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琦
【摘 要】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做錯習題,錯題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正確看待錯題,善于從錯題中找到學生出錯的原因,并進行進一步指導,讓學生對出現的錯誤認真分析、自我訂正,養成正確思考的習慣,避免發生類似錯誤,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10-0230-02
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難免會出現做錯習題的現象,對做錯的習題,大多數學生往往是根據教師給的正確解答直接訂正,沒有認真分析自己做錯的原因,導致下次再碰到類似習題時依然不能正確解答。學生做錯題很正常,教師和學生都應正確看待錯題,切不可只追求正確答案,忽視中間的探索研究過程。只要教師對學生加以指導,使學生能認真分析錯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并及時訂正,錯題便能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1]。有些教師對錯題訂正得太過直接、粗暴,讓學生將錯題抄寫數十遍,這樣的方法不僅不能讓學生從錯題中有所收獲,反而會加劇學生的挫敗感和對錯題的厭煩情緒,效果適得其反。
1 ? 學生解題錯誤歸因
學生做錯習題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學生會因為粗心、邏輯紊亂、思維不縝密等出現各種差錯。筆者認為,學生做錯數學習題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1.1 ?對知識點不理解導致錯誤
課堂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陣地,短短的四十分鐘學習時間內若是沒有認真聽講,沒有跟著教師一起思考、探究,那么課后將要花費大量時間查漏補缺。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對某些知識點和概念沒有完全吃透便開始解題,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題。很多時候,數學概念是做題、解題的基礎,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不理解其含義便無法做題。
1.2 ?受思維定勢影響導致錯誤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心理準備狀態,或傾向性。在情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能夠使人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可能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2]。如一根繩子長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3米,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由于這類習題的問題往往是這根繩子還剩多少米,一些學生會直接用15?5?3=7(米)求出錯誤的答案,這類思維定勢導致結果南轅北轍。
1.3 ?注意力不集中導致錯誤
學生年紀尚小,要在學習中始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學生往往會因一些外部無關因素分散注意力,如某位同學的文具掉在地上了、窗外的鳥叫聲,這些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注意力不夠集中而做錯題的現象在學生中較常見,直接表現為審錯題、看錯數字、答案寫錯地方等。
1.4 ?閱讀理解能力較弱導致錯誤
說起閱讀理解,最容易想到的學科是語文和英語,其實在數學學科中,閱讀理解能力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成功解題的先決因素。對一道數學題,若是連題干表達的意思都搞不清楚,又怎能將習題做對。小學生由于字詞掌握有限,容易出現語句理解錯誤或是不能理解,閱讀能力的欠缺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透徹,出現概念混淆現象。
1.5 ?心理狀態不佳導致錯誤
一部分學生因為長期做題正確率偏低,形成了挫敗心理,甚至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在做題時遇到一絲困難就選擇放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克服困難,無法解出正確答案。部分學生在平時的作業、練習中都能保持較高的正確率,但遇到考試就容易緊張,對能做對的題會因各種原因出現差錯,失分較多。所以做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畏難、不緊張、不自大,如此才能提高解題正確率。
2 ? 對待錯題的方法
2.1 ?正確看待錯題
人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做錯習題不要有太多的挫敗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從中吸取經驗。教師也要學生明白不可忽視錯題,將錯題放置一邊不再理會或是直接抄寫正確答案,會導致錯題永遠是“錯題”,下次遇到類似的習題還是會做錯。學生應將錯題看作是自己進步的磨刀石,努力將錯題變為“易得分題”。教師也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從生成性、發展性視角看待學生的錯題。教師對待犯錯的學生一定要有耐心,給予心理減壓和指導[3]。學生做錯習題本身就有挫敗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及早從這種心態中走出來,讓他們對錯題有一個正確認識,鼓勵學生認真分析自己的問題,找出原因,自主探究并訂正,遇到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究,或尋求教師的幫助。
2.2 ?合理充分利用錯題
