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鄭中華
[摘 要]應用創新型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基于此,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以智能制造領域為課程思政的專業領域,在體制建設、激勵機制、課程建設、師資培訓、科學研究反哺教學等方面實施課程思政。學院著眼于對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科研能力突出、國際視野開闊”的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生實施有效探索,并積極朝著有利于“三全育人”的方向快速推進。
[關鍵詞]應用創新型大學;課程思政;智能制造;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5-0184-03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作為全國最早以“應用技術”命名的高校,積極探索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的重大戰略影響,既促進了學科專業及課程建設,又顯著提升了應用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基于此,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依托智能制造課程思政領航團隊,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在體制建設、激勵機制、課程建設、師資培訓、科學研究反哺教學等方面全面發力。學院采取多種方法以多種形式實現研究生育人課程體系與思想政治課的互聯互通,并以此為行動路徑,抓課程建設、凸顯課程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的育人價值” [1],在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生培養的各類學科專業課程上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功能。
2017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獲批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重點培育校”。學校實施了中國系列選修課程建設及思政理論課程建設,初步“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學科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 [2]。2019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機械工程學院黨政領導積極推進“智能制造課程思政領航團隊”建設,成功促使學校多個研究生學科培養建設點跟進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
一、重視組織機構建設,保障課程思政改革有力進行
(一)學校層面的組織機構
中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委員會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和上海市有關要求,校黨委著力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部門協同配合、以行政渠道為主組織落實”的課程思政工作體制,相繼成立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課程思政指導委員會、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辦公室、黨委教師工作部。
(二)學院層面的組織機構
學院以年度專業育人試點課程建設為載體,組建跨學院、跨學科、跨系的課程思政建設臨時黨支部,集合了全校智能制造領域的優秀師資力量,保障學院育人資源的協同作用顯著發揮;同時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參與支部活動,“發揮馬克思主義學科在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作用” [3]。經過三年建設,學院課程思政建設臨時黨支部已成為貫徹落實學校黨委宏觀部署、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力量。同時,學院加強了組織建設,組建了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使課程思政建設走向制度化,這標志著學院所有資源都扎實投入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建設中。
(三)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課程組織機構
在校院二級統籌下,課程負責人以每門課程為建設單位,組建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課程授課團隊教師+學院輔導員的課程建設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作用、教師主體責任和課堂主渠道作用,抓住課程思政工作主線,推進思政改革工作重點、攻克工作難點、化解工作熱點,使課程思政改革得以穩步推進。如研究生專業育人試點課程CAD/CAM,團隊中骨干教師負責對專業知識、中國科技文明史、該專業領域的科學家的刻苦鉆研事跡進行知識梳理儲備;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負責與理論課程教師合作,研討將德育教育元素融入教育環節的方式途徑;輔導員負責與學生聯絡,掌握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建議;形成了協同推進CAD/CAM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局面。
二、狠抓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一)頂層設計研制“智能制造研究生課程思政綜合素養總體框架”
學院在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統領目標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非專業能力”的培養,以滿足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要求。為此,學院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研制了“應用型研究生人才核心素養”,引導智能制造相關學科專業結合各自人才培養情況將其內化到課程目標當中。“智能制造研究生課程思政綜合素養總體框架”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識、公民品格、工匠精神、全球視野”8個方面為核心,共包括24個基本要點。目前,“智能制造研究生課程思政綜合素養”較好地在智能制造研究生課程中貫徹實施,這一“總體框架”明確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為智能制造學科方向制訂通專結合的課程體系提供了依據。
(二)將課程思政融入優質教學資源,助力學科發展
學院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與工程教育認證的協同。以中國智造和包括數字化設計、智能制造、智能檢測等課程為例,依托學校的應用技術學科優勢,融合校內育人資源,教師在課程中展示多元視野,進行多學科領域的熏陶,在發揮思政育人的同時,優化更新教學內容,使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同向同行落到實處。又如,在智能制造課程中,課程團隊基于OBE理念,評估工程設計與施工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理解機械工程師應承擔的責任。在育人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如將高等機械設計引入疫情控制、波音飛機等案例,講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和融合性,既看到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也看到其制度上的落后,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與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師教學發展和考核,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
依托一系列課程教學的平臺載體,將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融通方式、育人模式等貫穿到教師的教學發展和考核中去,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凸顯教師課程思政的主體地位。學院完成了教師課程思政考核指標的修訂工作,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納入教師年度考核,重點對教學過程管理和實施成效等方面進行考核,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全面考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職業品德、育德能力和業務水平,同時引入青年博士、行業導師、企業專家等師資力量。
(四)抓教育培訓,著力提升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
立足“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著力推進“思政隊伍”建設向“隊伍思政”建設發展。學院通過下列舉措提升教師育德能力:召開專題學習研討會,促進教師黨員深入學習中央精神并結合研究生人才培養實際,系統思考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邀請課程思政專家進校,講授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規范;組織課程思政臨時黨支部黨員、課程思政團隊教師40余人赴智能制造領域的公司——東富龍開展主題黨日教育活動;舉辦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專題培訓班;召開學院課程思政改革成果展示會,邀請多位教師做現場課程示范課程;組建中青年骨干教師專題研討班,通過專題講座、理論學習、現場教學等活動,有效地將教師的教與學融合在一起;組建師風師德網絡培訓群,第一時間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鮮經驗及最新探索成果及時傳遞給教師,讓教師有效地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
(五)以課程思政改革為契機,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內涵豐富的專業課程如同一碗優質的底湯,而思政教育所要傳遞的正確價值觀則如同鹽。學院以課程思政為契機,緊緊圍繞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生培養,不斷總結經驗,擴大試點課程范圍,以點帶面,深化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核心理念的認識與踐行。堅持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為“將鹽溶在湯里”的探索,將其與學院一流研究生培養建設密切結合,以課程思政與學科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展為目標,組織研究生導師圍繞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設計、課程管理、教案評價、學生評價等專題模塊,全方位、多視角地開展研究工作,以課題研討來帶動課程教學的實踐活動。同時,努力打造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建設,研究生導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既促進了研究生學習,也極大地推動了研究生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一目標的實現。
