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香
摘 要 在學校教育中,作為一門母語學科和語言類應用學科,語文學科是“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擁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比擬的優勢功效。就語文閱讀活動來說,它是建立在“學習與吸收、內化與遷移”基礎上的一種自主性體驗實踐活動。那么,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在核心素養觀引領下,如何積極開展并有效深化語文學科有效性閱讀教學呢?筆者立足于初中語文課程活動視野,主要從基本策略的有效性教學角度,不揣簡單與淺陋,試對此簡述一些拋磚引玉之論,并期待點滴商榷和指正之言。
關鍵詞 初中教育;語文有效悅讀;核心素養引領;教學相長
在學校教育中,語文學科的活動內容在于“聽、說、讀、寫、動(綜合實踐)”等方面。與其他形式并不完全相同,閱讀活動不僅是一種必備基本項,而且貫穿于語文學科體系各類活動之中。眾所周知,真正而又全面意義上的語文閱讀活動,不僅在內涵上豐富多彩,在形式上多種多樣,而且始終擺脫不了學生主體的自主體驗和情感實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和優質平臺。就初中語文課程活動來說,如何在核心素養觀指向下切實開展并有效加強深度閱讀教學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對此提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一、簡要解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所謂“閱讀”,從廣義上來說,是人們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如讀書閱報、社會生活、現代科技等,吸取外來信息的綜合形式。從狹義上來說,閱讀就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并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知識的一種社會實踐類活動。從本質上而言,“閱讀是閱讀者的閱讀。”閱讀是建立在“理解與體悟”基礎上的思維性活動過程,對于“吸收與鑒賞、評價與探究”大有裨益。那么,語文閱讀教學究竟有什么意義呢?其意義集中地體現在“三個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逐步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與素養。閱讀自古即有“教育之本、學習之母”的美譽。尤其在學校教育中,閱讀教學不僅是語文學科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還在其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地位。可以說,離開了閱讀活動,語文學習就會失去意義,或者導致“假大空虛”現象發生。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要持續不斷地開展閱讀活動。也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持之以恒地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學科素養。二是有利于在厚積薄發中不斷地“積累與積淀”語文學習素材。語文學習的各個部分是深度通融且相輔相成的。如果說基礎知識學習是為了深入學習語文知識的話,那么,語文閱讀的最根本目的則在于鍛煉與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內化能力。不僅如此,在語文閱讀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并了解更多的人文事跡現象,為“寫作與表達”準備豐富多元的素材和資源。學生善于通過各種類型的語文閱讀活動,在歷經“吸納與儲存、加工與內化”后形成優質資源,為他們的“寫作與表達”打下良好基礎、激發無限活力。三是有利于有效激發與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理論和實踐表明,閱讀內容、形式和效果對于語文學習來說,不僅作用巨大而且影響至深。具體說來,學生如果喜歡閱讀、熱愛閱讀,他們就不僅會對語文學習非常感興趣,而且對于其他語文活動也能樂此不疲,甚至一往情深,進而在整個語文學習中形成令人期待的良性循環現象。
二、對初中語文“悅讀”教學模式構建的實踐與反思
“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生本學主”指導思想下,應努力做到“不唯書、不唯本”,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把學生推向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陽光大道”。
1.在生活涵養中開展并深化語文悅讀活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說語文像一池“活水”,那么生活就是源源不斷的“源頭”。無論從起源與發展而言,還是從實用與功能來說,語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始終擺脫不了來自社會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否則,就會因此而最終走向“木斷本、水斷源”或者“鏡中花、水中月”的干涸境地。與之相應的是,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生活化語文”活動,不僅能切實體現學科活動的內涵、價值和意義,促進更好的學用結合,而且可以為教學相長開通一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通道”。比如《背影》描寫了作者對父親那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情感。不僅如此,這種倫理親情屬于“混合”現象,有叛逆,有愧疚,有釋懷,有感恩,有思念。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或是親身經歷,或是耳聞目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如此既有利于學生在悅讀狀態下切實地體悟“復雜與矛盾”,又利于在內化與遷移中深化感恩教育效果。
2.在資源拓展中開展并深化語文悅讀活動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意在于強調兩個基本點:一是語文教材的經典性或精髓性,二是“例子”語篇的支撐性和拓展性。在教育社會化特質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教材內容為支撐,并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與充分利用各類優質資源,不僅可以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活化閱讀形式,拓展閱讀視野,而且可以不斷增加閱讀教學的深厚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悅讀樂學道路。比如,在《我的母親》閱讀教學中,以“相同題材”的導向策略,把《散步》《親情無邊》《美麗親情》等經典語篇引入其中,通過“求同與求異”的類比閱讀,讓學生從中攫取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雙贏”活動效果。再如,在《桃花源記》教學環節,向學生介紹作者成長經歷和創作時代等“背景知識”,通過“文史不分家”式的“跨學科知識整合”形式,讓學生在激情悅讀中贏得令人期待的“1+1>2”的效應。
3.在讀寫互動中開展并深化語文悅讀活動
唐代大詩人杜甫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流傳甚遠的信條式經典詩句,極其辯證地闡述了語文“閱讀與寫作”兩種活動之間的和諧生長關系,與葉圣陶提出的“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有異曲同工之妙。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并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元的“讀寫互動”活動,可以激發他們的讀寫興趣,同時變相減低“純閱讀、純寫作”的教與學難度,從而在綜合實踐中不斷增強閱讀與寫作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結束后,可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寫一寫”等形式,引導學生就“其人其事”開展與之相應的讀寫互動活動;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等閱讀教學結束后,可引導學生就文中的事情、情感和哲理等方面,開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讀寫互動活動。諸如此類的讀寫互動形式,既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閱讀內容,又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
4.在自主體驗中開展并深化語文悅讀活動
有業內人士說道:“閱讀是閱讀者的閱讀,這種閱讀應是建立在自主感悟與情感實踐上的活動過程。”所謂“自主感悟與情感實踐”,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自主體驗”。眾所周知,學生是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無可替代的“學習主體”。所以說,語文閱讀應始終堅持以“學生主體”為本,以“自主體驗”為本,以“德智互動”為本,努力培養學生“手、口、腦”協調共進的意識和能力,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注入“必需品”和“營養品”,從而將語文閱讀教學打造成培養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優質平臺。比如,根據閱讀內容和學生發展需要,舉行閱讀知識競賽和閱讀心得展示,開展閱讀主題演講、閱讀專題辯討、課本劇表演與評比等活動,開展綜合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再如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通過“走進社區”“擁抱大自然”等形式,開展喜聞樂見的“生活閱讀”和“綠色閱讀”等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有這些,非常有利于把自主體驗和語文悅讀相結合,對于培養核心素養大有裨益。
三、基本結論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以“生活涵養、資源拓展、讀寫互動、自主體驗”為基本抓手,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語文“悅讀”教學活動,如此可以引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閱讀,進一步凸顯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價值和意義,讓學生不斷進步。
[作者通聯:江蘇如東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