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教欽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培養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層面上,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而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了教育行業的發展,給教師教學打開了新思路。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注意語文課程與互聯網的結合,借此改進教學的方法和形式,更好地實現高中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互聯網;立德樹人;教學策略
互聯網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信息傳遞的媒介越來越豐富,我們獲取各種資源的成本越來越低,這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但是,對于自制力較差、思想觀念尚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互聯網存在很多隱患,很多學生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給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也有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耽誤了學業。所以,語文課程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互聯網真正的價值,升華語文教學的意義,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創設精彩情境,增強情感體驗
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課文基本是名家名作,往往蘊含著寶貴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給學生帶來良好熏陶,所以語文課程向來都有德育的功能和責任。但要想真正發揮德育的價值,教師必須善于挖掘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而德育不同于其他文化教育,它沒有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傳授,本質上是對學生心靈和情感的培育,這遠比傳授實實在在的知識更具有難度。而在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有助于課堂情境的優化。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引入相關資源,構建精彩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涵產生更深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蘇武牧羊》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戲曲電影《蘇武牧羊》的片段,借此直觀地展現蘇武被困匈奴期間惡劣的生存環境,說明蘇武所遭遇的種種困境,并通過戲詞來說明故事細節,展現蘇武的內心世界,借此構建精彩動人的視聽情境,給學生心靈帶來強大的沖擊,使其獲得更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自己的感想,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蘇武寧死不屈、堅忍不拔以及忠勇愛國的寶貴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堅強的意志。
二、豐富課堂內容,滲透德育元素
語文教材篇幅有限,只能呈現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得到語文素養的發展。而要想發揮語文課程的德育價值,教材就顯得過于單薄,由于資源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有價值的信息被有效整合,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快捷地獲取所需資源。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即時性,圍繞課文內容引入相關的德育元素,借此豐富課堂內容,更好地落實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蜀相》一課時,由于很多學生史學素養較低,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沒有足夠的了解,因而不能準確、深刻地理解詩文含義和情感,自然無法起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文內容,從網上搜索相關的資源展現給學生,比如三國時期蜀國相關的史料、電視劇《三國演示》的片段、成都武侯祠、其他人寫的贊揚諸葛亮事跡的詩詞作品等。而在展示某一資料時,教師應進行適當解說,比如,在展示成都武侯祠時,教師可以介紹武侯祠的建成時間、其中的文物遺存,并讓學生思考:“三國時期涌現出很多著名的人物,為什么諸葛亮有如此大的影響?”借此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使其受到良好熏陶,能夠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可貴精神產生向往,從而實現德育的目的。
三、拓展學習渠道,促進自我發展
高中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形成自我發展的意識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擺脫對教師的依賴,主動拓展知識視野,主動發展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解決了很多教與學中的問題。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借助互聯網來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學習資源,并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盡快適應互聯網環境,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語文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進一步提升。
例如:對于《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自學任務,并給學生分享一些數字資源,比如劉和珍事件的文字資料、本節課的微課視頻等,讓學生在學習中作為參考。此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較強且具有德育意義的任務,比如:劉和珍事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魯迅和劉和珍有何淵源?從劉和珍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可貴的精神?你還知道哪些同她一樣的革命烈士?然后,提醒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來獲取相關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喚醒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使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從更深的層次認識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品質與精神,從而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漢卿.互聯網時代下高中語文如何加強德育滲透[J].今古文創,2020(08):87-88.
[2]陳霞.“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漢字文化,2019(S1):111-112.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