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肖志堅 魏海影 蔣君 陳官田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藍墨云班課教學為案例,著重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專院校利用互聯網工具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利用藍墨云班課教學軟件平臺,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大量的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數字化資源。通過這一教學改革,徹底改變了大學教學沉悶、無味、死板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同時,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以致取得了較傳統教學模式更好的教學效果。為祖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改革;云班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1-0098-0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blue Mo Yun class teaching as the case,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Internet" the background, the university uses the Internet tool to carry o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reform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Using the software platform of Blue Mo Yun class teaching, teachers use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Internet"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is teaching reform, the dull, tasteless and rigid teaching atmosphere of college teaching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and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so that they have achieved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eff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motherland.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form; Blue Mo Yun Class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2011-2020年)》清晰的指明了中國未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點要求:首先,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應該以創新教育這一理念為指導;其次,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要以建設健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為根基;最后,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要把創新學習模式和教育模式放在核心位置。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化教學方式的推進與應用給移動學習模式帶來了跨越式的變化以及新的發展契機,而這些發展均是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技術為基礎。相關技術受到廣大學習愛好者的一致好評。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習模式的局限性,也顛覆了傳統學習模式的固化思路。學習者利用這種新型的依托信息設備的學習方式,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自己的智能設備進行方便快捷的學習。此種舉措,充分整合了學習參與者的零碎時間,零碎時間得以充分利用,達到時時學習的目的;使學習者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和自我能力的有效提升。移動學習模式的碎片化、微小化、協作化、社會化、情景化和個性化的特點,為基于移動設備和無線網絡有效開展教育、傳遞信息,實現萬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以上描述,可以斷定:移動學習,是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一、概述
北京高科技軟件公司——智啟藍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鑒于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開發了一種名為“藍墨云班課”的教學平臺,以下簡稱“云班課”。云班課教學平臺,依托發達的網絡環境,利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設備,面向廣大在校學生,展開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活動。這種全新的方式,可以做到即時反饋與互動。云班課平臺以教職員工在服務器端創建的班級群和班級的課堂空間為基礎,為學習參與者免費提供云班課平臺上的一系列和教學緊密相關的服務:訂閱學習課程、推送課程的相關消息、推送老師安排的作業、推送教師提供的學習課件、課程相關視頻以及課程資料等等。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資源的推送和及時的反饋評價。
這種基于云班課平臺的學習,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最大特點是:教師是主導,起指導性作用;學生是主體,起關鍵、核心的作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能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有效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且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這種基于云班課平臺的學習方式是在遠程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互聯網發展而推出的一種與眾不同的學習方式,是學習參與者為滿足日益增加的學習需求,借助互聯網和便攜式終端設備,獲得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進行自我約束學習行為的一種主動的、新型的、數字化、隨時隨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必然趨勢,智能設備越來越多地被用來作為學習工具。
二、課堂考勤
學生考勤在傳統教學工作中,具有以下幾個令老師頭疼的特點:工作量大,準確率低,以及期末匯總工作麻煩等問題。對于部分班級同學人數過多的情況,傳統的統計模式更加繁瑣,往往造成數據不全或不完善。采用藍墨云班課平臺來統計學生的出勤情況,具有簡單、方便、快捷、準確率高等特點。學習參與者通過自己手機上安裝的云班課客戶端App進行課堂簽到,解決了代替簽到、消耗時間等弊端。云班課平臺系統相對傳統的統計軟件,更加智能化,可以自動匯總并且生成每個學生的出勤狀況報告,同時還可以設置預警提醒等,較大的方便了授課教師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等工作。圖1顯示,可以設置學生的請假事由;圖2顯示單次班級學生簽到情況;圖3顯示多次班級學生簽到統計。學生個人的課堂出勤狀況報告如圖4所示。在圖4中展示了學號為18324815的這位同學,在08月29日至11月26日的出勤情況統計。其中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考勤次數;2. 平均出勤率;3. 缺勤次數;4. 事假次數;5. 病假次數;6. 遲到次數;7. 早退次數;8. 出勤率。
