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波 易文芳 王艷君

[摘要]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為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目前,對涉農專業存在認知誤區、專業教育與鄉村振興融合不深、“校農合作”重視不足是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的主要瓶頸,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涉農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主動適應鄉村振興對多元化涉農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應通過思想引領培養“三農”情愫、專業整合強化人才支撐、依托社會服務搭建“校農合作”平臺、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等途徑創新涉農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并提升師生主動服務“三農”的社會意識和實踐技能。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職院校;涉農人才
[作者簡介]方應波(1980- ),男,湖北大悟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易文芳(1983- ),女,湖北恩施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王艷君(1979- ),女,湖南邵陽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廣東? 廣州 5109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供求失衡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GXJK553)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7-0047-05
2018年12月,《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要求高等教育機構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人才、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受農民歡迎的人才隊伍。鄉村振興作為當前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戰略,擺在首要位置的就是“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對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卩l村振興戰略背景和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高職院校如何使專業構建對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特色院校、鄉村振興最具影響力院校、鄉村振興最佳合作專業、鄉村振興最佳人才庫等助創品牌將成為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機遇。本研究以鄉村振興與涉農人才培養的關系為邏輯起點,探究當前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一、鄉村振興與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的關系
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骨干力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培養造就并引入一批契合市場需求的涉農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主體,理應根據國家宏觀戰略和當前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途徑,主動服務農村建設,培養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的涉農人才。高職院校、鄉村振興與涉農人才的關系見圖1。
(一)涉農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
鄉村振興是一項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類人才的積極參與。在產業興旺方面,離不開農業職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電商運營人才;在生態宜居方面,離不開環境治理和景觀設計人才;在鄉風民俗方面,離不開文化傳播人才;在鄉村治理方面,離不開鄉村管理人才;在生活富裕方面,離不開教育和醫療人才。因此,鄉村振興急需一支龐大且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熱愛農村的多元化人才隊伍引領,否則鄉村振興的使命將難以實現。
(二)鄉村振興為涉農人才培育創造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不但拓展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領域,更為涉農人才培養創造了機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從政策層面向實踐轉化,高職院校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全方位服務于“三農”發展。為了使學生具備服務鄉村的實踐技能,高職院校必須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根據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所需的崗位技能,將鄉村振興所需的項目和內容納入教學內容。同時,在第一課堂理論教學和第二課堂校內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和延伸以農業綜合技能訓練為主題的第三課堂,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農村公益創業項目,如以特色農產品為基礎開展營銷策劃、品牌推廣、電商平臺搭建、產品推廣、技術服務、決策咨詢等多種方式,既訓練學生服務“三農”的綜合實踐技能,又對校內技能培養重點和方向進行反饋。
(三)高職院校是涉農人才供給與需求的調節器
高職院校作為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密切、貢獻最直接、服務最貼近,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為目標的教育類型,有責任和義務承擔更多的涉農社會責任。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鄉村振興對人才的新訴求,專業教育應立足社會發展需要,構建集內外溝通、層級結合、上下貫通于一體的開放式教育體系,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涉農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人才供給和智力支撐,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和價值實現。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根據學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國家宏觀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專業規劃,優化人才培養計劃,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培育并供給高素質的涉農人才;另一方面,應積極與農業企業對接,掌握農業人才需求和預測發展趨勢,以“缺什么、補什么、培養什么”為導向,加大鄉村振興急需緊缺涉農人才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的瓶頸
