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啟 張駿



摘要:目的:綜合分析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為:LDH患者(共88例,病例選取時間開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時間為2021年10月);主要研究方法為:回顧性研究。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命名為兩組(每組均為44例),其中實驗組應用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對照組應用傳統手術。采用統計學分析兩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腰痛、腿痛)評分、術后并發癥(大出血、神經根損傷)發生率、術后有關生化指標(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結果:實驗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有關生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LDH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傳統手術。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傳統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臨床常見病,LDH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腿痛[1]。LDH是引發患者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影響因素,將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現階段來看,臨床治療LDH患者由手術療法、保守療法等。保守療法針對癥狀較為輕的LDH患者,而手術療法是在保守療法無效的情況下進行。傳統手術雖然能夠有效治療LDH患者,但是也伴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且手術時間長等缺陷[2]。隨著微創技術的日益發展和進步,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逐漸走入人們視野。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具有無創和療效高特點,用于LDH患者治療之中可取得顯著成效[3]。本文將對其進行有關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為:LDH患者(共88例,病例選取時間開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時間為2021年10月)。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29例、15例,年齡(49.58±6.16)歲,病程(20.32±5.36)個月。實驗組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30例、14例,年齡(50.15±5.75)歲,病程(21.47±4.92)個月。兩組LDH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未有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所有入組患者在經過保守治療90d后病情仍然未好轉;(2)所有入組患者均出現腰腿疼痛癥狀;(3)所有入組患者均在知情下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手術:(1)硬膜外麻醉,取LDH患者俯臥位;(2)暴露脊柱棘突,切開患處以及黃韌帶,打開小骨窗;(3)游離腰椎神經根,清除髓核;(4)修復纖維囊。
實驗組應用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1)取LDH患者俯臥位,適當懸空腹部;(2)定位穿刺點,局部麻醉穿刺通道;(3)置入導絲、導桿以及導管,擴張使得椎間孔成型;(4)絞除小關節突外側緣,放入內窺鏡;(5)連續進行液體沖洗,鏡下識別椎管組織;(6)低溫射頻探查髓核,與此同時將神經根進行松解處理;(7)實施低溫射頻消融纖維撕裂口皺縮術,沖洗殘余髓核組織;(8)止血成功后拔出套管,逐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4-5](腰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有效、腰椎功能未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未消失為無效)、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腰痛、腿痛)評分、術后并發癥(大出血、神經根損傷)發生率、術后有關生化指標(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臨床療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采用χ2檢驗,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有關生化指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LDH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實驗組LDH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LDH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實驗組LDH患者的術后疼痛(腰痛、腿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LDH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LDH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大出血、神經根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兩組LDH患者的術后有關生化指標比較
實驗組LDH患者的術后有關生化指標(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討論
LDH患者數量近年來呈逐年上升發展趨勢,患上此病的患者一方面會降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可能引發有關并發癥。LDH的發生原因主要表現為:核突出或核鼓脹導致神經根受壓[6]。部分LDH患者可能出現排尿障礙,臨床以往采用傳統手術。有關研究表明,傳統手術治療LDH患者的術后復發率約3.6%[7]。傳統手術方式不僅僅會給LDH患者帶來較大創口,而且會提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相比傳統手術具有以下優勢:(1)局麻下操作使得LDH患者術后神經根損傷發生率顯著下降;(2)不會影響LDH患者的腰椎穩定性以及椎管內神經阻滯;(3)手術時間短;(4)術中出血量少等。有關研究指出,LDH患者在接受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后1d便能出院,達到LDH患者的預期效果。03387B4E-BD8B-477C-AE0F-F87C0CEFE64E
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中的射頻治療能夠有效破壞神經末梢,繼而有效緩解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疼痛感;射頻熱療還可有效修復受損的纖維組織,積極改善椎管內血液循環,間接減輕椎間盤所致疼痛。有學者認為,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能夠顯著抑制炎癥水平,繼而加速LDH患者康復[8]。
本研究中,實驗組LDH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LDH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有關生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LDH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傳統手術。
參考文獻
[1]吳賢良,楊智明,黃建軍.經微創通道與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34(5):468-471.
[2]齊文斌,朱彥海.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及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9,40(6):776-780.
[3]任偉劍,劉軍,王洪偉,等.全身麻醉下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21,30(5):400-404.
[4]丁寅,趙國輝,陳孜,等.椎間孔鏡BEIS技術與微創通道髓核摘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20,20(8):721-725.
[5]蔡海平,張文志,葛暢,等.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J].頸腰痛雜志,2019,40(6):743-745.
[6]李濤,胡勝利,謝維,等.經皮椎間孔鏡聯合射頻臭氧消融術治療合并高信號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J].中國內鏡雜志,2020,26(10):5-11.
[7]何傳正,向峰,張銀剛,等.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神經根管狹窄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24):4024-4026.
[8]鐘遠鳴,張翼升,梁梓揚,等.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15):1813-1817.03387B4E-BD8B-477C-AE0F-F87C0CEFE6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