三、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顯著,改革工作穩步推進
(一)項目化運作,滾動式推動課程思政改革
各門課程以“守好一道渠、種好責任田”為己任,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努力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學院著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課程項目化運作。由學院根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內涵要求,推薦遴選各類試點課程,保證課程思政試點課程的科學立項。同時,注意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的中期檢查和考核,加強對試點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修訂督導聽課和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將課程思政內涵精神融入其中,推進智能制造領航團隊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發展。
(二)課程思政改革路上,工作理念成型
依托智能制造領航團隊建成的9門思政改革試點課程,由學院統籌,為專業育人試點課程配備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干教師,幫助試點課程領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核心內涵,有效挖掘育人資源。試點課程采用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對接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初步實現了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授課目標的融通。學院以組織建設、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師資團隊乃至互聯網手段載體等途徑推進改革,將課程思政改革工作進一步貫穿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中,構建“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人格塑造”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實現全過程育人。在“研究生招生—培養計劃定制—課程學習—論文開題—專業實踐—畢業答辯”中融入思政元素。招生環節:優化復試考核,注重學生品德的綜合評價;培養計劃:定制培養方案,引入人工智能+等高水平應用型技術,激發研究興趣;課程學習:關注學科前沿,回歸人才培養本位與全面發展;論文開題:對標上海“五大中心”和“四大品牌”,瞄準社會需求,選擇課題研究;專業實踐:依托“新工科”,引導學生扎根基層,勇擔責任;畢業答辯:學術理論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勇攀學術高峰。
(三)抓住課程思政改革重點難點,實施“教法攻堅”
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深入發掘通識課、專業課的育人資源,重視以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生動的案例,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實質內涵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中。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縝密的邏輯思維、科學嚴謹的態度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思政相關人員應結合課程改革實際情況,宏觀把握課程大綱,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準備課程資料,認真修改授課計劃,精細撰寫思政教案,追求課堂育人效果,把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做細、落實。在專業知識點講解中,要注意知識點相關的定律、條件、發展方向,結合自然科學方法論與人文學科的價值論進行教學,使學生明晰透過宏觀現象認識知識點的本質,在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選擇中做到平衡。以應用技術為切入點,串起典型人物、案例、事件等素材,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講授專業人物故事時,強調引入對人物故事相關的世界觀、方法論、歷史觀、價值觀,通過對分析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深化學生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物質觀。在課堂中,運用以我國的現代科技成果,如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神舟系列飛船發送至預定軌道的應用實例,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重視課程思政改革成果展示,擴大課程思政輻射面
隨著學院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推進,我們抓住教材、教師、教學三大關鍵要素,系統梳理了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有效經驗及典型案例,并匯編了年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展,整理了課程思政精彩教案。為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做到專業全覆蓋、課程全覆蓋、教師全覆蓋提供了實施樣本,促進了學院教師“傳幫帶”效應,顯著提升了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及成效性。主流媒體從各個角度、運用多種形式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的過程、成果及經驗做法進行了報道和解讀。
四、加大改革力度,鞏固課程思政改革
(一)二級學院的組織建設在路上
學院黨政組織在課程思政的改革路上,為確保課程思政改革措施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繼續增強“四個意識”,落實領導責任制,做好承上啟下,把學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方針和決策部署轉化為實施方案,加強各門課程的思政指導和督導,推動課程思政工作穩步推進。
(二)教師以“教法攻堅”為著力點
教師發揮主體作用,在課堂主陣地,牢牢抓住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合形成育人功能的主線,以知識傳授為核心要件,將價值引領與能力提升相結合,緊扣辦學定位與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定位,以“教法攻堅”改善課堂,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思想教育知識入腦入心,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目標,通過課堂“潤物細無聲”地使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提升思想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4],正確看待中國與世界在科技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協同,提升學生投身科學研究的信心與能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理想信念。把課堂教學、網絡平臺互動、課后經典導讀活動三個環節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要挖掘各群體、各崗位的育人元素,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區、斷點,真正把各項工作的重點和目標落在育人效果上,不斷提升工作科學化水平。
(三)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課程思政
依托學校培養定位和辦學優勢特色,將應用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作為“底湯”,同時“授課過程中全方位接觸最新文獻,了解國際知名課題組的研究內容和近期工作”[5],探索熬出具有學校獨特風味的“營養湯”。改變傳統思政課教法單一的局限性,形成“課程思政”的全新課程觀。實現校內的課程評價、學習效果評價、課堂教學競賽評選從單一的專業知識維度,向人文素質培育、社會責任感培養等多維度延伸。對專業教師形成正向引導和激勵機制,從而實現學科德育的教學常態。逐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取多種方法實現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
五、結論
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課程思政操作層面的經驗做法逐步推廣,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的覆蓋率、參與人數將繼續提升與強化。學院將保持戰略定力,聚力問題短板,強化責任作為,鞏固良好態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改革經驗及理論,繼續完善“上應智能制造”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 參 考 文 獻 ]
[1] 虞麗娟.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J].上海教育,2017(3):6-7.
[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想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教育: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勝,聶雨晴.論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實踐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77-82.
[4] 本報評論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N].光明日報,2016-12-10(001).
[5] 仇鵬飛,吳俊,卞清,等.“雙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南京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