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鐘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對于推動現代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寶貴價值和獨特作用,因此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實現文化傳統與發展的基本責任。小學語文課程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從時代發展與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思考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意義,并不斷探索實施策略,利用語文課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效開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一、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著名論斷。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需要從教育抓起,而小學語文課程則承擔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責任。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了優秀傳統文化比例,并要求教師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實現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二、 加強課內教學,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責任
課內教學是學生系統接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材普遍增加傳統文化比重的形勢下,做好課內教學指導,則成為落實語文課程責任,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然選擇。例如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明珠,優美的語言、悠遠的意境、朗朗上口的節奏為讀者提供了絕佳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展現出了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智慧。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據重要比重,下面就以古詩詞教學為例,對各個階段如何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進行分析。
在低段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入門”學習,通過誦讀培養學生語感,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詞的意境。低段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足,但是模仿、記憶能力突出。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教材中的經典古詩詞,引導學生在朗朗上口的節奏中強化對詩詞的直觀感受,在反復咀嚼中初步了解詩詞含義。例如在誦讀白居易的《池上》這首古詩的過程中,教師把握五言絕句的體裁,采用二三分的斷句方式示范朗讀,引導學生直觀體驗詩歌的節奏與韻律,并迅速抓住其中描繪的意象,即小娃、小艇、白蓮、浮萍,并在腦海中逐漸串聯起整個事件經過,在充滿童趣的文字中主動誦讀。這樣的誦讀指導契合了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生通過感性思考體驗詩詞,并在生動的節奏、簡潔的語言中體會詩詞情感意境。
在中段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分析探究,啟發學生拓展探索詩詞內涵,把握詩詞情感表達的技巧。中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詞積累,對詩詞誦讀方法也初步形成了自主思考。針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培養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在拓展學習中,鍛煉自主能力,深入體會古詩詞情感表達的方式。例如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指導中,教師引導學生從“重陽節”這一創作背景進行探索,感知作者創作的方法以及體現出的思想情感。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充實背景知識,了解古代重陽時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并結合現代重陽節的寓意,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基調;然后從詩人王維的生平事跡入手,了解作者當時“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意愿,深切體會作者佳節期間思念故鄉親友的心情。
在高段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深入體驗,從詩詞意境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高年級學生經過長期的詩詞學習,對于詩詞的理解與鑒賞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其鑒賞分析,從詩詞文化中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例如在學習鄭板橋《竹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入手,引導學生欣賞“咬”這一字的妙用,理解作者對山竹依附著巖石,克服千難萬險,努力向上生長的這種精神品格的贊揚。接下來,教師則啟發學生進行拓展探究,要求學生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古代文人對于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寄托的獨特情感,以及傳統文化中對于“君子”提出道德要求、行為規范。這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以小見大,從古詩詞中窺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
三、 借助課外活動,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素養
在小學階段,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限于課堂之上、教材之內,它應該存在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課外的拓展與探索中密切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并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讓傳統文化內化于心,提升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積極挖掘課外教育資源,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提升文化素養。
第一,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提升人文素養。國學經典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在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成長階段,結合課內學習內容,為學生推薦國學經典作品,組織學生進行日常誦讀,組織學生參加誦讀比賽。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學生能夠提升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積極參與到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并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憑借傳統節日,領悟傳統文化。多樣化的中華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內涵深厚,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以節日為依托,引導學生探尋傳統節日的足跡,從古詩詞、古文中了解古人慶祝節日的方式,并強化情感共鳴;此外,在于教師、學生一同參與傳統節日的各項文化活動中,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
第三,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細節中踐行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重要的價值導向,并對于人的言行舉止有著明確的約束和引導。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培育、行為習慣發展的萌芽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利用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建立爭取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啟蒙讀物,并圍繞“感恩父母”為主題,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關心父母、孝敬父母,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