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 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數學課本中的文字、圖表、圖畫、數學符號等數學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全面地投入數學知識探究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初步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動腦;動口;動手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4-0054-02
Several Methods of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Baimiao Primary School,Fengle Town,Minle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ZHANG Jun
【Abstract】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students status as the subject of learning,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good reading habits and mathematics reading ability,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athematics language in mathematics textbooks such as text, charts, pictures, and mathematics symbols. On the basis of, learn to use your brain, mouth, and hands, fully invest 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exploration, experienc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form a preliminary mathematical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Reading;Brain;Mouth;Hands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有效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我們需要從基本的教學過程出發,抓好基本環節,夯實學生數學學習基礎,把數學“教與學”落到實處。
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多樣化的數學語言中蘊含了數學知識和數學信息,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素材。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知識基礎薄弱,理解能力不高,在獨立閱讀和理解數學課本的相關內容時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引導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本。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達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在課堂中可以以生活化的問題帶入新知識,讓學生產生初步的知識感知,在簡單的講解之后,組織學生認真仔細閱讀課本,看懂課文,把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已有的數學基礎知識與課本蘊含的有關數學信息聯系起來。教會小學生進行數學閱讀,首先要讓他們看懂數學課本中的插圖、主題圖,知道圖畫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其次要讓學生看懂例題中的算式,從算式中發現算理,進而理解計算的過程和方法。最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看懂課本中的練習題目,明白題目要求。
讓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重在指導學生學會從數學課本所包含的信息中發現數學知識,在發現和探究中逐步培養數學學習能力。與語文課程在生動形象的意向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相比,數學學科培養學生邏輯能力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具體性和直接性。教師在課堂中重視學生數學閱讀習慣的鍛煉和培養,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邏輯推理的興趣。
從中年級起,教師可在課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題目,學會在閱讀中思考。首先,教師可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一個主題圖,或者閱讀一個例題,在形成初步閱讀能力后,再讓學生閱讀幾段文字、一組主題圖或者幾個例題。其次,在學生認真閱讀后,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討論和拓展,讓他們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學習總結數學規律、再進行運用規律的拓展;在高年級階段,教師要進一步提高閱讀的要求,放手讓學生獨立地閱讀和學習課本,并且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數學概念的學習中,先通過默讀,正確理解結論中的詞句含義,把課本上的具體學習材料讀懂,再探究相應的數學結論是如何推理和歸納、概括出來的。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例,將本課學會的數學概念與曾經學過的,相近似的概念進行對比,通過比較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一步深化自身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二、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中學習數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從感知到發現表象,再到概念聯系,最終達到知識內化的復雜過程,與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相對應的數學教學活動,就是從動手操作到數學表達,再到數學原理抽象,然后到數學定理概括的過程。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中去。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化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都獲得同樣的參與機會,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為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創造積極的條件,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充分調動腦、手、口等多種器官,在數學學習中進行主動積極的觀察、思考、計算、驗證和推理,達到研究數學問題,探究數學知識的目的。
動腦,就是讓學生想和思考。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動腦,縝密思考。要保證學生對數學學習中涉及的數學概念、數學規律以及解題方法有足夠深入的理解,教師需要做好“引路人”,鼓勵學生對數學感性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不然,離開動腦的數學學習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不會思考,就不能掌握解題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對公式、性質、法則等記得滾瓜爛熟,但遇到具體的題目時,卻又無從著手。如遇到這樣的題目“把一個長方體的高截掉2厘米后,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減少了48平方厘米,那么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對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記得也比較清楚,但對于具體的題目,常常會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解題思路,這便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動腦習慣的培養。以激發學生發散思維,保持思維的積極狀態,達到通過思考獲取知識的目的。
動手,就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解題、實驗和操作。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就是通過動手實踐開始的。小學數學課本中的動手內容特別多,如“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這樣的動手機會,都是圍繞促進學生在多樣化的智力活動中發現數學規律,獲取知識的目的而設計的。數學的研究對象是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要求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取知識,感知抽象概念。小學生的思維正好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形象思維階段,學生需要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動作行為來支撐思維的起步,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來發現數量關系、探索空間形式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動口,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討論、開口回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討論、小組交流或者問題表述,是提高他們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個共性的問題,或者是存在分歧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探討性思維活動,可以起到開發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路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愛動腦筋思考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往往依賴于教師或者同學直接提供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開口說話,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討論交流中,教師要注重保護學生的思考的積極性和獨立性,不能一味地鼓勵,更不能一味地批評。經過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將能夠慢慢地嘗試提出一些高質量的見解,學會在質疑問難中學習數學。例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感知和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幾張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紙片,先取第一張對折,把它的一個面涂上顏色;再拿出第二張紙,進行兩次對折,把它的其中一個面涂上顏色;再取出第三張紙,連續進行三次對折,把其中的一個面涂上顏色;將三張對折并涂色的紙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觀察,在對比中感知和體驗分數的知識形成過程。進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組成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之間的關系,并試著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有效落實地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在有序、有效的閱讀基礎上,產生積極的探究興趣,從而激發他們自身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在靈活多樣的動腦、動口、動手中發現和探索知識,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內涵和魅力,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立棟.激活經驗儲備 經歷數學建模[J].江蘇教育,2010(09).
[3]喬英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上),2016(05).
[4]李其海.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幾點做法[J].山東教育科研,2002(02).
[5]龐志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8(07).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