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妙
【摘要】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想習得這種能力,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課前,學生自主預學,探究生字;課上,老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后,學生交流反饋,總結學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嘗試,不斷優化教學流程,形成一種學生能動識字的教學新樣態。
【關鍵詞】識字;能動學習;自主學習;任務單
在常見的識字教學中,往往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被動地記憶生字,缺乏思考。在這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下,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識字量很難增加,自主識字的能力也很難得到提升。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形成一種新的教學范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重構。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實現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案,進而解決問題。
下面就識字教學的學習過程,簡析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
一、課前:我是探究者,破解漢字密碼
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覺得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識字教學的起點不是零,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字,有些家長也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地滲透孩子識記字詞。如果教師找不準識字教學的起點,仍按部就班地教學每一個生字,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還打擊了學生的識字積極性。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以課前預學為抓手,鼓勵學生“能動識字”,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小青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韻文,韻文中藏著“青、清、晴、情、請”五個易被混淆的生字,幫助學生又快又好地識記這五個生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布置學習任務前,我先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這些生字你認識幾個?是哪幾個?怎么認識的?通過這樣的課前小調查,我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了然于胸。針對這堂課的教學需要,我設計了一張自主識字任務單。課前,我將自主識字任務單發放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預學。學生自主選擇本課中自己未掌握的生字進行探究,并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記錄下來。
第二天一早,我便將學生的自主識字任務單收集起來,查看學生的預學情況。有的學生看天氣預報的時候,認識了“晴”字;有的學生愛翻閱字典,在字典里認識了“青”字;有的學生在小區里玩耍時,在草坪的指示牌上認識了“請”字……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渠道,運用不同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這樣的課前探究,充分彰顯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通過翻閱學生的自主識字任務單,我不但掌握了學生的預學情況,而且有了新的收獲。班級里有幾個孩子的識字能力特別強,通過預學不但認識了所有的生字,還積極開動腦筋,尋找生字之間的聯系,加深自己的記憶。他們發現這些生字都是形聲字,左邊的偏旁是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右邊的青字是聲旁,表示字的讀音。根據這一發現,能力強的孩子就把這些生字編成了一首小兒歌:“有水就是清,有日天氣晴。有言去邀請,有心情意濃。”愛做手工的學生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了一個轉盤,通過轉動轉盤的方式,讓不同的部首和青字交朋友,跟爸爸媽媽比賽,比誰說得最快。
在后續的日常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識字能力的高低,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學習小組。在課前預學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學習內容:這節課要認識哪些字?我已經掌握了哪些生字?哪一個字特別難記憶?怎么才能更快更好地記住這個字?以能力強的孩子為主導,分享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方法;能力弱的孩子傾聽學習,模仿著去探究發現。在這樣的協同式學習中,學生個體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又凝結出了集體的智慧,可謂一舉兩得。
二、課中:我是分享者,交流識字途徑
課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已經小有所得。課堂的呈現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以教師的學習方法指導為輔,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不斷成長,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每堂課的識字教學,教師都應該心中有數,找準切入點,以導線形式串聯起學生的分享交流。
在低年段識字教學中,我以造字方法作為切入點,挖掘漢字背后的歷史傳說、文化典故、趣聞逸事等傳統文化資源,賦予每一個漢字特有的靈性與形象意義。《“貝”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課前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任務單的反饋,我找準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根據學生的學情,我大膽放手,把“教學”任務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來當“小老師”。
小老師:小朋友們看,(出示圖片)這些都是貝殼。“貝”就是貝類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你們看了這些圖片,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這些貝殼真漂亮!
生2:我想把這些貝殼撿回家,做成風鈴,裝飾我的家。
小老師:是的,古時候的人們跟我們一樣,覺得貝殼很漂亮,他們就把貝殼做成了項鏈、手鏈等等,戴在身上。而且貝殼很輕,隨身攜帶很方便,還不容易壞,所以古人把貝殼當成錢來用。“貝”還能代表錢。
生3:我搜集到了“貝”字的演變圖,我們一起看看吧!你們看,古時候的“貝”字多像一個打開的貝殼呀!