錯題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錯題分為共性錯題和個性錯題,教師和學生都要充分利用錯題資源。對于自己的個性錯題,學生應用錯題本記錄,錯題本對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和成績有著重要價值。學生的習題量很大,做錯的習題如果不能夠及時整理,就會湮沒在題海中。當天的錯題需要當天記錄在錯題本上,錯題可以記錄兩遍,一遍記錄下正確的答案和解題思路,另一遍只留錯題,方便復習時檢測自己是否真正掌握此題的解法。
在復習時,有的學生會感覺沒有什么可復習的,有的學生則感覺復習量太大,無從下手,這時候錯題本就很重要了。對于了然于胸的知識點,只需花少量時間復習,多花時間復習錯題,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復習,才能使效果最大化。
對于班級的共性錯題,教師則需要花時間反思,如果是因為課堂上知識講解得不夠透徹,教師就要重新講解;如果是因為平時練習較少,則需要適當增加練習量。不光學生需要有錯題本,教師也需要收集錯題,然后將錯題匯總打印讓學生再練習,這樣學生才能將錯題變為經驗,提高解題正確率。
3 ? 數學解題錯誤解決策略分析
3.1 ?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
數學基礎知識猶如建房的地基,地基不牢固,整棟房子會搖搖欲墜。教師在課堂上對基礎知識一定要詳細講解和說明,可以提問,先讓個別學生復述,再讓全班復述,鼓勵學生不懂就問,爭取在課堂上解決學生學習的疑難困惑。對重要的知識點以及易錯點,教師應當重復提醒和強化,務必讓學生準確記憶、靈活運用,進而減少犯錯。對作業中出現的錯題,要深入追蹤到具體的知識點,不光要講解錯題,還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回顧、強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避免發生類似錯誤[4]。
3.2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師在平時的讀題講解中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理解題目表達的意思。對因為沒有理解題意而做錯的習題,教師要帶著學生一起讀題,一字一句地解釋題意,把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讀懂,讓學生在讀懂題意后再下筆做題。對文字比較冗長的數學題,則需要提高學生將文字轉化為數學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找到題干中的關鍵字詞和數字,用數學思維準確找到題干中的條件和問題,減少做題的時間。如題干中一旦出現“又買來”“又來了”“一共”等字眼,就想到用加法計算,而出現“走掉”“用去”“剩下”等詞,則轉化成減法計算。
3.3 ?讓學生親身參與錯題講解過程
錯題并不是只能由教師來講解,班級里也可以有數學“小講師”。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小講師”可以是做對習題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上臺分享自己做題的思路和經驗,這樣不僅臺下做錯的學生能夠有所啟發,臺上的主講人也能體驗分享的快樂。做錯題的學生同樣也可以當“小講師”,通過當眾講題的形式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實現自我糾正。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作業中有一道習題是“5+15×4”,有一個學生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得出的答案是80,筆者讓這名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當他說出第一步得出“5+15=20”時,下面已經有學生說不對,而臺上的學生還有些不明白,筆者適時提問:“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什么?”他醒悟過來,說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要先算‘15×4=60,再算‘5+60=65。”通過當眾講解,學生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做題時他們就能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3.4 ?學會將錯就錯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典型錯題投影展示,這樣學生肯定會注意到錯誤。此時教師要裝糊涂,向學生提問哪里錯了,讓學生把錯誤指出來并說明錯誤原因,說出正確的思路和解題方法。教師要假扮“愚人”,帶著學生一同發現錯誤,然后集體指正。這樣學生就能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教師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樣的方法只能偶爾使用一次,不能經常使用,否則學生會質疑教師的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錯題資源,加強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和訓練,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明白錯誤的原因,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努力將錯題變為“易得分題”,從而大幅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艷春.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錯題集[J].考試周刊,2011(39).
[2]莫玲玲,梁雪奇.直面“錯誤”演繹精彩——淺談小學數學的“錯誤”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1(6).
[3]沈巧英.小學數學“錯題資源利用”的教研案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9).
[4]余洪慶.小學數學錯題的成因和糾正錯誤的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