三、共享資源,實現混合教學
教職員工可以預先將和教學有關的資源上傳到云班課平臺,通過云班課平臺,學生可以提前預習,以此來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習者可以把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及問題帶到課堂中,方便和同學及老師進行共同探討。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這一系列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大得到提高,從而實現課堂翻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教——學的傳統模式轉化為學——教——學的新型模式,這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它的主要環節主要包含討論、分析、擴展、實踐。
有效利用網絡傳輸,共享資源,可以將課堂里面沒有提到的知識推送到云班課平臺,通過云班課平臺,學生可以隨時學習。單純的課堂是短暫的,但是知識的學習是無盡的。所以,實現學習資源共享就相當于實現了互聯網+信息化學習的目標,學習不再是局限于教室和課本的傳統方式,而是基于網絡無限空間的新型方式,見圖5。
四、隨時發布任務,提高學生熱情
傳統教學模式枯燥無味,學生往往很難投入熱情。上課睡覺、竊竊私語、玩手機游戲,這些行為在傳統教學中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課堂氛圍極差。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教學從業者在教學過程中發布各種教學活動和任務。學生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移動工具輕松的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查閱、預習及復習等系列學習環節,過程環節更加便利,見圖6。
五、課后工作
在教學工作之后,會有課后作業環節。針對課后作業環節,學生可以通過云班課平臺在線提交作業,老師也可以在云班課平臺批閱作業。平臺會準時地自動提醒學生提交作業。提交的作業形式可以是:語音、文字、圖片、文件及視頻等等。批改作業有以下幾種方式:老師評閱、助教評閱、多位學生互相評閱等等。批改作業的方式必須在發布作業之前進行設置。平臺提供了在線評閱功能,可以在線標注和評閱圖片、文字、語音等。
六、完善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助力教師掌握學習動態
云班課平臺可以詳細地記錄每一個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動態,并對其進行綜合生成個人學習報告,教師或者教學管理者,可以輕松的通過系統或軟件生產的同學學習報告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同學們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況,同時根據數據也可以及時發展自己學習的不足和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從而實現良性循環,見圖7。
七、知識點考核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對所學知識點的考核,往往需要耗費教職工大量的時間。需要過多的時間評閱試卷、分析試卷、講解試卷。然而,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可以使考核變得異常輕松和便捷。通過平臺,在考試前,教師可以將試題上傳到平臺試題庫。考試的時候,學生登陸平臺,系統自動抽題組織試卷。考試結束后,學生成績和答題情況可以立即統計出來,還可以統計每個題目的正確率,老師以此可以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與此同時,試題資源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
八、結束語
“信息化教學”是現今各類、各層次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中提到的眾多模式中較為先進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基于“互聯網+信息化”,通過線上教學實現傳統教學任務,是未來課堂發展的重要趨勢。將傳統的教學資源,經過數字化建設后,形成數字教學資源,再通過信息化手段融入到新型的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新模式下的創新型教學,大大提高一線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滿足感,從而達到更優越的教學效果,為教育事業的進步發揮更大的力量。通過這種“啟發式+互助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參與進來,實現教學活動翻轉,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對于教學改革和創新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郝彩琴.信息化教學模式下高職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建立的探索[J].輕工科技,2020(02):143-144.
[2]薛燕.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8):162.
[3]陳臘梅,都宏霞.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模式有效性分析及對策[J].才智,2018(32):63.
[4]靖娟,程志清,熊玲鴻.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高職《機械制造技術》中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7(11):220-221.
[5]安珊珊,劉芳,付紅.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在移動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電子世界,2017(13):65.
[6]杜靜怡,徐旸.插畫設計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100-101.
[7]李宇健.高等數學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分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6):149-151.
[8]高洋.信息化教學模式助力高職英語教學——以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2):139-140.
基金項目:202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專業(群)+工作室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探索與實踐”(編號:jg20190913);2020年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服務科技創新項目“‘專業+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019KXCX-04);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項目“網絡編程”(編號:ZDP2020XK059)、“影視節目制作”(編號:ZDP2020XK070)
作者簡介:張志強(1986-),男,漢族,河南項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數據庫技術,信息化教學。
通訊作者:肖志堅(1977-),男,漢族,安徽天長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現代職業教育創新與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