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玲


摘要:目的:探討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康復護理的臨床價值。方法: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38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康復護理臨床價值顯著,可有效提高康復質量,改善預后。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梗死;應用價值
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腦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眩暈、感覺障礙、突發對側肢體麻木等,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介入、溶栓為主。但單純的臨床治療無法促使腦梗死患者病情快速康復,需輔以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配合治療,促使患者疾病康復[2]。康復護理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除給予患者基礎護理外,需應用康復醫學的相關知識,為患者提供專業性、針對性護理措施,促進患者身體機能康復,改善預后。本研究旨在探究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5~75歲、平均(65.00±1.32)歲。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55~75歲、平均(65.00±1.4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遵醫囑給予用藥指導、飲食護理以及安全護理等,觀察患者心理變化情況,對于存在負性情緒患者給予言語疏導,耐心回答患者疑問。
觀察組以對照組護理為基礎,聯合康復護理。護理內容見下:
(1)心理護理:借助焦慮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對患者負性情緒進行評分,對存在負性情緒患者給予言語疏導,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病因、治療方案、護理方案以及康復措施等),多關心以及鼓勵患者,引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促使其治療依從性提高。為患者講述情緒自我調節方法,如暫時擱置法、自我激勵法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邀請患者家屬參與疾病護理,為其發放健康宣教材料,告知患者家屬陪伴的重要性,在日常交談中規避敏感性話題,讓患者感受到自我價值感,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以及焦慮。
(2)體位護理:依據患者病情,給予體位指導,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減少受壓,盡量減少仰臥位,以免受頸牽引性反射或迷路反射影響,導致異常發射活動增強,;定期幫助患者更換體位,3 h/次,預防關節痙攣以及壓瘡等。同時家屬需為患者做好身體清潔工作,保持干燥清爽,避免細菌滋生;協助患者肩部上抬以及前挺,手指呈現半屈狀,上肢保持自然伸展的方式,促使患者患肢適當放低,并將其放置于軟枕上,被動進行肢體活動,對長期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長期臥床而引發靜脈血栓。
(3)肢體功能鍛煉:加強患者患側刺激,有效規避肢體感覺消失,將房間布置如床頭柜放置于患側,護理工作例如洗漱、進食以及測血壓脈搏等均應在患側進行;與患者交談時應握住患側手;引導患者頭偏向患側,盡量規避患側輸液。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肌力評估,可依據患者康復情況,協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病情平穩2~3 d進行起坐康復訓練→5~6 d進行穿旁站立康復訓練→7~14 d進行行走康復訓練→14 d后借助器械進行康復訓練)。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患者手腕適當背伸,待手指伸展后稍微彎曲,并伸展髖關節以及膝關節;指導患者稍微背屈踝關節,防止出現足下垂現象。以患者耐受量為準則,逐漸增加肢體活動量,控制每次運動時間在15 min左右,逐漸過渡至坐位訓練。指導患者的家屬翻身以及肢體訓練技巧,需注意要點等;并對患者進行平衡以及協調能力訓練,在護理人員攙扶下慢慢站立,圍繞床邊運動,逐步過渡至行走,每天進行3次運動訓練,分別于早、中、晚進行。在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出現不適立即停止訓練。
(4)語言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緩慢的咀嚼以及吞咽動作,鍛煉口腔靈活度;及時為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確保呼吸道通暢。采取互動練習的方式促進患者語言功能恢復,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主要訓練彈舌、噘嘴以及鼓腮等。由護理人員或家屬進行引導式訓練;鼓勵患者開口說話,進行單音節發音訓練,待其準確發音后,訓練患者逐漸加大吐字量,并進行連音重復訓練,與患者交流溝通等,耐心糾正患者錯誤發音;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等多種途徑,鼓勵患者多說多練,提高患者語言表達能力。
(5)日常生活能力鍛煉:為滿足患者需求,可將病房內呼叫器放置在患者容易拿到的地方;對于臥床患者,可訓練其自行進食能力,以一側健肢進行進食。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并訓練其洗臉,穿衣等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1)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包含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職能以及情感職能4個維度,各維度總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優。
(2)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借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獨立性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較優。采用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M)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上肢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總分為34分,合計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
(3)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借助美國獨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N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總分56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
(4)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描述,計數資料用n(%)描述,進行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護理前,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0.20±3.41)分、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0.10±3.34)分,兩組比較,t=0.129、P=0.499。
護理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2.15±2.37)分、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4.41±1.85)分,兩組比較,t=15.869、P<0.001。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護理滿意13例(34.21%)、較滿意16例(42.11%)、不滿意9例(23.68%),總滿意29例(76.32%);觀察組護理滿意24例(63.16%)、較滿意13例(34.21%)、不滿意1例(2.63%),總滿意率37例(97.37%)。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顯著,χ2=7.369、P=0.007。
3討論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殘率,具有起病急、病情嚴重、病程長及易復發等特點,因此,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盡可能減少致殘率成為重點關注問題之一。腦梗死患者發病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以及功能均會出現重新組合的現象,因此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肢體運動功能訓練,能夠迅速建立起側支循環,對病灶周圍組織代償、重組起到促進作用,可重塑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早期康復護理是以基礎護理為基礎,應用康復醫學的相關知識,為患者提供專業性、針對性護理措施,促進患者身體機能康復[3]。本研究得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患者語言、肢體功能進行綜合康復訓練,能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各項身體功能,促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康復訓練。研究中通過對患者患側刺激,能夠有效規避患側感覺喪失;通過體位護理,能夠刺激全身的反應,抑制痙攣以及減少患側受壓;通過早期床上運動,有助于緩解痙攣以及改善已形成的異常運動模式,促進肢體運動功能康復;通過循序漸進運動,能夠在滿足患者機體運動需求的同時,為患者實施主動、被動干預,可起到針對性護理的目的,規避個體化差異,促使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得到改善;通過言語功能訓練,引導患者自行發言,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語言功能恢復、生活質量提高,加速康復。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康復護理實施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且患者對此護理模式認可度較高,建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凌清.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70-72.
[2]宋彥錫,林海麗,吳海燕.規范化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及對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2):401-403.
[3]趙林,李娜,李紅梅.腦梗死護理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價值研究[J].系統醫學,2021,6(16):188-19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