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以全面質量觀和全方位育人觀為評價導向,建立指向學力發展的評價標準,搭建指向教學變革的數據平臺,完善指向整體育人的應用機制,走出一條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的實施路徑。在實踐評價一體化的過程中,區域教育生態逐漸得到改善,具體表現為區域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顯著提升、區域教育影響力不斷擴大。
【關鍵詞】小初銜接;評價標準;數據平臺;應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19-05
【作者簡介】1.李琴,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215008)副主任,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2.錢建江,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蘇州,215004)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從五個堅持出發,要求改革學生評價,并明確指出,“通過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蘇州市姑蘇區長期以來堅持指向全面質量觀和全方位育人的評價導向,通過建立指向學力發展的評價標準,搭建指向教學變革的數據平臺,完善指向整體育人的應用機制等創新舉措,走出了一條具有姑蘇特質的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的實施路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評價一體化的實施路徑
(一)建立指向學力發展的評價標準
學科教學質量如何進行科學、有效、全面的評價,不僅涉及課堂教學的改進,更對學生成長起著導向與規范作用。姑蘇區通過建構學科核心素養及學科質量標準,打破單一性、扁平化和短視型的教學評價困局,通過構建完整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評價各學科的教學質量,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促進小初教學實現有效銜接。
1.以理念指引標準研制。
我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的“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去”的要求研制評價標準,廣泛宣傳“教育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學科質量標準必須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核心理念,始終緊緊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將學科質量評價從過度注重學業質量轉向關注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從追求功利轉向追求育人價值,并依據學生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應該達到的學科發展程度要求,探索研制了各學科質量標準。
以語文學科為例,我們從內容維度、能力水平和素養維度三個方面構建小初語文學科監測指標體系,形成《姑蘇區小初語文質量監測評價標準》,從三大維度入手進行具體設計:內容維度共設計 “語文積累” “閱讀”和“習作”三個“一級指標”;能力水平共設計“了解與識記”“理解與分析”“運用與評價”“獲取與檢索”“整合與解釋”“反思與評價”等若干個“一級指標”;素養維度共設計“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體驗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若干個“一級指標”,以此測評學生的能力水平。
以內容維度的三個一級指標為例,“語文積累”借鑒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指向學生“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級能力目標,側重考查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和運用水平。“閱讀”打破以往閱讀測試必考“課內閱讀”的慣例,借鑒PISA 閱讀測試的認知維度,通過“文學類文本”“信息類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三大類文本的閱讀,重點考查學生的三種基本閱讀能力的表現。“習作”以開放式命題方式,著重考查學生選擇材料、構思表達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書寫的情況,具體從“內容選擇”“結構安排””“語言表達”“文本呈現”四個項目考查學生在敘述能力上的表現。
2.以標準推動教學轉型。
近年來,姑蘇區基于小初銜接教育的區域實踐背景,重點研制小初學科質量評價標準,六年級與七年級命題逐漸走向一致。借助一體化的監測評價標準,有效引導教師共同分析、研討學生在不同學段的能力發展目標,以評促教,提升教學效益。
評價標準和監測標準的推出,讓全區教師看到了不同學科核心素養的獨特內涵,明晰了學生核心素養在各學科維度上的分解過程和落實要求,為引導教師深入開展“蘇式課堂”教學研究,深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效促進小初學業質量銜接提供了有力支撐。標準的推出,推動了姑蘇教學生態、教師發展模態、學生成長狀態的轉型。基于標準的學科質量監測逐漸成為區域教學生態的風向標,成為教育決策引導服務的指示牌,成為基層學校跟進教師發展、跟進教學改革步伐的堅實階梯,成為教師主動改進教學行為、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的驅動力。
(二)搭建指向教學變革的數據平臺
在當下這個人工智能時代,姑蘇區建設了“區域學科質量監測數據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解讀學科教學,真實反饋學生各類發展指標,深度挖掘學科監測結果的價值,通過搭建數據平臺、改變評價方式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已經成為現實。
1.用數據實現定性定量分析。
“區域學科質量監測數據平臺”將原本單一的統計評價模式轉變為面向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的多元與多維度數據平臺。智能化的平臺建設能夠為學校提供深層次診斷、甄別的分析工具,并形成分析報告。平臺提供不同權限的監測數據開放功能,輔助各個管理層級基于質量監測結果分析數據、發現問題、跟進改進,充分發揮監測數據運用的效度,為各個層級提供科學合理的教育決策依據。平臺還能夠聚焦每一個學生的微觀表現,記錄監測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據,通過可視化數據的多樣態呈現,使用者能夠以科學、審慎的態度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與研究,對教育現象進行思考、審視與追溯,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改進與提升。以語文學科六年級質量監測為例,學校管理者用相應賬號登錄本平臺,即可清晰查閱關于本區域、本校、本班在語文學科不同的內容維度、能力維度和素養維度板塊的整體達標率,比照分析,及時發現優勢、查找問題,為學校后續教學改進提供有效支撐。
2.用數據探索多元個性評價。
區域可以通過平臺,實現學科質量監測的多維度診斷,既能通過各類數據的分布和各級指標的統計來辨析監測工具的科學性、合理性,也能通過細化指標分析,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匯總、概括,使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更加豐富、全面、系統和準確。借助平臺數據,還可以逐步實現對區域質量監測數據動態、持續的跟蹤分析,對學生進行不同時期變化的多維度跟蹤評價,逐步實現對學生進行個性與發展性評價,為初中教師提供有效的評價參考。以英語學科六年級質量監測為例,學校管理者和執教教師能借助可視化圖表,直觀了解本校英語學科在知識領域和能力領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空間。
