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婷
【摘 ? 要】 ?對于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探究能力,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促進六年級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下面,筆者將從“基于三維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構建合理的數學教學模式”“建立數學模型,促進學生形成解題意識,提升解題能力”“與生活實際構建聯系,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和德育品質”三方面入手,對于如何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促進六年級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進行淺顯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能力素養;策略探析
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筆者研究的課題,下面就結合自己的具體教學經驗和體會,對以上問題進行詳細闡述,望筆者拙見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一、基于三維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構建合理的數學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具有把握三維目標并將之清晰列舉的能力,探索和總結一堂課知識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幫助六年級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授課。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大樹有多高”的知識時,筆者便總結了如下三維目標:首先,在知識與能力層面,要幫助學生明確“測量”“比較”“高”的數學概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相關的概念、特點、性質、公式等內容進行細致探究;其次,在過程與方法層面,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測量大樹高度的方法,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究及學習的興趣;最后,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要培養學生保護樹木、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再例如,在教授學生“可能性”的數學知識時,首先,在知識與能力層面上,要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可能性”的定義、性質、相關定理、概念、計算和表示方式等內容;其次,在過程與方法層面,要為學生闡述“可能性”的相關內容;最后,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要借助引導學生對“可能性”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鍛煉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數學思維水平、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有效提升其綜合數學素養。基于此,把握本節課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完成相關數學任務,提升其數學素養。
二、建立數學模型,促進學生形成解題意識,提升解題能力
小學數學知識內容學習期間,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六年級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正處于形成階段,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應適度開展模型化教學,用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應在帶領學生分析題目,發現等量關系的過程中建立起具有數學特點的算術模型。首先,教師讓學生學會標注題干中的重要信息,讓學生牢記信息出現的方式、位置和形式,通過記錄形成系統化模型,再次碰見同類狀況后能迅速做出反應。其次,學生在標注完成后能清楚地了解到未知量、已知量、隱含條件、問題數量關系等要素,再次結合所學的公式、模型等確立數學答題方式和思路。要引導學生在弄清楚數學知識和問題后將數學模型正確、完整、形象地表達到題目里面。教師選擇的題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及時、準確地反映題目的信息,并能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從應用題中找尋數學關系,建立基本知識聯系,并合理利用所學知識建立對應的數學模型。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意識和能力。
三、與生活實際構建聯系,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和德育品質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促進學生數學文化知識及各方面能力素養的提升,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數學探究的引導。特別是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和生活化探究能力,這個時候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深化鞏固和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而在幫助學生與自己的整個生活構建數學性聯系時,教師還應當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精神涵養的提升,以便于提高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授學生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時,筆者就結合課本中所出現的“節約用水”這一內容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思考自己一天生活中需要用水的地方。在學生進行思考與小組討論交流后,筆者請學生選出幾名代表進行當堂回答和分享。結合學生的回答,我們發現大多數六年級小學生需要用水的地方為刷牙洗臉、日常喝水、洗腳、洗澡、洗手等生活實際項目。因此,筆者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具體生活實際,基于所學到的扇形統計圖這一數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鼓勵學生構建相關用水的扇形統計圖,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用水的比例和情況。在學生完成這項作業后,筆者引導學生:“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應當節約用水,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以便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生活能力及相關節約用水的德育觀念。
綜上所述,六年級小學生正處于重要的數學學習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優化教學手段,幫助六年級學生深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及拓展數學探究思維,為學生的初中數學及高中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艷玲.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表現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2]顧文.從基礎到拓展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研究與實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