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柏健
摘 要: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無論是基于對學生道德素養與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對于學生職場競爭力的增強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立足于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體育課程的開展,探討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與有效途徑,為教育事業的優化、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理論層面的分析。
關鍵詞:高職體育;思政教育;教學融合
引言: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無論是哪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導致學生全面發展的板塊中有所缺漏,致使學生無法均衡健康地成長。而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于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意志鍛煉、人格塑造方面的內容,導致學生發展不均衡。
一、教學融合必要性
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學融合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二,教學融合是社會發展在現階段對于高職教育提出的具體的新要求。
(一)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體育教學不僅僅包括體能上的訓練、技巧上的學習,還包括職業道德、人格素質等多個方面,這些思想層面上的本身就與高職素質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的眾多內容重合,具有一定的貼合度。其次,體育教學中,體育運動所體驗的體育精神、競技精神、對抗文化、制度文化等,都是思政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相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思政教育行為而言,體育課程的實踐性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兩者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而兩者結合的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1]。
(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社會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隨著社會的變化,作為培養優秀專業型人才的高職院校,也要隨之發生調整與轉變,從而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輸送人才。但是現階段如果缺乏對于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與生活閱歷,很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的信息接觸,受到物質主義教育的影響,繼而影響學生自身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思政教育工作是極為必要的,也是需要伴隨整個教育系統長期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亦不例外。這既是社會發展對于高職院校教育活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職教育教學視角下應當形成的主觀意識。
二、具體途徑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途徑,就要從教育教學手段本身開展,即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來展開。
(一)教學觀念
從教學觀念來,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首先要對于自我觀念形成一個正確認識,認識到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展開的,教育行為本身就是為了全方位、立體化地培養人才而形成的。因此德育、體育都是人成為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教學融合,才是完成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路徑。
而具體到實際中,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活動優化。首先,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聯系,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同時弘揚相關體育文化內容,起到正面積極宣傳的效果。其二,形成道德理論的教學內容,如關于體育競技精神、遵守競技規則的規則文化等,以此來提升體育與思政教育活動中間的聯系性。最后,融入生活實例,來強化學生對于思政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如“女排精神”的講學。
(二)教學內容
從教學內容上,高職院校中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一般分為三個板塊:常規體育技巧教學、基礎體育內容教學以及教學總結。因此,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就要從三個不同的板塊分別入手。對于體育技巧的學習,教師可以從刻苦訓練,吃苦耐勞的精神入手,鼓勵學生反復練習,自我提升。從基礎體育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從運動競技精神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教學活動。從教學總結方面,教師可以設計競技類活動,制定競技規則,引導學生團隊協作的方式,完成教學內容。多個方面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間完成思政教學內容的學習。
(三)教學方法
從教學方法來看,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習慣,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情情況與學習問題,兩者的組合衍生出不同的教學行為。針對具體學情所開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法,才能夠真正促使教學質量提升。因此,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建立在基礎學情上來開展[2]。如教師發現理論技巧的講解學生很難完全掌握,教師就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親身示范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如學生身體素質較差,除了改善教學中體育運動的量和運動內容的設計,還要分析學生具體哪一方面身體素質差,形成針對性訓練,以便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也是如此。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教育對于學生一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體育教育下學生強身健體,優化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學生同樣受益一生。因此,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需要長期貫徹與落實,具有一定的契合點。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開展教學融合,為學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蘇當.高職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化教學的途徑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55-156.
[2]張雪萍;張立蕓;李裕;陳立暢;鄒歡;楊彥鑫;.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和路徑建構[J].改革與開放,2019:109-110.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