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走訪企業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了東莞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現狀,認為目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培訓體系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職業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等問題,對此提出完善引才聚才方式、完善人才聘用激勵機制、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等對策建議,以期提高東莞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關鍵詞]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作者簡介]蘇江(1970- ),男,廣東東莞人,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廣東? 東莞? 5238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職擴招專項項目“高職擴招背景下東莞技能人才精準培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GGZKZ2020008)和2019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產業升級視域下東莞制造業人才隊伍現狀及技能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9a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7-0100-04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東莞要積極融入和服務建設大局,深度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去,充分發揮連接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并扛起“灣區先進制造中心”大旗。然而,東莞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難題,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為東莞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東莞要加快推進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大力解決高技能人才不足這一關鍵問題。為更加深入了解、分析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東莞制造企業領域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狀況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和問卷調查。其中企業問卷發放454份,個人問卷發放1414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7.5%和91.2%。在借鑒其他制造業城市,如深圳、蘇州、無錫、寧波、常州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東莞本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東莞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東莞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1.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情況。經過幾年的大力引進和培養,近幾年,東莞技能人才隊伍得到較快的發展,技能人才數量有一定提升,但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仍偏低,高技能人才仍較匱乏。有74.30%的被調查企業表示,企業在高技能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較大缺口,成為制約東莞轉型升級與企業競爭力提升的主要瓶頸。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數量遠遠不足,具有高級技師資格員工比例在5%及以下的企業占比64.02%,具有技師資格的員工比例在5%及以下的企業占比66.36%,具有高級工資格的員工比例在5%及以下的企業占比95.33%。
2.高技能人才的年齡和學歷情況。在被調查的企業中,高技能人才的男性比例大于70%,年齡在26~35歲的比例大于65%,這說明高技能人才主要為青壯年的男性群體。近幾年,隨著東莞理工學院、廣東科技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東莞技師學院等院校畢業生陸續走上工作崗位,制造業企業的高技能人才素質有了明顯改善。在被調研的企業中,高技能人才為本科學歷的比例達到了50%以上。
3.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壓力和工作環境等情況。調查顯示,只有少數受訪者表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非常滿意。影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其中工資收入被列為首要因素,占47.59%,23.45%認為是個人發展機會,13.1%認為是社會環境。在工作壓力和工作環境方面,少數受訪者表示壓力較小,超過50%受訪者的工作環境整潔舒適、無污染。
4.高技能人才的來源情況。目前制造業企業的高技能人才來源渠道多樣,主要有企業內部培養、社會招聘和職業院校三種方式,出現高技能人才缺口時,也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等方式解決。
5.高技能人才的培訓情況。企業普遍認為高技能人才的培訓工作很重要,所有被調查企業每年都有針對員工開展職業技能提升的培訓計劃和針對高技能人才培育的中長期計劃,也會提供定期培訓。員工對自身需要的學習培訓比較積極,希望參加企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據調查,有47.37%的受訪者表示,即使自費也愿意參加培訓以提高自身知識技能。
6.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流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流動率相對較低,有75%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在東莞市內的企業之間流動,其余主要是流入東莞周邊的珠三角其他城市。高技能人才隊伍流動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問題,占了受訪企業的88.32%;個人發展受限是次要原因,占12.62%。
二、東莞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不健全。第一,企業內部培訓制度和實施方面存在問題,諸如培訓經費不足、工學矛盾、培訓內容與需求不符等。第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輕培訓”。部分企業認為,技能人才的培訓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成本,但培養成才之后,人才的流失又會使企業的培訓投入付之東流。因此,從短期收益角度考慮,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往往存在著“重使用、輕培訓”的現象。調查顯示,20.56%的企業每年高技能人才培訓經費投入不到位,所有受訪企業均沒有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或培養基地。第三,社會培訓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由于技能人才的培訓涉及各行業、企業及勞動者自身,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合力推進。但是目前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及社會各類培訓資源的整合還不完善,整合力度不夠大,相互之間的聯系還不緊密,在技能人才培訓方面尚未建立系統、高效的社會聯動機制,制約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第一,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對偏低。被調查對象工資收入在4001~8000元,55.05%的被調查者工資不高于6000元。另外,配偶工作、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也存在困難。第二,政府獎勵激勵的力度不夠,獎勵額度有待提高,惠及范圍有待擴大,激勵效果還不明顯。所有接受調查的企業均沒有享受過政府提供的高技能人才培訓經費資助。
3.現有職業教育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崗位需求。第一,地方高校培養理念和模式與地方產業、企業發展融合不夠。一些高校和院系在辦學上沒有突出應用性、操作性、技藝性,沒有辦出地方特色,培養方式仍然按照傳統教育中的書本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以填鴨式的理論知識灌輸為主,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第二,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企業需求相脫節。在專業設置上,有些高校仍沿用綜合性高校傳統的專業設置辦法,如設置一些大而全的“萬金油”專業,或專業重復設置,或專業設置與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結合不緊,與本土產業、企業需求相脫節等。第三,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合作深度還不夠。有些高校沒有認真執行大學生的“就業實習”制度,沒有嚴格把握跟蹤服務、督導檢查、定期回訪等工作環節,不利于推動大學生利用節假日真正下基層、進企業、到崗位實習成長,導致就業實習停留在合同上,流于形式。有些高校與企業,特別是創業企業聯系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項目如產學教研合作職教聯盟、實訓基地(校中廠)、人才培養和就業創業基地(培訓學院)、公共實訓中心和“訂單班”等項目的合作效果不理想。
