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海
摘 要:在數學課中,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教師只有善于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語言的藝術、生動的表情,增強數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及時激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新穎導入;巧設懸念;動手實踐;探索交流;體驗喜悅;激發興趣
新課標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開展,迫切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也能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產生內在的動力。一旦學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尋求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我們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樂之者”是學習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學生達到樂學的境界,就能以學為樂、勤奮好學、苦中求樂。假如沒有學習興趣的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顯得枯燥無味,也就不可能長久地持續下去。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需要教師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去開發學生的興趣,用自身的教學魅力去感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找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從而體會和享受數學。那么,在數學課中,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從如下幾個方面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新穎的導入,巧設懸念,萌發欲望,激發興趣。
情境設計是每節課導入的重要的環節,視為“開講藝術”。只有善于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如此重要,那么情境的設計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呢?是不是只要課堂氣氛活躍就行了,我不是這樣認為。有些教師在情境設計方面,把數學課上成了語文課。例如:在上“認識加法”時,教師剛開始就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教師讓學生觀察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發現小兔在跳,有的說發現房子、大樹,有的說發現橋下面有一條河等等。至此,十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發現,新感想,但這樣的課堂氣氛雖然活躍,可是課的性質卻改變了。像這樣的情境導入就不是很好。我在上五年級數學下冊的《分數的意義》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時分別出示了一條繩子,一張圓形的紙,然后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它們分別分成3/4和5/8?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紛紛要求到講臺前來演示。結果出來了,我就引導學生說出這3/4和5/8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誰是單位“1”?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基本上都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盡管這樣的情境創設很平常,但是效果卻很不錯。
二、用語言的藝術和生動的表情,增強數學的趣味性。
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數學這門學科系統性和抽象性較強,需要教師以精湛的語言藝術來引導、啟發學生。教師的語言科學、準確、生動、形象,并賦以優美恰當的表情、動作,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鼓勵和陶冶。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藝術氛圍,使他們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產生共鳴,激發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動手實踐,探索交流,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問,學生聽/答”和大量練習等,學生興趣不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討論、思考、應用等形式。例如:我在上《面積單位》時,我出示兩塊長方形的紅、白硬紙片,面積大小相差無幾,紅的略大一點,使學生更容易看成與白的一樣大。提問:誰的面積大?誰的?。可鶤:紅的大。生B:我認為是白的大。生C:兩塊一樣大。師:現在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問題還不能解決。那么,你們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生:量一量兩塊硬紙片的長和寬。師:你們說可以?生:可以。學生開始合作、、、、、、學生通過數格法、重疊法、疊比法得出白的長方形有8個格,紅的長方形有9個格。在師生互動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分享彼此的見解,進一步豐富所學的知識,推陳出新、達成共識,有效地實現教學相長。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穩定學生學習的興趣。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尤其是小學生。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對學生來講也是一次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因此,教師要探索“依綱靠本,分層教學,逐步推進”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激勵方面,教師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肯定,更好地穩定他們的學習情緒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后進生應讓他們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我在上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2/3+5/9*3/2+3/2,12/7-(1/3*15/7+4/5),2-(1/5+1/3)等題目,讓他們說出運算過程的順序。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題目來提問后進生,是因為:六年級的學生(那怕是后進生)對這種類型題目的運算順序還是可以應付的。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并給予他們好的激勵。在興趣濃時,后進生就樂于嘗試并挖空心思地去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后進生來說:關鍵是在異分母的加、減和約分,有一定的難度,但我會選擇把題目交給中等生來板演完成。一方面,可以集體訂正,讓后進生從中知道解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這樣可以避免后進生的負面影響。相反,對優等生可以提出較高層次的要求,使他們逐漸提高數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善于抓住后進生的微小進步,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使他們覺得數學不但不可怕,而且有興趣、容易學,從怕上數學課直至愛上數學課,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的樂趣。實踐證明:在困難之中得到老師關愛的學生,學習興趣往往比他人增加得更快。
總之,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為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運行機制,是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在教學中,教師只要善于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廣西省欽州市欽南區黃屋屯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