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雯

摘? ?要: 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日本與中國在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墩f文》作為中國第一部字書,不僅在我國影響深遠,在日本也得到傳播和接受。本文探究《說文》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關鍵詞: 《說文》? ?辭書? ?日本? ?傳播? ?影響
一、引言
《說文》是中國傳世漢字辭書的典型代表,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被譽為“六藝之淵海,古學之總龜”,自古代就傳至海外,產生深遠影響。
日本作為漢字文化圈的主要國家之一,自古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系,二十世紀前仍將漢字作為官方書面規范文字,之后自行簡化漢字,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日本新字體??梢姖h字極大地影響了日本文化,包括《說文》在內的中國傳世辭書早早傳入日本。
關于《說文》的研究歷時久,成果甚多。以“《說文》”為主題跨庫搜索中國知網(2020-02-17,20:40),發現國內關于《說文》的研究文獻共有8000多條,《說文》研究取得豐碩成果,2013年達到最熱(見圖1)。
近年來,關于《說文》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的研究并不占多數,其中多為研究域外辭書對《說文》的釋義、體例等方面的引用。但《說文》在域外傳播的時間、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幾乎空缺。本文以中國傳世辭書《說文》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歷史文獻法,考察《說文》在日本的傳播方法與傳播途徑,著重分析《說文》在日本的影響,提出對《說文》等一系列辭書在日本傳播的思考,為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說文》在日本的傳播
(一)傳入伊始
中日隔海相望,因鄰近的地理位置,中日之間的交往開始較早。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旰吻??曰:‘原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雹伲?)
傳說秦始皇時期,秦始皇派遣使者徐福去往日本尋求仙人。有觀點認為徐福渡海到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開端。徐福東渡日本的事跡雖未有確證,但不可否認中日之間的交往開始得極早。
日本的第一部史書舍人親王(676—735年)所著的《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十四年(約2世紀),融通王月弓君率秦人來歸?!雹冢?)可見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三世紀—三世紀),日本民族中便存在從中國移民過去的“秦漢歸化人”。
據《后漢書·東夷列傳》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①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兩國交往。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沒有阻礙文化交流的進程,兩個民族冒著生命危險,渡海吸收異族文化。
由上述可知,秦漢時期中日兩國之間已經開始友好交往。兩國之間和諧共通的社會文化交流背景為《說文》提供了東渡至日本的可能性,也為其在日本的傳播、影響奠定了社會基礎。
《說文》作為學習漢文字的必讀之書,在日本的傳播影響極具代表性。然其在何時傳入日本,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現已不可考。但是,據《日本書紀》記載:
七年夏六月百濟遣姐彌文貴將軍、州利即爾將軍。副穗積臣押山,貢五經博士段楊爾②。
這是兩國之間真正進行以古書、典籍為載體的文化交流的最早文獻記錄,已至公元四世紀(約為中國西晉之時)。據此可以假設,《說文》最初可能是在繼體天皇七年(公元513年,南朝梁天監十二年)由百濟貢五經博士段楊爾傳入日本。
綜上,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是《說文》流傳至日本的社會基礎,《說文》最早可能由百濟使者在日本繼體天皇時期(約中國晉代)經日本之時傳入,此后開始在日本國內傳播。
(二)持續繁榮
至我國隋唐盛世的開啟,即日本飛鳥時代(592年—710年)初期,圣德太子攝政期間,中日之間迎來頻繁往來的鼎盛時期,我國開始大量向日本輸入典籍。
公元607年—608年,為促進中日交往,圣德太子兩次派遣使者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為滿足日本國內漢語學習的需要,推古天皇十七年(609年)小野妹子返回日本時,奉命從中國購入大量中文典籍帶回日本,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說文》在日本的傳播。
及至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唐朝經濟蒸蒸日上,軍事力量所向披靡。在此背景下,日本開始派遣遣唐使。由此迎來《說文》在日本傳播的繁榮期。
遣唐使來華,大多進入國子監所轄的“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就讀,他們在唐習漢字,讀《說文》,將文化帶入日本。日本留學生入唐學習的主要內容在歷史中并無明確記載,然此時《說文》已經被確立為學校的標準教材,國子監自隋朝開始設立書學博士,負責書學的相關教授,立《說文》《字林》、石經之學,讓學徒分年誦習。根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雹俅送猓墩f文》還成為官吏選拔考試的必讀書目之一,《通典》載:“試《說文》《字林》凡十帖,口試無常限,皆通者為弟?!雹倏梢?,日本留學生進入國子監就讀的主要學習科目便有《說文》一書。
日本國內十分重視遣唐使,對歸國留學生一般會酌情加以重用。公元623年,留學僧廣齊、惠光、惠日及留學生福因等,回國后向日本朝廷建議:“留學于唐朝的學生學業皆有成就,應召回國供職。”歸國的遣唐使無疑成了推動《說文》再傳播的巨大力量。
(三)平緩穩固
日本派出遣唐使一舉,促使《說文》在飛鳥時代得到廣泛傳播與持續繁榮。為促進兩國文化、制度等全方位的學習與交流,中日之間開通直接航路,有效提高了古書典籍和信息流通的速度。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此后,中央宦官專權、黨朋之爭,地方藩鎮割據、黃巢起義,大唐王朝由極盛迅速轉衰。日本寬平六年,遣唐使菅原道真以“大唐日漸凋敝”為由,上奏天皇,要求停止遣唐使的派遣。日本朝廷考慮到財政壓力,以及對唐文化的吸收已達飽和,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雖然遣唐使派遣的中斷使《說文》在日傳播失去了一大動力,但如上文所說,日本對唐文化的吸收已至飽和,由此進入平緩穩固時期。
《古事記》是日本現存最早野史小說形式的文學作品,成于公元712年,載入了《說文》出現在日本文獻中的最早記錄:
問,倭字之訓,其解如何。
答:玉篇曰,與為反。說文云,順貌。詩云,又為禾反,國名②。
據此可以推斷,至晚在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94年)初年,《說文》已經在日本順利展開借鑒及使用。
三、《說文》在日本的影響
《說文》在日本的傳播對日本創造本國文字、辭書編撰,以及對已失傳的典籍研究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日文創造
日本在最初漢字未傳入之時,沒有固定文字,以刻木、結繩為記事方式。至公元三世紀末,漢儒王仁經朝鮮半島百濟把漢字傳入日本,漢字成了日本最早用來表達和記錄的工具。
《說文》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全書以“六書”為書例,統全書文字。
受《說文》編排方式的影響,日本具有深厚漢學修養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公元695年—775年)“取漢字偏旁以假其音”,根據漢字偏旁創造出新文字,即片假名,自此結束了日本沒有民族文字的歷史。日本自造的本民族文字采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傳統的六書方法,深受《說文》影響。
(二)辭書編撰
《說文》對日本辭書編撰的影響,體現在形式與內容等方面。
首先,在辭書體例上,包括編排體例與釋字體例。《說文》540部的編排體例是“始一終亥”,部內字的編排體例是“同牽條屬”和“據形系聯”,即按部首編排的體例。日本許多辭書受到影響,如僧人珠光編撰的《凈土三部經音義》,就是以漢字部首作為篇目編次。
其次,釋字方面,《說文》是篆字開頭,隨后釋義,最后使用反切法注音這一形音義結合的釋字體例。這樣完備的釋字方式對日本編撰辭書十分有借鑒價值。日本第一部帶有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倭名類聚抄》采取了《說文》的釋字體例:先列出漢字條目,再引用典籍并用漢語加以解釋,最后用反切法或和訓(萬葉假名)注音。例如:
【雲】《說文》云:雲,山川出氣也。和名久毛。(卷一天地部風雨類)
這一詞條中,先列出“雲”這一漢字條目,再引用《說文》中的釋義“雲,山川出氣也”,最后用和訓的方式注音,讀為“久毛”(くも,kumo)。
此外,《說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完整系統的漢字辭書,內容豐富。故日本辭書及其他文學作品中,引用《說文》以擴充本國辭書的收錄內容及詳細釋義的情況,不在少數。有學者研究,《倭名類聚抄》引用了300多種古書典籍,其中中文典籍占絕大多數。在其統計中,《說文》被引用數目總計170例,列第三位(前二為《唐韻》與《本草》,分別是383例與240例)。又如前文所提到的日本《古事記》多處引《說文》解釋詞義,在此不作贅述。
(三)失傳版本研究
上文多為闡述《說文》在日傳播對日本文化的單向影響,但文化間的交流是促成雙向互利的過程。例如《倭名類聚抄》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國古籍,實際上為我國失傳古籍的研究提供了借鑒。日本辭書對《說文》的引用,以及古時傳至日本、現今已近失傳的典籍版本,推動《說文》的深入研究。
四、結語
日本是漢字文化圈的主要國家之一,自公元前的彌生時代,中日便開始友好交流。共通和諧的文化基礎利于《說文》在日的傳播?!墩f文》傳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日本繼體天皇時期(即中國西晉),在飛鳥時代(即中國隋唐時期)達到繁榮發展。
此后進入平緩穩固時期,日本國內開始廣泛借鑒、引用《說文》,在創造日本文字、編撰日文辭書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在海外流傳的殘本促進了我國對《說文》現存版本的研究與校正。
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序稱:“東洋文化,大半是靠漢字漢語來表現的。”可見中日文化交流中,中文典籍功不可沒。《說文》等一系列辭書在日本的廣泛傳播與多領域影響,證實了中國傳世辭書有利于周邊地區構建本國文明,有力推動了漢字文化圈共榮進程。
注釋:
①國學大師—古籍全文檢索[EB/OL].http://www.guoxuedashi.com/
②雕龍—中國日本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網絡版,國內:古籍在線,日本:漢字情報[EB/OL].http://www.naf.co,jp/kis/
參考文獻:
[1]周一良.中日文化關系史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2]舍人親王.日本書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孫猛.漢籍東傳五百年——漫談唐以前中日之間的“海上絲路”[N].文匯報,2019-01-18.
[4]吳麗君.飛鳥時代至平安時代漢語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J].國際漢語教育,2011(00).
[5]王獻玲.遣唐使與日本的漢字教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5):99-101.
[6]王勇.從遣隋使到遣唐使[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5):95-98.
[7]徐躍勤.日本"遣隋唐使"動機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4(003):102-104.
[8]郝麗,張曉剛.從鴻臚館看古代日本的東亞認識[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12):104-107.
[9]徐時儀.漢字文化圈與辭書編纂[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5(3):1-8.
[10]陳晨.日本辭書《倭名類聚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11]李安,王貴元.《倭名類聚抄》所引《說文解字》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000(005):33-44.
[12]李先華.清代以前《說文》流傳與研究述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2):224-232.
[13]王伊佳.《說文解字》版本研究綜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030(008):189-190.
[14]任曉霏,毛天培,解澤國.《孝經》在古代日本的傳播與影響[J].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8.
[15]雕龍—中國日本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網絡版[EB/OL].國內:古籍在線,日本:漢字情報http://www.naf.co,jp/kis/.
[16]國學大師—古籍全文搜索[EB/OL].四庫全書全文搜索,http://www.guoxue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