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摘要: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美術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美術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少數民族美術是美術專業的重要教學資源,發掘、利用當地少數民族美術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是推動少數民族美術融入現代社會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少數民族;美術;高中教學
引言:
我國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壯族、瑤族、侗族、苗族、仫佬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美術資源。在建設民族美術強區的背景下,利用的少數民族美術資源促進當地美術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少數民族美術在高中美術實踐課中還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當前,部分高中院校美術專業的主干課程設置中,較少涉及具有顯著少數民族美術特征的民族美術,如壯錦、蠟染、刺繡、扎染等,對美術理論課程的設置也以西方美術史、漢族美術史為主,對少數民族美術史涉及較少。傳統少數民族美術技藝口口相傳、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對其進入現代教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隨著老一輩傳統少數民族美術傳承人逐漸老去,部分畢業于專業美術院校的青年教師雖然具有扎實的美術基本功,但對少數民族美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涉獵相對較少。同時,當前部分高中院校的美術教育對于少數民族美術的價值認知存在一定偏差,能讓學生近距離考察、體驗少數民族美術的藝術考察(采風)課程逐漸變成“形式化活動”。部分院校將學生統一安排到寫生基地,而很多類似旅游景點的寫生基地往往很難讓學生體驗到真正的當地少數民族美術,這導致與少數民族美術相關的美術課程難以有效開展。此外,當前部分院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過于重視美術課程理論知識與技能技法的教學,不注重本地美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對身邊的少數民族美術的挖掘、利用不夠充分。這些現象也使部分高中院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特色不鮮明、后勁不足等問題。
二、少數民族美術融入高中美術實踐課的策略
有豐富的民族美術資源,如:苗族銀器、壯錦、繡球、蠟染、印染、編織等工藝;桂劇、彩調、文場、山歌、長鼓舞、銅鼓舞、黃泥鼓舞等歌舞戲劇;盤王節、苗年、斗馬節、蘆笙節、花炮節等民俗節慶活動;苗族、侗族、壯族各具特色的服飾美術;鼓樓、風雨橋、吊腳樓等建筑;寧明花山巖畫、環江長美崖畫、明倫北宋牌坊等歷史名勝古跡;等等。
1. 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在工筆人物畫、水墨人物畫課程中的運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中國繪畫史上也留下了很多描繪少數民族社會生活場景的作品,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元代任伯溫的《職貢圖》等,可見工筆人物畫一直有描繪少數民族美術的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特點是細致、逼真,技法上主要以勾線填色、多次罩染為主。瑤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服裝、頭飾、腰飾、耳墜、手鐲等都極具特色,這一特點使其更適合細膩的工筆人物畫的教學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側重講解工筆人物畫中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這樣可以使工筆畫教學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
趙望云、黃胄、葉淺予等人開創了西北民族題材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先河,少數民族人物一直是水墨人物畫課程寫生、創作的重要題材。相比于細膩的工筆人物畫,水墨人物畫更注重灑脫、奔放、畫面墨色的層次變化。由于少數民族人物面部特征、服飾和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同樣是水墨人物畫課程實踐的重要教學資源。
2. 少數民族美術在油畫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從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到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再到至今一直堅持民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羅中立、艾軒、于小冬、龍力游等,民族美術題材對油畫的寫生、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油畫相關的實踐課程有油畫基礎、油畫寫生、油畫創作等,少數民族建筑特色鮮明、風景樹木層次豐富,非常適合油畫寫生課程的教學實踐,如三江風雨橋、侗族民居。民居、建筑風景寫生更利于表現前后、深遠、虛實的豐富畫面關系,這是城市、公園風景所不具備的特征。少數民族服飾具有色彩鮮艷、厚重等特點,因此,少數民族人物也非常適合于油畫人物寫生、創作。少數民族服飾是各美術專業院校中與石膏像同等重要的寫生道具。
3. 少數民族美術在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實踐課中的運用
畢業創作是美術專業一門重要的實踐課,而部分學生對畢業創作要么無從下手,要么被一些空泛的題材左右,不知所措。少數民族建筑、風景、人物等題材,可以讓學生快速找準畢業創作的方向。到附近的少數民族地區考察、拍照、寫生,掌握第一手資料,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切地接受少數民族美術的熏陶,這樣的創作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現空而泛的問題。
4. 少數民族美術在設計專業實踐課中的運用
刺繡、挑花、蠟染、印染、編織等少數民族工藝作品有色彩豐富的圖案、造型多變的紋樣,是設計專業的主干基礎課程色彩構成、平面構成課堂訓練的優質資源。的少數民族圖案多以幾何形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方式呈現,由簡練的動物、植物、自然紋樣為主構成,講究構圖的上下或左右對稱,如壯錦、瑤錦等。少數民族圖案的這些特征和現代設計課程對學生的訓練目的與要求是一致的。在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等課程的課堂訓練中,教師可以挖掘當地民族工藝作品作為教學案例加以分析、運用。
結論:
如何在美術實踐課程中更好地挖掘、利用、融合少數民族美術是高中美術教學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高中院校可以通過開展民族美術講座、設置民族美術相關課程、編寫少數民族美術教材、建立民族地區教學實踐基地或寫生基地等方式,將少數民族美術滲透到美術實踐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易安安.民族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價值——評《當代美術教育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135.
[2]黃雨松.關于在中職美術課堂中如何進行民族美術教育的思考[J].職業,2018(06):98-99.
[3]盧嘯.3D元素下民族傳統美術在服裝中的體現[J].染整技術,2018,40(02):57-59.
[4]吳工,黃紹泓.土家族民間美術在地方民族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2):11-12.
(內蒙古赤峰市華夏職業學校?02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