三、促進東莞制造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隨著科技進步速率的不斷加快,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數量、素質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東莞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還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較大。因此,必須加快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建設新格局,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術精湛、專業齊全、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1.完善引才聚才方式,大力引進高技能人才。第一,降低門檻和流程優化引進高技能人才。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引進制度,降低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門檻限制,簡化人才引進手續,真正開辟順暢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第二,以大項目大平臺聚集高技能人才。完善“總部吸引、產業集聚、園區創業”的人才集聚模式,重點引進先進制造業等緊缺高技能人才。通過舉辦校企合作洽談會、組織企業與外省市技校、職校對接等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引進和儲備技能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第三,搭建技能人才區域對接合作平臺。著力加強產業人才相關配套設施和載體建設,在承接穗深港產業轉移的同時,加強與珠三角其他城市技能人才工作的協調,加強與廣州、深圳等市高層次技能人才引進的錯位銜接工作,建立區域技能人才信息交流系統,架設技能人才梯度“流動之橋”。廣泛搭建與省內外高校的聯系平臺,吸引高校高技能人才來莞工作,打開高校技能人才“封閉之門”。積極與東莞對口扶貧和援建市(縣)、與內地勞動力輸出大市(縣),建立長期勞務合作關系和就業援助工作長效機制,深挖“蓄才之池”。
2.完善人才聘用激勵機制,促進高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第一,完善高技能人才聘用評價機制。健全科學的職業分類體系,完善體現各類人才特點的能力素質指標體系,推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重在業內和專業社團認可的評價方法,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第二,完善高技能人才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目前,東莞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各個企業都是根據自身的經營發展需要來確定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其中存在許多不盡合理和科學的成分。高技能人才的整體薪酬待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高級技師、技師的工資待遇也顯著低于同等級的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的薪酬水平,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不能充分反映其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東莞應借鑒深圳、蘇州等先進城市的做法,盡快完善技能人才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引導企業建立合理科學的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制度。第三,探索設立高技能人才津貼制度。學習借鑒蘇錫常等長三角先進城市的做法、探索設立高技能人才地方政府津貼制度,每年在東莞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選拔一批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和技師,享受政府津貼。鼓勵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企業首席技師,對成效顯著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和企業首席技師提供一定的資助、獎勵。鼓勵用人單位建立完善職工技能水平與工資分配、技能培訓、住房補貼等福利待遇相掛鉤的機制,對具有高級技師資格的職工給予相應津貼。對參加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并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可從成果轉化所得收益中,通過獎金、股權等多種形式給予相應獎勵。
3.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第一,創新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方式。政府應積極牽頭引導職業院校和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共建產學教研合作職教聯盟、人才培養和就業創業基地(培訓學院)、公共實訓中心和“訂單班”等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就業培訓實體,發展體驗式、訂單式、定崗式職業技術教育。根據東莞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用工需求,及時更新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實施動態的教育教學模式。支持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過程實施及教學評價等工作,實現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完善“校企雙薪互聘共培”專業教學團隊激勵機制,鼓勵院校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同時支持職業院校聘請企業高管、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通過校企雙方共培共聘的方式,培養、帶動一批技能人才的素質提升,加快形成覆蓋支柱產業、新興行業的技能交流、傳承與推廣網絡。第二,實施制造業緊缺工種培訓的財政購買政策。按照“誰出資誰培養、誰享受補貼”的原則,對培養緊缺工種高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給予補貼。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落實國家規定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經費真正用到企業職工的教育培訓上,引導推動企業逐步加大對技能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第三,引導規范職業教育培訓市場。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鼓勵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等各種社會資金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效益機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效率。鼓勵社會各界及公民個人對職業教育提供資助和捐贈,企業、社會團體對職業教育的捐贈款項,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予以扣除。鼓勵引導社會培訓機構與企業、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共享培訓設施,提高培訓質量,降低培訓成本。建立健全社會力量辦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促進社會培訓機構和民辦職業教育健康發展。進一步規范培訓市場,促進職業教育培訓市場的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娟.面向蘇州制造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1-74.
[2]劉京輝,林澤,潘永紅.北京市高精尖產業領域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9(4):55-60.
[3]王小兵.傳統制造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探析[J].職業,2019(19):46-47.
[4]蒲明強.充分發揮企業在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主體作用[J].理論與當代,2019(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