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良
低年級的小學生如何識字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問題。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進行枯燥的、反復的領讀,學生們進行跟讀,來達到識字的效果。這樣的方式往往會損害孩子的積極性,出現厭學的心理。因此,教師應通過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以愉快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的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
小學生總是對各種各樣新奇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而教師的作用則是去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對于漢字認識領域,如何讓孩子們對漢字的認知感興趣,能夠主動的去接受學習漢字對于提高孩子們的識字效果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情景、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如在學習《小猴子下山》時,教師可以先讓孩子們觀看相關的動畫片和視頻,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各自觀察到的詞語、動作、行為,并融入進學生的討論中,讓學生自發地去學習漢字。教師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們的識字興趣,孩子們積極主動的參與進去,在愉悅的課堂中識字,往往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良好識字習慣的培養
習慣是學習良好的導師,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小學生是否有識字的習慣關系到今后的成長發展,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所應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讓同學們瀏覽課文,預讀課文,找出生澀難懂的字詞,標注讀音,并與它相近的字詞作比較。反復記憶生詞的字形、拼音。通過預習,學生們可以對本節課的內容做大致了解,哪些字詞會讀會寫,哪些字詞不會讀或者不會寫,在自己心中都有一個大概的判斷。在聽課時可以很輕松的跟上老師的講課節奏,使孩子們不預習的被動聽課變為主動聽課,大大提升聽課效率。學生們剛接觸預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在上課前一段時間讓孩子們預習的方式,讓孩子們掌握預習的方法,當孩子們形成習慣后,會自然的在課前進行預習,形成自主識字的習慣。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既然孩子們容易覺得識字枯燥乏味,那教師可以多用幾種趣味化的識字教學方法。
1.在游戲中識字。一味地在課堂上填鴨式學習識字,不僅學生覺得累,老師也會疲倦。將游戲融入識字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更愉悅、歡快。如在學習《動物王國開大會》時,教師可以將帶有動物圖片的卡片貼在黑板上,又在桌子上放置寫有動物名字的卡片,讓同學讀出卡片上動物的名稱,并尋找它;又如在學習《猜字謎》時,為同學們準備更多的字謎游戲,如“山上還有山”是“出”字,“十張口,一顆心”是“思”字,“說它小,下邊大,說它大,上邊小”是“尖”字。既學習了漢字,又愉悅了孩子們。
2.比賽中識字。孩子們天性好強,好勝心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失時機偶爾穿插一些識字小比賽,往往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例如,剛教完同學們一些生詞后,可以讓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朗讀生詞的開火車比賽,看哪一組的小火車開得又長又快;又如將學過的生詞進行隨機排布,讓同學們以擂臺的方式隨機識字,答錯誤的同學失敗,答正確最多的同學獲勝。這些小比賽既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勝心,又在比賽中增加了他們的識字量。
3.情景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一些簡筆畫、圖片等來增加孩子們的記憶性,使孩子們更有效的識字、認字。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引導、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培養良好的識字習慣,課前預習、增加課外閱讀量、在生活中識字,少批評學生,多鼓勵學生。我們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出發,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識字的樂趣。
【本文系2017一2018年度惠州市教育科研課題“小學低年級‘3+1識字教學實驗研究”(課題的批準號:2017hzkt38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