生4:我查字典發現,“貝”還是一個部首,“貝”字部的字有“賺、賠、購、貧、貨”等,都是跟錢財有關的。
生5:我也發現了這一點,“賬、販、貴、貸”也是“貝”字部的。
生6:我跟爸爸媽媽上網查閱了資料,知道后來人們對于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貝殼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工匠們就開始用銅模仿貝殼的樣子,制作錢幣。后來,銅錢越做越多,貝殼就不再作為錢幣使用了。
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觀察生字,發現生字的易錯之處,搜集資料,尋找漢字背后的小故事,找回自己的主體地位。經歷了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的記憶十分深刻,識字的效果明顯得到了提升。“小老師”們從生字的音、形、義等不同角度出發,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教授生字,既鍛煉了思維,又錘煉了語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小老師”和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產生新的火花,互相啟迪。通過這樣的同伴學習,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習的能動性,居于課堂的中央地位。在這樣的“小老師”課堂新樣態中,學生從“被動識字”轉為了“主動識字”,達成了能動學習的目的,學生既掌握了生字,又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每個孩子都在為成長進步而學。
三、課后:我是學習者,歸納識字方法
知識的習得固然重要,方法的總結才是提升能力的關鍵。在課后,更要形成一種良性的反饋機制,讓學生、家長、老師都參與進來,對本堂課的學習進行交流反饋。學生總結新鮮的學法,家長提供豐富的資源,老師優化原有的環節,不斷改進這種教學新樣態。
學習《對韻歌》一課時,我就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云、 雨、風、花、鳥、蟲”這六個簡單的常用字,然后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分展示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學生剛剛入學不久,識字學習也處于起步階段,對這樣新鮮的學習模式興致很高。我在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總結本堂課自己收獲的識字方式,歸類如下。
1.看圖識字
很多學生發現,看圖識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鳥”字的撇、橫折鉤、點這三筆就像小鳥的腦袋,豎折折鉤就像小鳥的身體,這種識字方法非常適用于識記象形字。“山、田、日、月、目”等字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識記。
2.聯想識字
有些生字可以通過聯想的方法來記憶。“雨”的橫就像廣闊的天空,四個點就像雨滴從天空飄落。“果”字就像一棵結著果子的大樹,木就是樹干樹枝,“田”就是枝頭成熟的果子。通過這樣的聯想,學生把漢字的形意結合,腦子中浮現出了生動的畫面,更加深了記憶。
3.組詞識字
學生還常用組詞識字的方法來識記生字,如白云、云朵、云層……通過擴詞,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字詞的意思。
4.生活識字
學生熱情高漲的識字欲也帶動了家長的參與,有的家長陪著孩子做手工認識“花”,有的家長帶著孩子郊游觀察“云”,還有的家長領著孩子去花鳥市場遛個彎認識“花、鳥、蟲”……這些都是在生活中識字。
5.字謎識字
在日常教學中,識字量大的學生可以嘗試把生字編成字謎,讓大家猜一猜,比如,高:一點一橫長,小口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在里頭;朋:兩個月亮在一起……枯燥無味的識字,通過編字謎、猜字謎這種生動有趣的形式,既讓編字謎的學生加深了記憶,又讓猜字謎的學生掌握了新知,可謂一舉兩得。
6.游戲識字
針對低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采用“開火車”“你說我猜”“送信”“摘果子”“闖關”等多種游戲形式,為學生創設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愛上識字。
7.歸類識字
識字的目的是積累與運用。在教學時,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探究漢字與漢字之間的聯系,將一類字整合在一起學習,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像“苗、瞄、描、喵、貓、錨”這樣的形聲字,“狠、恨、狼”這樣的形近字,“帶、戴”這樣的同音字,都可以進行歸類識字。每一種類型的字側重點各有不同,識記的過程中既要尋找相同之處,又要辨別不同之處。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課前,學生自主預學,探究生字;課上,老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后,學生交流反饋,優化學習。教師不再向兒童單向傳遞知識,而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咬文嚼字,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領略到了漢字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能動學習:教學范式的轉換[J].教育發展研究,2017(8):62-68.
[2]鐘啟泉.課堂轉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吁思敏,等.從“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記全國第十一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J].全球教育展望,2017(07):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