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琴
摘 要:國學經典內蘊極其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滲透和融入國學經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經典誦讀形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經典誦讀興趣,深入體會國學經典內蘊的情感和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小學語文;滲透
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要關注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和滲透,國學經典內蘊涵極其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合理有序地將國學經典融入和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彰顯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探討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和多維方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誦讀和體驗的興趣,并在教師的適當指導和點撥下,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能力,更好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 把握國學經典誦讀技巧,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最為敏感的關鍵時期,將國學經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語感,在美妙的意境、和諧的旋律、精練的詞句之中,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滲透效果,擴大小學生的識字量,并通過對古詩詞的反復吟誦深刻地感受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在長時間的積淀之下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口語和書面表達中引經據典,在進行《增廣賢文》《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經》等國學經典的誦讀中,細細品讀大量優秀的諺語格言、成語典故、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把握經典誦讀的技巧
要對小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技巧的教導和訓練,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讀準字音
考慮到小學生識字量不足,加之國學經典中有較多的生僻字,因而要首先讓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中讀準字音,可以通過帶讀的方式讓學生跟隨老師進行誦讀,避免學生誦讀時咬字不清的現象,如:在誦讀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中的“礪(li)”時,不少學生會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現象,將其讀成“ni”,對此老師要讓學生仔細辨識和糾正錯誤讀音。又如:在誦讀《三字經》“性乃遷”中的“乃(nɑi)”時,學生又極易將其誤讀為“lɑi”,“性”的讀音中也無法區分“xing”和“xin”。同時,大多數學生難以區分國學經典中的多音字、通假字等,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切不可將其讀為“shuo”,而應當讀成“yue”,幫助學生正確讀準字音,逐漸提高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則可以讓他們預先誦讀內容,在遭遇難讀字詞時采用查字典的方式解決字音問題。
2. 注重句讀停頓
停頓是誦讀時的間歇,對于相對復雜的長句子結構必須有合理的間歇,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把握句讀停頓,幫助學生在經典誦讀中調整自己的氣息,避免氣息不穩、語音不清等現象,保持國學經典誦讀的連貫性,增進對詞句的理解。以誦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在誦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時,要在“高”的后面稍許停頓,讓學生體會“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感覺,逐漸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還要注意國學經典誦讀中的斷句,在誦讀《孟子》《論語》等古代文言文時,就要準確把握斷句的合理運用,以準確讀出語句的涵意。以誦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時,就要注意在“也”的后面斷句,讀成“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切不可讀成“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尚弱,要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斷句停頓。
3. 把握重音的誦讀技巧
對于某些字、詞或短語的強調表達來說,重音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誦讀技巧,以更好地把握詞語的特殊涵意,傳遞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誦讀“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為例,當強調內容不同時可以采用不同的重音誦讀技巧,當要強調磨礪的過程時,則要突顯“木受繩/金就礪”的重音;當要強調磨礪的結果時,則要在誦讀中突顯“直”“利”。同時,還可以通過重音的誦讀技巧傳遞作者內心強烈的情感,以誦讀岳飛《滿江紅》中的“臣子恨,何時滅”時,就要強調“恨”“滅”字詞,以傳遞出作者岳飛精忠報國的強烈愛國情感。教師要讓學生逐漸掌握重音的讀法,關注文本內涵及情感,合理把握重音的切入點,增強自己的語感。
4. 注重語氣語調
國學經典誦讀要讀出抑揚頓挫之感,這就要求學生要在誦讀中把握好語氣語調,講究經典誦讀中的輕重、高低、急緩,感受語句中內蘊的情感。以誦讀岳飛《滿江紅》中的“怒發沖冠”一句時,就要用激昂的語氣,表達與金人的深仇大恨;在誦讀“憑欄處,瀟瀟雨歇”時,要以略顯低沉的語氣語調,表達出作者略帶憂郁的情感;在讀“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時,要用高亢的語調,以表達作者內心激憤感慨的心情;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誦讀中,要在語氣中略帶一絲絲悲涼,表達岳飛重整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壯志難酬的感慨。
5. 把握語速
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要注重把握語速,避免語速過快或過慢,要結合文本的內容和情感選擇語速的快慢、緩急,如:在誦讀辛棄疾的《破陣子》時要求語速較快;在誦讀李煜的《虞美人》時要求語速較慢。
(二)把握經典誦讀的形式
1. 范讀
教師要進行示范誦讀,讓學生感受和模仿教師的語音語調,在帶著韻味的誦讀聲中融入經典情境之中,在吟詠中體會國學經典的韻味和美妙,讓學生產生難以描繪的愉悅美感,體會語言的無窮魅力。
2. 帶讀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識字量少,容易讀錯音,為此可以采用帶讀的方式,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并要注意在誦讀時的反饋,尤其要注意學生易于讀錯的地方進行反復的帶讀。以誦讀《三字經》中的“稻粱菽,麥黍稷”為例,教師就可以采用帶讀的方式,讓學生讀準字音,尤其是其中的生僻字要讀準字音。然而要注意不可帶讀時間過長,避免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缺乏對經典的自主體悟和理解。
3. 打節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