3.用數據推動教師精準施教。
要實現大數據驅動下的精準施教,勢必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完整操作步驟,其中包括精準教學目標設置、精準教學內容安排、精準教學活動設計、精準學習行為測評以及最終的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同時構建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教學大數據采集模式。線下數據采集依托傳統學業質量監測,用以了解區域內學生的整體情況。而線上數據則依托大數據監測平臺進行實時采集,通過橫向與縱向的精準對比,形成個性化的質量分析,促進有證據的教學改進,使教師從傳統的經驗教學走向科學教學,實現精準施教。
(三)完善指向整體育人的應用機制
所有的教育理念與輔助措施最終都指向人的培養,我們依據當下全面育人的評價要求,設計了多維、綜合的評價標準,借助大數據診斷,精確而完整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跟蹤。為保障小初評價一體化的有效落實,我們還完善了指向整體育人的應用機制,確保理論落地,實踐運用。
1.質量監測機制。
為促進小初銜接教育評價的一體化深入推進,營造明亮、健康的區域教學生態,區域內部對監測的程序、方法、途徑等進行反復論證,形成“調研學習、方案制定、平臺研發、信息入庫、標準研制、工具研制、監測培訓、監測實施、掃描網閱、數據匯總、數據分析、報告撰寫、結果發布、結果運用”14個集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實證化于一體的專項監測實施環節。
區域內創新推進常態專項監測實施項目,嚴格按照學科監測指標體系進行監測工具研發,研制了學科常態監測流程圖。工具下發學校后,以區教師發展共同體為單位完成項目實施,及時匯總監測結果,分析并撰寫專項分析報告,同時根據需要進行針對性反饋和跟進性調研。常態監測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區域學業質量監測的體系架構,形成全員與抽樣結合、全面與專項交織的立體監測網絡,逐漸實現區域學業質量監測全覆蓋。所有監測,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根本點,著力把質量監測的落腳點回歸學校,推動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2.校本應用機制。
每輪監測過后,我們進行基于實證的大數據分析專題培訓以及基于數據平臺監測結果的校本應用研究培訓。精心組織關于工具與《姑蘇區學科核心素養評價標準》之間有效關聯度的反思性研討,如組織監測與評價專題分析會、監測中典型案例跟蹤研究與信息發布會等。基層學校和教師在各類活動中逐步感受、接受、喜歡上學科質量監測應用培訓,因為這個監測不再是“一張隨意的試卷”,不再是“考的都不是要教的”,這個評價也不再是“分數排排隊”,而是學校與教師完成職業使命、成就學生成長的同行者與助推器。同時,我們還推行基于監測結果運用的跟進式改革舉措,基層學校針對監測結果表現出來的校際、班際、學科、學生間的各種差異進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因果關系,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短時間內必須解決、能夠解決的小問題入手,制訂務實的、可量化的改進措施。
3.項目式跟進機制。
依據監測結果,我們不斷開展大數據背景下的跟進式教學管理改革項目的實踐研究,在優化與驗證中,以階段性的方式螺旋式逐級推進,在推進過程中,形成了區、校兩級學科教學質量預警機制,依據監測結果的反饋,對發展緩慢的學校、班級給予針對性扶持,幫助學校查找關鍵問題,明確真正的“薄弱點”,有序扭轉學生發展緩慢的現狀,促進薄弱學校學科教學質量逐步提升。
在上述機制運行的基礎上,我們精心編纂學科質量監測報告,全面公布監測標準、監測工具及雙向細目表,以及更為詳盡的監測數據分析和區、校學生在各個學科監測維度上的具體發展情況,基于大數據深刻剖析學生在各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反思教學行為,推動學校管理層優化管理模式,促進學校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評價一體化的效能分析
小初一體化學科質量評價與管理體系的構建和運行,使區域教育生態發生了顯著變化。
1.區域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2020年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姑蘇區質量分析主報告數據顯示,與2018屆畢業學生學業測評數據進行追蹤比照,本區域2019屆、2020屆畢業學生學業測評數據逐年上升,各科百分等級呈全面進步態勢,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語文學科提升1.6分;科學學科提升2.3分;數學學科提升3.5分;英語學科提升3.8分。原本相對較弱的部分學科都有較大提升,逐步向優勢學科轉變。
區域學業水平的全面上升,離不開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實施的建構、升級與落實。以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實施提檔升級區域學業質量監測工作,深化數據結果運用,撬動質量提升;依托“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項目”深入推進小初銜接教育區域實踐,全面推動了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
2.學生綜合素養顯著提升。
在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實施的引領下,蘇式課堂發生顯著變化,課程內容更加綜合、更加開放,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過程。在蘇式課堂的浸潤中,學生的學習能力顯著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迅速。2020年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姑蘇區學業質量主報告表明,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動力等學習品質方面提升明顯,區域學校教學支持、人際支持情況逐年向好。
2018年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義務教育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報告顯示:在2018年江蘇省義務教育學生學業質量監測中,區域學生學業質量水平均超全省、全大市平均水平,區域學生在“高層次思維水平” “品德行為素養” “內部學習動機” “學習自信心”等綜合指標方面均有一定優勢。
3.區域教育影響力不斷擴大。
小初銜接教育評價一體化的實施,強化了對監測結果的區本、校本應用,姑蘇教育在監測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近幾年蘇州大市的優秀監測教學案例評選活動中,姑蘇區獲獎比例一直名列前茅,獲得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并多次應邀在蘇州市召開的優秀教育教學經驗介紹活動中做大會交流。
展望未來,姑蘇區將依托小初銜接評價一體化的縱深推進,進一步扎實管理、扎進課堂、扎根教師,研究具體問題、明確跟進路徑,全面服務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建立基于過程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教育生態,姑蘇教育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