(一)對涉農專業存在認知誤區
目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文化水平不高,農業發展模式相對落后,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不高,城鄉差距尚未消除,農村社會發展不平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學生、家長、社會對農民和農村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過去,對“綠色農業” “循環農業”“農業旅游”“農業綜合體”等新概念的認識仍然模糊,傳統的“輕農”思想根深蒂固,也致使農業類相關專業招生規模不斷縮小,許多農業類院校正在擴大非農專業招生計劃,一些學校甚至更改了學校名稱,脫了“農”衣,僅保留數量有限的農業類專業。現有商科、工科等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也僅僅關注市場的短期需求,熱衷開設高大上的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設置校內校際重復交叉,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現有專業建設疏于與涉農行業相結合。涉農專業認知誤區的存在勢必從源頭上影響鄉村振興人才的匯聚,尤其是難以吸引并留住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同時,基于這種認知誤區形成的畸形就業導向,進一步制約了涉農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和培養質量。
(二)專業教育與鄉村振興融合不深
從涉農專業教育角度看,目前高職院校發展定位與鄉村振興目標、農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首先,一些高職院校并沒有真正關注“三農”問題,教師也并不了解農村和農民。學校和教師更多關心的是熱門專業、報到率、就業率、競賽獲獎、課題立項等評估性指標,缺少農業情懷。這種思想導向性下的教育模式必然有悖于鄉村振興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其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脫節。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優先對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二、三產業,涉農課程較少,涉農專業教學水平相對較低,課程設置與鄉村振興對多元化涉農人才的培養需求還有較大差距。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尤其是農技領域的實踐環節薄弱甚至缺失,授課內容更新速度滯后于農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專業教育與鄉村振興融合不深必然導致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錯位,難以培養出勝任農村工作的實用型人才隊伍。
(三)“校農合作”重視不足
為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的問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改革任務,這對高職院校的學校管理、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重大的改革和挑戰。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第二、三產業,許多高職院校自身對參與鄉村建設、投身“三農”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偏頗,對“校農合作”重視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扶農政策的實施,雖然“校農合作”模式在全國逐步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鑒于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村建設的復雜性,學校與農業產中環節的協作依然存在難度,“校農合作”多停留在農業產后的銷售環節,制約了深入田間地頭“懂農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此外,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晚,尚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階段,客觀上也限制了校農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路徑
2020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擴大職業教育學校在農村招生規模,推動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干事創業,整合社會資源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其關于職業教育和“三農”工作的論述,為高職院校做好涉農人才培養和服務鄉村振興確立了靶向目標并釋放出政策紅利?;诖?,高職院校應勇于承擔新使命,優化辦學領域,創新涉農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并提升師生主動服務“三農”的社會意識和實踐技能。
(一)思想引領培養“三農”情愫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高校畢業生約874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選擇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就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應該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深度挖掘“三農”發展亮點并凝練為思政元素,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創業通識課多維度、全方位培養學生服務“三農”情愫。一是思想政治課作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應該講好“三農”故事,傳播“三農”亮點,重點講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傳播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展現未來鄉村發展的藍圖。通過思政課程引領,喚起當代青年學生服務鄉村的時代擔當和使命,使青年學生樹立投身“三農”事業的理想,真正成為新時代的奮進者和開拓者。二是課程思政根據專業特點,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調查,研究當地農村產業現狀和轉型發展路徑、智能技術和互聯網在新型農村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將專業與“三農”問題相結合,搭建理論和實踐的橋梁,讓學生認識到所學專業在農村也能“學有所用、研有所為”。三是創業通識課通過解讀大學生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分享經典涉農創業案例,重點營造校園創業文化,培養學生創業精神,端正就業觀念,激發學生返鄉創業意識和就業動機,同時組織涉農創業實踐孵化項目,鍛煉學生創業能力并拓寬工作思路和視野。
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強化當代學生服務“三農”意識,提升“三農”情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就業觀,讓在校學生提前認知農村發展空間,提高去農村就業創業的意愿和動機。大學生也應該提高思想站位,勇立潮頭,擔起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主動加強對我國未來農村發展的認識,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借助當前農村有利的創業資源和政策紅利,將專業技能應用于農村發展,用實際行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農民共同富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二)專業整合強化涉農人才支撐
