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芳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活動;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以往的作文教學:教師感到頭疼,學生更覺得艱難。尤其是教師批改學生的習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是吃力不討好。往往是教師的辛苦學生并領情,多數學生只看一下分數或等級,對教師的評語漠不關心或一看了之,從未深究其評語的含義。究其根源,我認為:一是教師的評語未能打動學生,無法激起學生心中的“千層浪”;二是評價缺乏多元化;三是沒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習作評價活動。下面我就自己在這方面所作的一些嘗試粗略地談一談。
一、真情評價,用愛點燃學生創作的火花
新課程評價提倡激勵和賞識,幫助學生發展多方面潛能,認識自己擁有的自信。過去,我們許多教師在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時,常用冷淡、責備、不恰當的評價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習作興趣,導致學生討厭作文,甚至害怕作文。教師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指責學生這里不行,那里不好,苛求學生應該怎么樣、怎么樣,結果學生卻對教師的評價漠不關心、置之不理。與其這樣,教師不如多用一點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學生習作中的優點,用溫馨的語言以此鼓勵他,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比如:在習作評價中,我常常針對學生的不同習作情況這樣深情地寫道:“這次習作你寫得真好,有真情實感,把老師都感動得流淚了。” “看到你的書寫有進步,老師真為你高興”。“你的習作優美流暢,令老師和同學們嘆服。努力吧,相信你下次會寫出更好的佳作來。” “這次習作中沒有錯別字,真是好樣的,老師為你鼓掌。” “如果你寫完后多讀幾遍,好好改改,相信你會寫得更通順。”……賞識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習作的添加劑。教師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自己的筆墨,哪怕學生習作中閃爍著微弱的思維火花,教師都應加以助燃。當然,教師的賞識并不是無條件地包容學生的錯誤,關鍵是教師能否放下“老師”這個架子,以一個朋友,一個知己的身份,運用描述性的方法,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去與學生交流、溝通,去愛意地指出學生習作中存在的不足,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用愛去點燃學生創作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興趣。葉老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怕作文,就樂于作文了。教師的評價,就成了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作文教學自然就擁有了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二、注意個體差異,評價多元化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富貴的還是貧賤的,聰慧的還是笨拙的。”本著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理念,習作評價也應該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題而異。一個班學生的智力、語文素養、個性表達欲望等方面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哪怕部分學生沒有達到本次習作的整體要求,但只要他勤于寫作,樂于寫作,能夠達到教師內定(當然不是明文規定)的要求,教師都要給予包容和激勵。這就要求教師要備好學生,對每位學生的習作狀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實施動態管理。我的做法是:贊譽鞭策優生,肯定鼓勵中等生,包容激勵學困生。對于優生,我要求會嚴一點,讓他們不斷進步。習作中要求他們盡量做到語言通順,不寫錯別字外,還要在選擇材料、謀篇布局、錘煉語言等方面多下功夫。突出一個“新”、“奇”、“真”和“生動”。只要學生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一些嘗試或有突出表現,我在習作評價中都會大加贊譽和鞭策。對于優秀習作,我會及時向學校“紅領巾”廣播站或上級有關雜志刊物推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寫作的價值,增強榮譽感。我班一位同學,在我剛接時習作平平,后來經過我長期的“個性標準”評價和習作水平動態管理,習作先后多次被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采用,并在全縣組織的“感恩節”征文比賽中奪得一等獎,這極大地鼓舞了她的習作熱情和興趣。現在,每次習作她總是樂不疲憊,遙遙領先。對于學困生,要看到他們的發展和進步,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和目標,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卑,更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如在一次習作中,一位學困生原原本本地抄了一篇習作來應付了事,我在評語中這樣寫道:“孩子,你抄的范文老師曾經看過,抄得真好,一字不漏。可是,你要知道:懶惰是人生最大的天敵。你在其他方面都是一個勤勞、誠實的孩子,這次習作怎么了?動腦動手寫寫吧,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寫出比較通順的習作來。”我并沒有去指責他,而是包容了他的錯誤。結果,這孩子看了我的評語后,淚流滿面,第二天就重新寫好習作交給我批改。學困生更需要老師的認同、關愛和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習作的不同層次,靈活地采用多元化的、充滿濃濃愛意的評價,能促使每個學生增強自信,發揮創造性的潛能,使學生獲得蓬勃向上的動力。
三、主體參與,相互評價
過去,學生的習作多是教師批改,有錯就糾。由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老師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在大力提倡課改的今天,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習作評價也應該有學生的主體參與。
(一)讓少數學生先“富”起來
新學期伊始,頭幾次習作,我就安排班上語文基礎好、習作水平較高的學生當“小老師”。讓他們把班上學生的習作改一遍:畫出習作中的錯別字,勾出習作中不通順的語句,你認為寫得好的地方注上著重號,打出分數或等級,寫上評語。“小老師”們在批改其他同學習作的過程中,不斷地鞏固了自己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習作素材,提高了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和習作水平,也不斷地完善了自我,而且興趣盎然,其樂融融。學生們當面受到“小老師”的指導,內心的震撼會更強烈,收益會更實在,記憶會更深刻。
(二)人人參與,走向“共同富裕”
學期中后期,我讓學生人人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同桌或小組間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人人都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這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習作評價理念、方法的創新,為語文評價改革展示了新的廣闊的前景。評價問題貫穿在課改的全過程中,關系到課改的成敗。我們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順利地完成歷史賦予給我們的使命,才能順利地完成課改賦予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新疆和田縣罕艾日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