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學藝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化,其根本任務始終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現階段,各學科教學都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本研究闡述了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和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的主要價值,并分析了體育課程思政融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思政融合;體育課程;發展路徑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體育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不僅在于體魄,還在于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一、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
高校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堅持“育體先立德”的教育理念。幾千年來,立德一直是中國文人討論的話題。南懷瑾先生在解讀《論語》中“德不孤,必有鄰”一句時談道:“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大學》里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這顯然是錯誤的認知。”
體育首先是教育。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學校的每一個要素都要發揮育人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體育課也應承擔起育人的重擔。體育教師通常靠身體動作示范展開教學活動,所以其“身教”的作用更為凸顯。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從體育實踐活動的構成來看,包括但不限于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課外鍛煉、體育競賽;從體育教學參與者的角度而言,思政教育需融入所有學生、教師及教育管理部門。
二、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價值
(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有人民的思想保持高度統一,其發展才會具備源源不斷的驅動力。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特色。高校應堅持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導向,通過建設課程體系,挖掘各門課程的價值意蘊,把教書育人落到實處,確保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思政增強主動鍛煉意識
體育課程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對人的身體、心靈進行教育。若只為成績從事體育運動,學生怎能增強主動意識?體育教師需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被動練習轉變為主動練習。著名體育教師毛振明曾指出,課程目的不僅在于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在于傳承體育文化,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能力與習慣。學生僅保持運動參與還不夠,還需要有主動鍛煉意識。體育重在“主動”二字。眾所周知,沒有人可以靠僅有的體育課堂時間就達到“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標。
(三)思政建立終身運動觀念
終身運動思想一直都備受關注,但在實踐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體育運動絕對不是生活中的插曲,它應該是與生命同等長度的交響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終身運動?如何使體育運動變成一種終身投資?思政教育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完善體育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才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運動觀念。
(四)思政培養體育運動精神
高校體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是培養大學生勇敢、拼搏,贏時尊重對手、輸時越挫越勇的精神。從團體運動項目來看,體育精神更容易被理解為團結、合作、包容;從個人競技項目而言,體育精神通常被理解為拼搏、頑強、堅持。如果將“體育”升華到“教育”,它的精神將融入一個人的骨髓,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格的形成,這將決定一個人終身成長的高度。
三、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生成路徑
(一)教師為體育思政課程鋪路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起到關鍵作用。教師必須明白:體育思政是什么?為什么要把思政融入體育課程?為誰教?教什么?怎樣教?在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出思政課程的關鍵,即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這就需要教師為體育思政課程鋪好路、搭好橋。體育教師首先從自身做起,接受“思政融入體育課程”的教學理念,并為實踐教學工作做好一系列準備。這些準備包括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實際上,體育教師的這個準備過程就是在鋪路、搭橋。
(二)思政要素融入體育課程內容
思政要素如何融入體育課程內容?這個問題或許給很多年輕體育教師帶來了困惑,但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借助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結合線上慕課資源,將思政元素碎片化地融入每節體育課。倘若將體育課程內容劃分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可以把相關案例如“中國女排5連冠”等融入體育理論課程。高校體育實踐課程要求教師以培養學生1至2項專項體育運動技能為目標,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體育課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等。
(三)評價結果需要思政支撐
體育課程考核與評價至關重要,它決定了如何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更表現了刺激的程度。思政理念須支撐體育課程評價。筆者認為,評價重在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然后才是單純的專項技能學習結果。《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是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注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的杰出人才如何獲得成功。他在著作中指出,所有杰出人物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個法則,即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最重要的4個關鍵因素包括練習要有目的性、保持專注、練習過程要有反饋、練習要不斷走出舒適區。無論是哪個關鍵因素,對其評價的指向都在于過程。筆者認為,對于思政引導下的體育學習評價,教師的評價應重在過程與方法,然后才是專項運動技術。
(四)明確體育課程思政制度建設
體育課程思政想要持久發展,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建設做支撐。體育思政教育既不是口號,也不是簡單的說教。為了使思政教學不流于形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從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將體育教師團隊分層管理。分層依據可參考職稱、教學經驗、教學成果等多方面。總之,讓在思政課程方面優秀的教師發揮好帶頭作用,用“以老帶新”的形式開展體育課的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這里的“老”指的是思想覺悟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豐碩的教師。“新”教師與之還有一定差距,需要老教師引領,并參與培訓及學習。
第二,成立體育思政課程小組,定期分享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同組內成員要包括各年齡階段、各種教學水平、不同職稱的教師。這樣可以在教學團隊內部打造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上課氛圍,使教師互相交流經驗。
第三,持續完善教學監督制度。在已有的制度上,由各專業中的教育教學專家組成教學監督小組,鼓勵青年教師將思政要素融入體育課程;從聽課記錄中重點突出體育思政效果的評價,以此督促并鼓勵年輕體育教師快速轉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歐平.高職高專課程思政:價值意蘊、基本特征與生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0):59-61.
[4]毛振明,賴天德,陳雁飛,等.關于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建議(上)——體育課程性質的表述和目標體系的討論[J].體育學刊,2007(3):1-4.
[5]安德斯·埃里克森,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6]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責編:紅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