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肩負著促進、引領、評價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任務。研究基礎教育,是研究型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指向未來教師發展的一種教育愿景。基于教育的五要素——教學環境、教師、學生、手段和內容,研究型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關注教學的環境——互聯網環境。“互聯網+”背景下,基礎教育必定會有新的教和學的規律。互聯網的發展對教育至少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如何培養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人才;二是加快教育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因此,發展中心要關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學習生態融合,讓教育從學校輻射家庭、社區、社會,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發展中心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應發揮好研究、輔助、監控的作用,共同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的新樣態學習環境。
關注教的主體——校長與教師發展。發展中心應以校長培育和教師培訓為抓手,基于信息技術支持條件,開發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學習環境—校長(教師)—學生”三維立體的高階學習空間,把培訓的舞臺還給校長和教師,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角,成為不斷自我發展的學習者,賦予他們長期堅持教育改革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發展中心只有不斷跳出參訓者的視角去看待參訓對象的服務者——學生這一主體,才能對未來教師培訓的內容與形式、模式與環節、評價與跟蹤做出更專業的預判和規劃。
關注學的主體——培養創新型人才。發展中心不能只著眼于參訓的主體——教師或校長群體,還要關注學的主體——學生。只有了解現代學生的特點、需求和未來發展的目標,才能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要在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加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以提高他們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因此,發展中心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實施“智能教育”,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引導參訓校長和教師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注教的手段——學習場景重構。未來學校將以學習中心為主要載體,組合構建靈活的、生活化的學習場景,支持深度式、項目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并推動現有教學方式變革。隨著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融合,學習場景不斷優化重構,教學在云平臺+實踐場的支持下不斷發展,發展中心如果不能關注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職后培訓就可能落伍。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應依托數字技術與一些高端的未來學校建立聯系,實現實體空間遠程對接,讓參訓教師了解和熟悉高端學校的發展趨勢,開闊視野,刷新理念,真正在管理和教學實踐中,積極重構適合學生的學習場景。
關注教學的內容——課程體系建設。隨著技術賦能教學的不斷發展,課程內容將發生變革。越來越多創新型課程將出現在學校的選課系統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未來規劃及社會需要等因素選擇課程。學校的大數據測量評價中心則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新技術,重構科學的測量評價體系,全過程、多要素、全角度、多維度記錄學習者的“五育”綜合數據信息。因此,只有當校長、教師培訓關注課程,關注未來學生學習最主要的載體,課程體系的建設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基于目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體系,國家層面將開發更多適合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以滿足地方和學校兩級課程建設的需要,發展中心也應該有此遠見和擔當,為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提供課程體系保障,為有需要的學校和區域開發適合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而推動完整的課程頂層設計、實施和評價體系的建立。
總之,構建研究型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要基于未來教育視角,積極關注教育的五要素,持續研究基礎教育,進而更好地服務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作者系嶺南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公共教學部主任)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