20世紀30年代,黃炎培先生就積極倡導以職業教育為核心的農村教育,主張以職業教育改進鄉村教育從而達到改進整個鄉村的目的,提出“因地制宜”“分區立系”“劃區施教”“先富后教”“富教合一”等系列農村教育思想,該思想對于當前高職院校構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涉農人才培養體系仍具有指導意義。一是非涉農院校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審視專業發展與方向定位,面向農村生產一線開辟產教融合的主戰場。一方面,通過面向鄉村派出教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形成服務地方的智囊團,協助挖掘鄉村地方特色產業的優勢,實施錯位發展,引導特色產品發展并形成聚集區,打造地理標志品牌產品,用實際行動將教育辦在大地上。另一方面,針對國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當前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新商科”職業院??梢劳须娮由虅?、連鎖配送等現代流通業,助力農產品活力提升,使資源優勢變為商品競爭力;依托休閑旅游、健康管理等現代服務業,挖掘農業觀光、教育、生態等延伸功能,整合農村生態旅游資源,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工科”職業院??山Y合現代農業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的特點,推動傳統專業的轉型與升級,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技術與傳統專業交叉融合,構建特色專業群,聚焦鄉村振興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二是農科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農業科技人員培養的搖籃,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作為,更應借助鄉村振興實施的戰略機遇,強化內涵建設、凝集辦學特色。專業整合方面,農科高職院校應明確適應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定位,新增滿足新產業發展需求的智能農業、農業大數據等新專業,整合傳統農科專業并與生物工程、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相結合,打造“新農科”專業群。專業提升方面,結合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主體的出現,注重專業交叉與融合,人才培養應對標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標準。專業品牌打造方面,精準對接地區涉農戰略性產業發展定位,打造適應區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新農科”專業生長點。
(三)依托社會服務搭建“校農合作”平臺
高職院校要充分依托人才智力優勢、科學技術優勢、理論研究優勢服務于“三農”,依托社會服務這座“橋梁”搭建“校農合作”平臺,從而推動人才培養真正走進鄉村振興的實踐。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水平的高低取決于這座“橋梁”的設計理念、通行能力、工程質量。因此,高職院校要真正發揮好社會服務的作用,就要提高工作標準,強化質量管理。一是發揮人才智力優勢。一方面,通過面向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農場主、基層農技人員和基層干部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技能培訓,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新型職業農民和一線管理人才,為鄉村振興蓄積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計劃”“科技特派員行動”等政府聯合攻關平臺,探索構建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成果轉化新模式,發揮好農業高新技術推廣轉化作用。二是發揮科學技術優勢,爭取政策先行先試。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區。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提升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三是發揮理論研究優勢。依托政府智庫咨詢研究課題,圍繞鄉村振興在地方落實推進的實踐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實用性研究,結合學校特色和優勢與地方政府合作,為地方美麗鄉村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搭建形式多樣的研究與服務咨詢平臺,圍繞鄉村振興舉辦學術論壇,通過匯聚知名專家傳經授道,整理并向政府相關決策部門報送鄉村振興最新成果。
(四)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以人才培養為己任,引導大學生扎根農村并肩負鄉村振興使命,但吸引并留住人才尚需社會合力。在以資源配置差異為特征的固有城鄉二元結構環境中,要不斷探索涉農人才管理體制,既要盤活涉農人才的源頭,又要穩固其扎根農村的根基。源頭上,應進一步發揮激勵機制引導力度,除面向大學生繼續加大返鄉創業扶持力度外,還可采取免費“資農生”、減免學費或返還學費等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服務“三農”;教育行政部門出臺“資農”專業目錄并對扶持專業給予財政資助和政策傾斜,引導社會資源向涉農人才培育領域流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涉農人才在學歷提升與職稱晉升等職業升遷方面持續釋放紅利。固根上,創新分配機制,形成以縮小城鄉勞動生產率差距為目標,加快構建同工同酬、城鄉同權的統一就業市場,考慮在適度增加落后地區農村就業崗位財政補貼的基礎上,探索預付薪酬制和農村集體產權公租房制度改革,緩解大學生安家置業壓力;保障制度方面,應建立城鄉相對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甚至將更好的社會保障引入農村并面向基層就業的大學生傾斜,重點解決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建立涉農人才發展基金制度,通過年度業績考核、群眾認可度評價等形式,對在“三農”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進行獎勵,切實提高鄉村振興人才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林夕寶,余景波,周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8(3):19-24.
[2]李悅,王振偉.高職學生創新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9(6):52-55.
[3]丁廣明,張軍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J].職教通訊,2018(16):55-58.
[4]谷今.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的實踐探索[J].知識經濟,2018(17):17-18.
[5]薛金林,戴青華,姚雪霞.高等農業院校新工科建設分析與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9(2):15-19.
[6]牟少巖,劉煥奇,李敬鎖.“新農科”專業建設的內涵、思路及其對策——基于青島農業大學實踐探索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