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綺雯 郭少敏 陳瑞霞 駱穎婕 翁依莎



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提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廣州市番禺區實驗小學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出“以仁愛為本,以智慧為美”的辦學理念,打造充滿智慧、人文、活力的校園,培養具有仁愛之心和圓通大智慧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目標導航,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學校教育工作根據德育指南總體目標,結合實際確定“至仁智”育人目標,“仁”的內涵為“孝、禮、寬、信”,“智”為“知、勇、敏”。學校通過構建“仁智禮儀”德育模式,健全學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德育體系,培養“禮善”“儀美”“循章”的仁智學子。
課程育人,助力文明禮儀教育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教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我校仁智文明禮儀課程以“一體兩翼”的方式,國家課程為主體,校本文明禮儀課程助力,讓德育扎根課堂,強化文明禮儀教育。德育課程牢牢把握把握正確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將文明禮儀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學科融合,德智同修
(1)語文蘊含著豐富的中華經典,充滿人文色彩,應在傳承儒家仁愛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每周一節誦讀課,誦讀唐詩宋詞、文言文、童蒙經典、《論語》《大學》 等經典,激發學生心靈的共鳴,如,在講古詩《游子吟》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并說一說自己的體會,以此來調動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繼而過渡到對教師,對社會的感激,為學生熱愛祖國、奉獻社會奠定基礎。
(2)數學學科中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合作意識,并通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發現禮儀與數字的奧秘,同時,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性形式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會交際、協助能力。
(3)學生在英語課中可吸收西方的優秀禮儀精髓。每節英語課伊始,教師都會利用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等日常用語進行師生之間的問候。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另一方面,通過日常用語的使用,使學生掌握如何問候和關心別人,進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尊師重道、團結同學等文明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
(4)綜合實踐課將文明禮儀溶于專題活動中,在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領會,并在實踐活動中內化。“小廚神”課程通過每周一菜,傳授學生烹調的技巧,一日三餐是我們健康生活的能量來源,有很多“菜籃子”里的事我們不可不知。學生在綜合實踐學科中感受人與社會,培養交際能力、生活能力。
(5)體育學科中培養堅毅、合作、勇敢、守規則意識。在科學學科中讓學生探究人與自然,培養創新精神。我校特別重視美育工作,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塑造美好心靈的課程,我校的“牛仔布美術工作坊”開展嶺南建筑牛仔布貼畫創作,音樂課堂開展紅色文化手語操課程,音樂最能激發人的情感,洗滌心靈,通過美育的道德浸潤,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同時培養家國情懷。
2.校本輔助,尚禮崇儀
為了扎實開展文明禮儀工作,我校開發文明禮儀校本課程資源,包括《仁智文明禮儀讀本》《文明禮儀線上微課》等,并通過思政課落實,并結合國家思政教材,滲透文明禮儀教學,保障文明禮儀教育有效開展。
文化熏陶,浸潤學生的心靈
學校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布局合理、環境幽雅,以“自然與生命”為主旋律,以黃綠色的色彩為主調;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讓學生們感受生命的張力,整個校園溫馨而又美麗,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學校種滿校花桂花,它是崇高、榮譽、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它外表樸素,香飄遠處教育師生要不斷提升內在涵養。學校還結合智慧校園,利用虛擬空間、電子班牌等進行德育視頻播放,讓學生每時每刻都得到教育,提高個人素質,內外兼修。
除了環境建設,我校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以優秀的文化浸潤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仁智基因,講文明、守禮儀的時代新人。學校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師生的行為規范,通過評比,促進文明守禮之風,通過節日主題活動,營造校園“仁愛”之風,如,通過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主題活動推動“敬老孝親”風氣;清明節、國慶節活動弘揚家國情懷;每學期開學“禮儀天使”養成月掀起“講文明、正儀容”的好習慣。通過勞動節主題活動、科技創新、學科競賽、法制講座、主題實踐等啟發學生們的生活智慧。
活動育人,化知為行提教學質量
活動是受學生喜歡的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德育活動是我校的一大亮點,我校踐行仁智“三個一”文明禮儀活動模式,做到每月有一個主題,每年級有一個目標定位,每次活動一爭章評價。活動育人,評價促進,切實提高活動的育人效果。
實踐育人,知行合一提升學生修養
仁智文明禮儀主題實踐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獲得道德體驗,我校每學期開展1-2次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走進勞動實踐基地,培養勤勞的品質,同時懂得尊重勞動者與珍惜勞動成果;通過紅色基地研學,知道當地的紅色歷史以及英雄人物,培養家國情懷,深刻認識少先隊員的責任擔當;參觀科技館通過科技體驗活動,培養隊員的創新精神;“小鬼當家活動”通過親子角色互換,培養感恩父母、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通過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獲得各種職業的體驗,知道職業無貴賤,民生在勤,同時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
管理育人,有效評價促成長
每一種管理模式都是一種價值觀與文化的體現,我校踐行“人本”管理模式,充分體現尊重、關愛與發展三大理念。教師管理上體現教師的主人翁意識,關注教師的幸福感與個人發展;學生管理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兒童性,通過大隊——中隊——小隊的管理模式培養學生們的主人翁意識,開展每月少先隊爭章活動培養隊員向上向善的好品質。
1.三階師德活動,培養厚德之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我校通過“每月師德禮儀培訓”“仁智教師評比制度”“幸福教師工會活動”三階活動方式聚焦立德樹人,培育厚德之師。
2.學生自主管理,評價促進成長
我校以少先隊評價機制為依托,通過“大中小”的自主管理模式,學校的事情大隊干部管,班級的事情中隊干部管,小組的事情小隊長管,培養學生們的自主意識。
為了規范學生們的文明禮儀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我校制定《仁智學生一日常規》《仁智禮儀手冊》《仁智班級評比制度》《仁智少先隊爭章機制》《仁智陽光學業評價方案》等,評價和榜樣帶動相結合,促進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養成。
協同育人,多措并舉見成效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促進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是提高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徑。為此,我校優化學校教育資源,善用家長教育力量,打造一支家長禮儀隊,開展家長禮儀培訓活動,親子溝通訓練營等切實提高家長的育人理念,同時通過建立校——年——班家委會,完善家委工作機制,邀請社會行業精英、勞動模范、“五老”等進校園,參與學校教育,家校社無縫鏈接共育,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校仁智文明禮儀德育模式通過六大途徑,多措并舉,讓“仁智文明禮儀”理念在校園穿梭,夯實學校的三風建設,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職業幸福感,培養了學生優良的品行,促進學生們健康成長。
我校連續六年被評為“北片德育先進單位”“北片優秀學校”“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廣州市陽光學業評價試點學校”“廣東省義務教育特色學校”;市級“基于核心素養下的仁智德育模式”課題被評為優秀成果,多個區級德育與學科相融課題成果立項,我校仁智文明禮儀德育成果榮獲番禺區文化德育一等獎,“彩虹班”獲得“廣州室班級文化建設優秀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