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要:節奏感是音樂素養的基礎內容之一,也是保證學生在未來進一步提升音樂審美的關鍵環節。但是節奏感恰恰又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內容,面對小學生缺乏分析和理解能力的現狀和特點,節奏感的培養要直觀化和形象化,利用小學生較為熟悉的身邊事物作為節奏教學的載體,讓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感受節奏的真實場景。并且以興趣引導和激發作為節奏教學的重點,提升學生對節奏感學習的內驅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音樂素養
本篇文章將結合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實踐以及過去小學音樂教育中節奏訓練的理論成果,發現目前普遍存在小學生節奏訓練中的問題和誤區,歸納小學生節奏訓練的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解決現有問題,為未來更好的提升小學生節奏感訓練提供理論指導。
一、小學生學習能力的特點
(一)在思維方式上以具象思維為主,缺乏抽象思維,依賴于直觀形象性
人的思維方式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遵循由直觀到抽象的發展規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多的依賴于直觀形象,大多數情況下,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是直接與感性經驗聯系起來的,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在學習上小學生更多的是以直觀模仿為主。
(二)精力充沛,但精力集中能力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
小學生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低年級約 15分鐘、中高年級約 25 分鐘)、不持久,且常常與興趣密切相關。感知事物常是一時的新鮮、興趣(低年級更加明顯,例如對玩具的需求看見就想要,擁有后很快就不再玩)。
(三)記憶力以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
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對于信息的記憶更多的是以機械記憶和形象記憶為主。在記憶的過程中,小學生對于外在形象的感知起到很大的作用,通過一定程度的機械重復在大腦中形成直觀形象,從而達到記憶的目的。
二、當下小學生音樂節奏感教學與訓練的現狀
(一)教師對于小學生節奏感訓練缺乏體系意識
雖然大多數小學生音樂老師都能認識到節奏感訓練對于提升音樂素養和綜合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小學音樂的實際教學中,大多數小學音樂教師對于節奏感的訓練卻未能建立起科學、持久的長期性訓練體系。這與音樂教師們對于節奏訓練的認知有著直接的關系,節奏感是一種音樂素養,而非一種單純的音樂能力。能力可以通過計劃性的課程在較短的周期內得到提升,但是素養卻是長期訓練和沉淀的結果。如果對于節奏感的訓練缺乏持久性的體系建設,那么,那么對于大多數小學生而言就如同蜻蜓點水,無法幫助其真正的提升對節奏的感知。
(二)節奏感訓練僅限于課堂之上,未能充分結合家校共建等途徑將訓練延伸到課堂之外
目前大多數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基本都拘泥于課堂之上,這種局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與此同時,家校共育這種多維度的教育方式正在被人們逐漸接受,但其內容也僅限于語數外等課程方面,并未延伸到音樂教學、美術教學等課程的范圍內。這種現狀的產生與學校和家長對于課程改革的認知程度還存在一定不足有很大的關系。
(三)小學音樂節奏訓練缺乏基本的生活基礎,導致小學生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內驅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受制于年齡和心理的發展程度,對于外界事務的接受更多的是出于本能上的好惡,無法通過更多的自我控制和約束來實現知識的學習,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因此如果節奏訓練的內容和方式過于脫離生活基礎,那么就很難激發小學生對于節奏訓練和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形成足夠的內驅力,降低節奏訓練和學習的效果。
三、對于提升小學生節奏感訓練效果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聲音,讓小學生快速進入節奏訓練與學習的現實情景
根據小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我們在節奏訓練中要盡可能降低抽象概念內容,以生活中常見的聲音為切入點,為小學生創造一個熟悉的聲音感知環境,幫助其快速捕捉到節奏的特點。比如我們在教學之前,可以提前錄制和收集一些小學生常見的聲音,如布谷鳥的叫聲、軍人走隊列時的口令、鐘表秒針走時聲、知了的叫聲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快速理解節奏的概念,更能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和發現節奏的興趣,從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其通過不斷對生活中節奏的發掘,真正的提升小學生對節奏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二)利用常見打擊樂器,讓小學生體會同樣節奏在不同介質下的感受,加深對節奏的感知
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常見的打擊樂器,擊打出生活中常見的節奏,用不同的介質創造相同的節奏。比如用三角鐵打出布谷鳥叫聲的節奏,用小鼓打出軍隊隊列行走中的節奏,讓小學生深刻體會不同介質下同樣節奏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和感知節奏的內在含義和特點,加強小學生對節奏感的認知能力。
(三)建立立體化的節奏訓練體系,保證節奏訓練的持久性和系統性
節奏感是一種音樂素養,因此節奏感的提升需要長期的浸染和沉淀。短期內的教學和訓練可以幫助小學生初步理解和感受節奏的特點和含義,但是節奏感提升卻需要系統化的訓練和積累。因此,音樂老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有整體意識,制定貫穿一個學年的長期系統化訓練計劃。
(四)緊密結合家校共育,讓節奏訓練深入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要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所營造的優質教育環境,將音樂教育充分的融入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音樂教育以及音樂素養的培養不能完全拘泥于課堂之上,因為音樂素養的提升是一個耳目濡染、循序漸進的過程,將教學與生活割裂開來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音樂教學的質量。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通過家長會等方式向家長傳遞音樂教育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家長的力量,將節奏訓練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對于小學生節奏感的訓練,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以及小學階段的認知特點,制定長期系統化訓練計劃,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形象化和具體化,將學生對于節奏感的興趣激發出來,并且利用不同介質下相同節奏的感知,讓小學生充分理解和感受節奏的本質。與此同時要積極利用家校共育等有效途徑,為學生塑造一個立體的音樂素養提升環境。
參考文獻:
[1]黃遠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教育對策[J].新課程(上),2019(02):237.
[2]文茂槐.如何讓小學生掌握音樂節奏[J].快樂閱讀,2016(18):117.
陜西師范大學金泰絲路花城學校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