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璽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我國越來越多國家的合作交流愈發緊密,小語種人才需求的缺口問題日益凸顯。為加大對小語種人才規模與質量的培養,近年來教育部連續出臺相關文件,引導高考學生逐漸向小語種傾斜。但由于學生家長和社會機構對小語種高考學習者的路徑規劃缺乏系統性認識,對教育發展政策理解不深入,不利于學生未來發展。本文基于路徑規劃問題,旨在從國家小語種人才的未來需求出發,結合現有平臺,試圖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差異,探索參加小語種高考學生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小語種;高考;發展路徑
一、引言
隨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持續推進,智聯招聘和前途無憂近年來的相關招聘數據顯示:我國面臨著小語種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我國需迫切需要培養具備這些國家語言能力的人才,以此深化國家間的互聯互通。近年來教育部持續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政策,旨在增強小語種人才培養的保障。在2020年發布的《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小語種(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高考的政策保障再次增強。對于這一“利好”消息,學習者需要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厘清路徑,才能找準適合自身的發展通道,從而實現自現價值,為國家發展注入所需的力量。
二、招生政策背景下的現狀
(一)“小語種”政策的變遷歷程
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招生的政策中,“小語種”實則從教學層面被界定為除通用學習語種——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定義范圍更廣,考生可選擇的小語種多。早在1983年教育部將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學生可在填報志愿時自行選擇。2014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二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視多語種外語高考改革,為充分照顧小語種的實際情況,高考命題時小語種試卷難度設置須比英語容易5-10個百分點,并且這一政策多年來一直在執行。2017年,教育部制定新課標,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被正式加入到高中課程標準,并在全國推行。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教育部教材局新研制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課程標準為小語種教學在普通高中的全面推行奠定基礎。
(二)“小語種”學習者的特征
高考選用小語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畢竟小語種的需求受到使用范圍和國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如果選擇則需要從長計議。計劃使用小語種高考的學生主要為兩種情況:1.高中階段或者更早就在校開始小語種的系統學習;2.英語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生向最大程度上避免自身劣勢學科,進而增大考入理想大學的概率。第一種情況,學生大多是在當地外語學校或者高中實驗班進行系統的學習。學習的時間充分,教學體系和師資完備,特別是這類高中會在學生升學通道和未來發展方向上提供平臺和信息,學生會在小語種高考中獲得明顯的優勢。第二類情況的學生,雖然他們能夠看到這個潛在的“捷徑”,但是否能夠在既定時間內達到理想水平?是暫時替代英語高考的備選還是實現報考大學今后考研或就業的長遠計劃?則需要系統規劃并與未來發展掛鉤。
(三)面臨的潛在問題
高考的學生均在軍事、國防、公共安全和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等部分特殊院校(專業)受到限制。因此,對于第一類學生的小語種能力是否能在今后得到提升和發展,還取決于高校的路徑選擇,后文會專門探討。
第二類學生有待商榷的問題是:
(1)英語學不好,如何能確保另學一門語言會有好轉?英語學習不好可能是學習語言的習慣、技巧和心理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學習小語種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天賦,如模仿力較強、語感好等。小語種學習如果不成功,耽誤了原本英語的學習,更加打擊學生的信心,且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如果嘗試失敗,學生會更受挫敗,時間也被耽誤了。
(2)這類學生能夠利用的平臺多為校外機構。根據2019年多鯨資本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小語種教育趨勢報告》,小語種高考尚未引起重視,目前培訓機構僅有13%的小語種培訓,且主要的高考小語種業務主要是日語。機構的資源并不一定能夠滿足需求,教學質量也有差異。
總之,計劃通過小語種高考的學習者需要做好充分的計劃,才能更好的政策幫助下取得長遠的發展。
三、路徑探索
(一)學習者的前期外語水平和學習平臺
英語學習和小語種學習,從本質上說都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會遵循相同的規律,也跟學生自身的要素息息相關。因此,英語學習不理想的學生需要弄清到自己外語學習的內在動因,再考慮換為小語種學習對現在需求的可行性和未來的可持續性。從外部因素看,不同的語種具有難度差異。所以,轉向小語種學習的學生應該是具備較高外語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學生。
(二)未來外語學習目的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小語種學習者大多需要具備較高外語學習能力,基于自身的優勢進行選擇。除了自身的能力,還要結合國家的需求,對未來發展規劃學習目標。從“一帶一路”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來看,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是動態的,層次是多樣化的。學生需要從未來就業方向考慮學習目的,從而理清發展路徑。
從外語學習目的來劃分學習者的路徑,可以分為小語種專業學習和小語種+專業課程的專門用途兩種路徑。畢竟僅靠高考學習的語言程度還遠不夠未了工作的需求,要在大學通過強化訓練和沉浸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
選擇小語種專業學習會傾向外交、翻譯、政治、區域研究、教育和語言工作等方向的發展。同時,考慮到國家戰略發展,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的高校,在2017年就開始“多語種+”的學科發展,旨在培養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以多語言跨文化溝通能力為前提,將多語言能力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領域優勢。也就是說,隨著國家發展需求,小語種專業學習開始從傳統的語言學習不斷演變。學習者需要認清這一路徑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報考高校的外語學習資源
如果學習者報考的高校無法提供相應的小語種學習機會以及認定辦法,學生無奈轉回英語學習,可能帶來影響,甚至終止小語種的繼續學習。所以,學生需要在學習路徑中考慮今后報考的大學可提供的繼續小語種學習的資源。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小語種在高考招生中也在不斷改革。2019年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24所開設了小語種專業的高校參加排名。其中,第一名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我國外交人才培養的搖籃,開設除英語外100種外國語言,已開齊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用語;上海外國語大學以培養國家高級口譯人稱馳名,開設27個小語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和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共計開設22個小語種專業。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外語類高校結合自身優勢對小語種教學不斷提升。
總之,有計劃以小語種參加高考的學生,需要從自身外語學習能力和平臺出發,結合報考高校專業和小語種學習資源配置,長遠考慮發揮小語種專業或小語種+專業的優勢,以便為未來深造或就業開辟更長遠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政策概述[J].吉林: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3-19.
[2]王輝,夏金玲.高校“一帶一路”非通用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調查研究[J].上海:外語電化教學,2019(185):30-36.
[3]張愛琴. 普通高中開設小語種課程的價值與路徑[J].山西:教學與管理,20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