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麗萍 黃幗夫
當前,我國勞動課程面臨著課程地位不明、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和時代性、課程設置不連貫、課程實施方式不兼容等諸多問題。麓城外國語小學構建的“三全五育”課程體系中,“三全”指家校社三位一體全方面協同育人,“五育”指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以勞育帶動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該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勞動習慣為課程目標,統整家庭、學校和社會資源,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社會教育為支持,開辟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渠道,采用小導師制、體驗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三種學習類型,促進五育相互滲透產生最大化的有機效應,這不僅拓寬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視野,而且為推進小學勞動教育常態化實施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一、構建“三全五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明確定位勞動教育的目標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與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根據總體目標,我們確定“五育”為育人目標,即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勞動習慣。
(二)遵循課程理念,構建個性化課程
以“基礎課程+日常素養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基地課程+跨校協同課程”為特色的課程體系,是時代變革的需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回應了小學勞動教育被淡化、軟化、弱化的現實問題。
(三)統整“家校社”資源,確定課程內容
1.基礎課程體現勞動價值。遵循教育規律,強化綜合實踐,搭建了基礎課程《尚美“樂”勞動》。一至六年級的師生從“生活、生產和服務性”三個維度選擇課程內容,編寫了六個學段的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我們的必修課程,每周開設不少于1課時。采用“五育融合”與“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模式,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2.“學科+”課程以一育帶動五育。學校常規課程更應從多方面融入勞動教育,讓“勞”在常態化的教育教學中得以滲透、落實。“學科+”課程主要包括“文科+勞動觀念與態度的培養”“理科+強化勞動與職業技能的培養”“藝術+工藝與產品設計能力的培養”。
3.日常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日常素養課程主要包括兒童教養、自理教育、崗位體驗。注重學生的教養,對學生的成長給予科學的建議與指導。每日進行教室、地貼、書柜的清潔,午餐管理、照顧班級綠植,教育孩子們關心班集體、關愛生命、熱愛自然。
4.活動課程尊重勞動創造。活動課程主要包括快樂成長展能活動、寒暑假家本課程、節慶日主題式教育活動、家長講師進課堂等活動。
孩子們通過展能活動身心參與,手腦并用,面對真實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勞動效率;根據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走進學校開展課程,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的勞動性質,體會勞動的價值與樂趣,實現了家校協同育人;結合五育融合,利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寒暑假家本課程。
5.實踐基地課程創新實踐能力。以“做中學”理念為指導,校內建設綠色農耕研究所、少年郵局、快樂農耕基地等實踐基地。校外建設南方紅旗農莊、仙湖植物園等勞動實踐基地。
利用校內外綜合實踐基地,為學生勞動實踐提供條件支持。通過“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大環境,構建立體化實踐大課堂。并構建“家校—社區—社會”三層進階勞動教育模式。即家校是“社會準備課室”,社區是“準社會課室”,社會為真實的“社會課室”。
6.跨校協同課程創新培養模式。基于學校牽頭的共同體項目,跟多所學校一起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和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合互動,開發一系列跨校協同課程。6所學校的24位老師面向60位學生以農耕園種植活動為載體,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將國家課程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在活動中,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解決耕種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關注不同地域不同植物的生長,引導學生感受農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
二、學習方式變革,多元課程釋放學習力
實踐策略方面,讓學生在“小先生”理念的引導下,從接受知識與技能轉變為運用知識與技能,通過生活、生產、服務性勞動實踐,強化學生社會角色的自我認同。
1.小導師制。“小導師制”是一種即知即傳的學生發展策略,學生當小老師,利用獲得新知的學生教授未識的學生或成人,進一步建構所學知識。
2.體驗式學習。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與成長需求,采取公益服務勞動、研學旅行、頂崗實習等方式,引導學生以體驗式的方式積極學工學農,從而增長勞動技能、磨煉勞動本領與意志。
3.項目式學習。學校針對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項目式的學習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發現解決問題,在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意識和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其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元評價,促進勞動教育高質量開展
為了讓學生養成自立自律的習慣,將學生勞動素養評價融入到學校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具有四大鮮明特點:一是勞動過程記錄;二是積分打卡;三是過程性激勵;四是多元化評價。以質性評價統整、取代量化評價,評價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既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客觀性;評價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