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麗英


摘要:目的:探究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效果。方法:160例患者(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根據風險管理應用情況分為對照組(80例,風險管理應用前)與觀察組(80例,風險管理應用后),對兩組護理質量、護理風險、護理能力、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人員基礎能力評分、患者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管理的有效運用,對急診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基礎能力提升,護理風險發生率減少,護理滿意度提高存在積極影響。
關鍵詞:風險管理;急診護理;護理質量;質量管理
急診護理質量管理是急診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不斷提高急診護理質量,減少急診護理風險,最大程度發揮急診護理積極作用,更好維護急診患者健康,保障急診患者安全。由于急診患者多為危重癥患者,具備發病急、進展快、病情復雜、并發癥發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因此對護理質量管理具有更高要求[1]。文獻資料表示,風險管理強調相關人員能夠通過風險識別、分析、評價等掌握風險情況,并科學、合理運用各種應對方法、技術、手段進行風險預防、風險控制、風險處理,最大程度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率,減低風險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將風險管理應用到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能夠有效提高急診護理風險預防能力,改善急診護理質量,消除護理風險不利影響[2]。鑒于此,本研究以160例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收治患者為例,就風險管理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究,以期為急診護理質量管理提供指導,促進急診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1資料及方法
1.1 資料
從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急診科收治患者中選取160例進行研究。其中80例抽取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風險管理應用前,納入對照組;80例抽取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風險管理應用后,納入觀察組。
對照組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齡23~84歲,平均年齡(57.45±12.22)歲;外傷20例,急腹癥22例,心腦血管疾病28例,其他10例。觀察組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齡22~84歲,平均年齡(47.49±11.47)歲;外傷22例,急腹癥20例,心腦血管疾病26例,其他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有同批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參與本次調查的共25名,男性2名,女性23名;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6.63±4.18)歲;大專學歷4名,本科及以上學歷21名。
納入標準:(1)疾病確診;(2)擁有完整臨床資料;(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精神嚴重失常;(2)預計生存時間<3d;(3)依從性較差。
1.2 方法
對照組:風險管理應用前,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如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與記錄;遵醫囑落實各項基礎護理措施等。
觀察組:風險管理應用后,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急診護理風險管理干預:(1)成立急診風險護理管控小組,通過急診護理質量管理現狀調研、急診護理風險相關研究資料整理分析、臨床工作經驗歸納總結等,掌握急診護理風險管理重難點,確定急診護理質量提升目標,完善急診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優化急診護理流程。(2)采用教育培訓、多媒體宣傳、獎勵機制、考核機制等,提高急診護理人員基礎護理能力,幫助護理人員樹立安全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風險意識,調動護理人員風險識別、判斷、預防、處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便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預見性處理。(3)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力度,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患者家屬對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通過醫護人員與患者、患者家屬相互協作,減少護理風險發生率,提高搶救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護理質量:采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圍繞“基礎護理、??谱o理、護患溝通、健康教育、應急處理、安全管理”等項目評分,各項總得分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高,調查問卷Cronbach's α為0.799。
(2)護理風險:按“護理差錯、護患糾紛、意外事件、并發癥”4種類型統計護理風險發生率。
(3)護理能力:根據科室護理能力考核表,對風險管理應用前后護理人員“溝通能力、常規護理操作能力、綜合護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預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安全管理能力、自我防護能力、愛崗敬業能力”10項基本能力進行評價,各項得分0~1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能力越高。
(4)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通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Cronbach's α為0.798)獲取“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50~79分)、不滿意(0~49分)”信息,計算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數(n)、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2.2 兩組護理風險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差錯事件各1例(1.25%)、2例(2.50%),護理糾紛事件各0例(0.00%)、2例(2.50%),意外事件各1例(1.25%)、4例(5.00%),并發癥各1例(1.25%)、3例(3.75%),護理風險總發生率分別為3.75%(3/80)13.75%(11/80);護理風險總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10,P<0.05)。
2.3 兩組護理能力比較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
溝通能力、常規護理操作能力、綜合護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預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安全管理能力、自我防護能力、愛崗敬業能力觀察組評分(9.56±0.22)分、(9.42±0.32)分、(9.50±0.27)分、(9.49±0.22)分、(9.51±0.24)分、(9.57±0.19)分、(9.62±0.15)分、(9.54±0.31)分、(9.55±0.23)分、(9.49±0.24)分,均較對照組高(8.65±0.25)分、(8.47±0.31)分、(8.58±0.44)分、(8.27±0.27)分、(8.34±0.28)分、(8.44±0.33)分、(8.51±0.46)分、(8.15±0.44)分、(8.35±0.22)分、(8.32±0.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940~33.723,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總滿意度觀察組達到95.00%,對照組達到85.00%,觀察組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3討論
急診科是臨床基礎科室,是各種危急重癥患者搶救的重要場所,其工作質量直接反映醫院醫療水平、護理質量、醫務人員能力。因此,加強急診科建設,不斷促進急診科醫療水平與護理質量提升,對醫院高質量發展存在重要意義。本研究則立足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對其強化措施進行了探究。
文獻資料表示,急診科是護理風險高發科室,原因在于:(1)急診科收治患者以危急重癥患者為主,多數患者及其家屬無法準確、全面描述病情,不利于醫護人員診療與搶救,容易發生護理差錯。(2)急診搶救護理的關鍵在于“快”“穩”“準”,但多數患者病情復雜,涉及的護理內容較多,如開通靜脈通路、生命體征監測、抽血化驗、心肺復蘇、肢體約束等,導致護理操作難度較大,容易出現操作失誤、操作損傷、最佳搶救時機錯過等問題。(3)部分患者及其家屬易受病癥、護理操作等因素影響產生嚴重應激反應,降低對搶救護理的依從性與配合度,增加護理風險發生率。(4)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各不相同,導致護理態度、護理能力存在差異,受護理人員影響,護理質量、護理效率、護理風險防控效果提升受限[3]。
針對急診護理風險成因,結合急診科患者護理需求,引入風險管理理念并制定科學、完善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可有效規避、消除急診護理不安全因素,減少護理風險發生率,提高急診護理質量與水平。本研究中風險管理應用后護理質量評分大幅度提高,護理風險發生率由風險管理應用前的13.75%降至3.75%,與張翠娟[4]研究大致相符,說明風險管理的有效運用利于急診護理質量提升,護理風險發生率減少。風險管理不僅注重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完善,護理風險管理流程優化,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創新,也注重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樹立、專業能力提高、防護經驗積累[5]。因此,將風險管理應用到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利于護理人員各項基礎能力提高。本研究中風險管理應用后護理人員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常規護理操作能力、綜合護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我防護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從而能夠更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在風險管理應用下,患者滿意度評分達到95.00%,較風險管理應用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提示風險管理的科學運用,利于急診患者護理滿意度提升。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應用價值顯著,對急診護理質量提升、急診護理風險預防、急診護理能力強化、患者護理滿意度提高存在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平.風險管理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施價值[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03):304-305.
[2]潘靈,張秀燕,黃阿勤,等.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可行性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06):152-155.
[3]黨金鳳,栗潔婷,駢高艷.護理質量管理在規避臨床應用風險中的重要性[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21,52(05):716.
[4]張翠娟.風險防范護理在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8):3290-3292.
[5]郭麗,褚潔.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9):249-250.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