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飛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顯著的抽象性與邏輯性特征.學生通過學習數學能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提問是教師采取的主要教學方式,更是師生互動的途徑.高效提問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并能及時為教師反饋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策略,希望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引 言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不適用于現代教育.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極力倡導師生高效互動,其中,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旨在為學生呈現知識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縱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得知,多數學生在提問時設置的問題過于籠統,缺乏提問技能,從而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優化課堂提問,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活躍課堂氣氛,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一、明確提問目的,構建高效提問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課堂提問目的,具體來說,課堂提問目的在于將學生渙散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在該環節設計問題時需要注重設置問題情境并基于此引發學生思考,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教師只有明確課堂提問目的,才能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與教師高效互動.同時,教師只有在每個教學環節明確應該完成哪些任務,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并有效推動課堂教學.
除了明確課堂提問目的外,教師還要明確提問在于突破重、難點知識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提問并非說出問題.如果教師設置過多問題,就只會讓學生產生抗拒和厭煩心理,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另外,部分教師為了完成任務隨意地設置問題,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云霧中,究其原因是教師未深入地解讀教材和了解學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明確提問目的并根據學生的特征設置層次性較強的問題.教師提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積極探究知識,設置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問題,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新知,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二、優化提問方法,構建高效提問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開展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精準設置問題,通過優化提問方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遷移法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其中,與語文、英語學科相比,數學最為顯著的特征是知識系統性與邏輯性較強,每個章節的知識間存在很多共同因子或相近問題的思維方式極其相近,只要明確新舊知識間的共同因子就能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例如,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式之前已相繼學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式,尤其在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運用了割補法,有效提高了解題效率.鑒于此,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相關問題,如“運用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紙張剪成兩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那么應該如何計算一個三角形的面積?”“你們能否運用兩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學習的圖形以及應該如何計算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自主探索與操作.教師在運用遷移法提問時應注重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并滲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后續的遷移的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強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分合法分解問題,層層突破.分合法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先將大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再指導學生綜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緊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運用分和法提出問題,避免因問題過于零散或難度偏大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的長方體紙盒并深入觀察,再提出問題:“長方體有哪些特征?”“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面?”“長方體的每個面為何種形狀?”“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們能否找出長方體間完全相同的棱角?”“長方體是哪種類型的立體圖形?”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自主測量并驗證,明確了長方體棱與面的特征.這時,教師可以歸納與總結學生的解決方案,促使學生掌握分解方式.
最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法提出問題.比較法提問在于讓學生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增強思辨意識和解題能力.教師在提問時并非都從正面的角度著手,有時嘗試從反面提問能促使學生基于另一角度分析問題,在相反問題的比較中達到深刻理解和高效解題的目的.以“分數”為例,教師通常在教學中列舉平均分物品的實例,如將一個物品平均分為兩份.因此,教師可以從反面的角度設計問題:將學生分為2人一組畫畫或折紙,將一個圖形分為兩部分,每名學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劃分,要求運用彩色筆畫出折痕.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畫畫或折紙活動之后,教師為學生展示不同角度的平均分,建立對平均分表象的同時深化學生對平均分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候答環節,構建高效提問課堂
候答是指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等待學生回答的過程,整個過程包括教師觀察、候答時間、學生思考等多個環節.作為課堂提問、追問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候答環節的效果對課堂提問、追問的有效性以及整個課堂教學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縱觀課堂教學實踐得知,多數教師在候答環節容易出現缺乏認真觀察、耐心傾聽等問題,或者候答時間設置不當,這就需要他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候答環節.
候答時間是指數學教師針對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之后為學生留出思考、組織答案以及為自己留出評價的時間.候答時間分為第一候答時間與第二候答時間,其中,第一候答時間是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思考與回答的等待時間;第二候答時間是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評價以及其他學生相互補充前的等候時間,由此體現教師靈活控制和準確判斷候答時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思考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題為基礎知識類且難度偏低,教師就可以將課堂候答時間控制在3~5 s內,讓學生認真思考問題并組織答案,在節約課堂時間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如果問題為評述類或知識類,教師就要適當延長候答時間,將此類問題的候答時間控制在15 s以上,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內運用歸納或對比等方式思考和分析問題,改變以往單一的思維,朝著深刻性與縝密性的思維方向發展,逐漸在數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關研究指出,數學教師在追問時需要適當增加第二候答時間,目的在于讓學生詳細地分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身的疑問,在自我反思和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每名學生均為獨立的個體,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反應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征合理控制候答時間,促使每名學生均能有所提升和發展.
數學教師在候答環節應充分相信每名學生的潛能,盡可能地給予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以及思考與分析的機會,耐心聆聽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和答案,不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如果學生的答案偏離問題或思維出現阻礙,教師就要給予他們指導和點撥.當學生回答之后,數學教師應暫停片刻讓其他學生反思該名學生的答案,若沒有不同答案,則進行適當的評價.整個候答過程既體現了數學教師的責任心、愛心與耐心,又展現了數學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四、及時評價回答,構建高效提問課堂
多數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未及時進行反饋.事實上,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而且要引導學生善于歸納與總結提出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得知,多數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只是給出“很好”“請坐”等籠統且簡單的評價,或者重復答案之后直接進入下一環節,并未進一步解釋和歸納問題本身.正是這種缺乏正確引導和鼓勵的做法出現無效反饋的現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更毫無益處.
針對上述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做出適當的改善.當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不僅要對他們進行表揚,而且要指出答案好在哪里.例如,由于學生的答案十分新穎,教師可以對他們說:“你的思維能力很棒,提出了不同于答案的觀點.”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語言鼓勵中能感受到即使答案錯誤也能得到教師的鼓勵,從而提升了自信心.又如,在教學“分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分數知識之后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如果將一個圓分為兩份,每份一定是整圓的二分之一嗎?”學生針對上述問題有不同的見解,隨即分為兩個辯論陣營,對錯皆有.教師對于學生給出的不同答案并未直接判定對錯,而是積極鼓勵不同陣營的學生展開辯論,如一名正方學生(手動將一個整圓分為兩份)說:“我是不是將圓分成了兩份?”反方學生表示認可.這時,這名正方學生拿起一個半圓并說道:“這份半圓是否為整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學生依舊表示認可.這名正方學生表示:“既然是二分之一,那么你們為何不認同該說法呢?”教師趁勢詢問反方學生:“你們是否有其他想法?”此時,一名反方學生從圓紙上撕下一小塊并說道:“這是分成的兩份圓嗎?”正方學生回答:“是.”這名反方學生舉起小小的一份圓并說道:“請問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學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不是.”最后,正方學生認同反方學生的結論.教師在上述案例中先讓學生自行辯論,再展開評價,能促使學生對分數含義產生深刻的理解.
除了語言鼓勵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物質獎勵維持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興趣.當學生思維出現卡殼或回答的問題與正確答案有一定偏差時,教師更不能直接批評學生或直接打斷學生的回答,因為這種做法只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這時,教師應采取正確的評價方式,耐心地引導和鼓勵學生,或者將問題劃分為幾個簡單的小問題指導學生層層解析.在必要時,教師還可以運用轉問和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解析答案,使他們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還需要正面回應學生提出的質疑,耐心聆聽學生的想法.雖然教師有時提出的問題無法讓學生立即回答,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水平.
結 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項將師生與教材緊密聯系的教學活動,該教學方式成功與否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有著緊密聯系.教師通過合理地設置問題和提問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與課堂進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新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對后續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長健.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的探究[J].考試周刊,2020(27):69-70.
[2]慕克鴻.有效提問 推動高效課堂: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