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摘 ?要:在小學語文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必要舉措。為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本文聯系實際,結合具體案例,就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策略做深入探究,希望能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8-0124-02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Education
LI Shuang ?(Xishan primary school,Beidaihe District,Hebei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but also the necessar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and strategy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related teaching work.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Quality education;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實際學情,結合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從知識到素質教育的飛躍,促進學生能力素養全面發展。下面就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做具體探析。
1.對素質教育的簡單概述
(1)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養為主旨的教育。它不僅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和理論的教授,同時也十分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個性培養,重視學生人生態度和生活觀念的形成。從本質上說,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教育。
(2)素質教育與傳統應試教育的區別
素質教育和傳統應試教育在諸多方面相對應、相區別。首先,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而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則以考試成績為中心,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其次,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受教育者,而傳統應試教育則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最后,素質教育可以更好地激發教育者的創造性,讓教師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加靈活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應試教育則讓教師拘泥于考試成績的束縛無法放開手腳。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小學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它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實用的知識和理論,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大綱》要求,小學語文要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各項素養的培養和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字詞句積累,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且還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格素養、文化素養、智力水平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從大的方面來說,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主要包括習慣、品格、情感三大方面。所謂習慣,就是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其中包括寫字習慣、閱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這些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所謂品格,就是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修養,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誠實守信、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等良好品格的培養,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品格;所謂情感,就是使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和精神世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新時期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滲透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不斷提高各方面的素養。
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
(1)在語文積累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語言表達是語文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其都能有效體現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引導學生不斷從課內、課外積累大量語文知識,夯實知識基礎;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作文競賽、辯論賽等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在語文知識積累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在課內課外遇到自己不會的語文知識時,及時記錄下來補充學習;遇到精彩的詞語句子時及時摘抄下來,豐富自身寫作素材,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化修養。同時,教師也可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誦讀表演活動等,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學生各項潛能,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各項能力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長遠發展。此外,教師也可應用任務驅動法充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實踐能力,實現對學生能力素質的有效培養。如在重陽節前夕,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設計、編排幾個文學類節目,并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給老人表演。通過這樣的創作、表演活動,學生的自信心將得到增強、組織策劃能力將得到鍛煉,同時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也將在探索與實踐中得到鍛煉,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也會得到提升。
(2)于語文生活化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需要有知識做保障、興趣做基礎,正確的教育目標、教學理念做指導。首先,要想讓學生通過語文教學活動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形成愛護公物、遵守法律、熱愛祖國、團結友愛、堅韌不拔等美好的意志品質,就需要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充分應用有效的教育資源,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習態度,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為保證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注重生活情境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要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展開知識教學與素質教育,在生活情境中代入、轉化情感,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與培養。以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科學方法對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加以引導,以使學生更好地形成獨特的感受。
(3)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能力素質
環境、氣氛是影響學習效率,影響學生素質、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能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努力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具體而言,氛圍的創建分內外兩部分,在外部環境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在教師內設置“圖書一角”,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分享課外讀物,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教室,陳列到“圖書角”,與同學分享;教師也可在班級內創設“作文小天地”,將班級內、年級內學生優秀作文打印、摘抄下來張貼到教室一角供學生共同學習、賞析,因此調動學生閱讀、創作興趣,間接培養學生語言素養、促進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形成。而在內部學習氛圍的創建方面,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例如,在進行《聽聽,秋的聲音》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為學生搜集、展示一些秋天的風景,展示照片過程中配以相應的音樂,從而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充分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迫不及待想要進行后續學習。在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初步調動后,教師可通過一定問題,如“多媒體中的秋天是怎樣的?你想象中的秋天是怎樣的?”“你記憶中秋天有什么特征?”等,通過這類問題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同時引出課文內容,實現有效教學。總之,通過為學生創設濃厚、熱烈又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可使學生深入感受秋天的魅力,萌生對秋天的熱愛之情,使得學生的人文情感得到有效培養。
(4)于情感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中對學生情感、能力素質的培養,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情感教育,要能實現對語文課文中情感因素的有效運用,以實現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培養。具體而言,在進行語文課文教學時,教師要有效把握詩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顯示文章感情基調的關鍵詞、句,利用關鍵詞句探明文章內容與整體情感走向,并通過適當的語言、動作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感受文章思想情感,以此實現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與心理素質的鍛煉。例如,在進行《贈汪倫》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為讓學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可在引導學生誦讀前先為學生講述一些李白與汪倫之間的事情,讓學生了解兩人的友誼之深厚,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誦讀:“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誦讀過程中,教師為學生點明文章中的“深”字,讓學生圍繞這一“深”字展開探究。通過反復誦讀、探究、錘煉,小學生將會明白,文章中的“深” 并不是僅指潭水的深,更指明了兩人的情誼之深,表達的是作者與朋友的深厚情誼以及作者對朋友前來送別的感激之情。待學生正確掌握文章主旨以及思想情感后,教師再將學生的思維、情感由文章引進現實,教給學生要真誠待人、珍惜朋友、呵護友情等道理,進而實現對學生心理、情感素質的有效培養。
(5)在個性化教學方案中融入素質教育
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與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對學生內在潛力的挖掘,根據學生性格特點、日常表現,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優缺點以及在學習、生活中的擅長領域,在此基礎上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對學生人格、價值觀、思維等非量化因素做綜合考量,以此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確保素質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是豐富學生情感、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舉措。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增強素質教育意識,立足語文學科教學特點積極尋找兩者的融合點,從而促進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孫超. 小學語文實施素質教育[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2]段曉春.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7):84
[3]于淑燊.淺談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才智,2018(31):5
[4]張麗波.試論實施素質教育,創新小學語文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1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