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良
摘 要:面對新時代、新使命和新任務,新文科建設應當抓住新機遇、擁抱新產業、融入新科技、迎接新挑戰,在價值引領上牢固樹立黨的指導思想根本地位;在文化自信上加快建構中國文科話語體系;在專業優化上加強學科交叉,推進內部融通;在改革內容上把握文科之本質,切實內容創新,提防形式追新;在建設質量上提高人才培養效能,打造中國特色教育文化;凝神聚力助推新文科改革揚帆起航,護航新文科建設乘風破浪,為新時代培養優秀文科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新文科;新改革;新發展
新文科是在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快速發展視閾下,對傳統文科在核心理念和發展模式上進行質的總結和概括。新文科對傳統文科發展的桎梏和瓶頸提出了根本的方向和改革的要求,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四驅并進、同步發力,共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奮楫揚帆邁向新征程,乘風破浪走向新發展。但是,新文科到底如何新、如何變、如何發展,才能真正做到高等教育文科的創新發展,才能培育新型“社科大家”、建構新型社科學派、創造出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為中國發展培養出能擔當復興重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是當下新文科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強化價值引領: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當下的高等教育提出“新成就、新目標、新要求、新動力”的重要內容,并提出了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并就我國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期間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要求,指出了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核心主題,改革、創新、嬗變是高等教育順應時代發展大勢,緊跟世界發展步伐的根本要義和邏輯起點。我國文科教育在學科門類、學生人數及專業種類上,均占中國高等教育的半數之上,所以文科的教育更應該審時度勢、乘勢而上,開啟我國高等教育新文科的發展之路,勇擔振興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之重任。[1]
新文科是出思想、樹理念、培價值、養情懷的育人學科,尤其在培養高校青年學生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人文觀方面,更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其學科價值的導向性和重要性不言自明。作為以知識性和價值性為學科命脈的文科教育,價值引領是其育人培才的重要安身之本、立命所在。所以,新文科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好政治堅定、道德高尚、情懷濃厚、才能卓越的新時代創新型建設者和筑夢人,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引,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高等教育發展的最新講話精神和黨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深刻領會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有關高等教育發展的指示精神,以2020年11月3日的《新文科建設宣言》和2021年2月4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點》為具體指向,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切入點,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穩扎穩打,扎實推進我國新文科在專業定位、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的新時代改革和創新型發展。
堅定文化自信:努力建構中國文科話語體系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有符號和獨特標記,是精神象征和靈魂所在;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發揚的動力源泉,也是對其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充分信任和堅守。文化自信首先來自于對自身文化的充分學習和了解,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優秀傳統與發展不足,才能創設自身文化的發展設想與空間,才能傳承和發揚自身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而提高自身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這些都需要依賴于自身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因為哲學社會科學承載著民族和文化的基因,攜帶著理想和信念的數據,掌握著智慧和卓越的密碼。所以,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新文科,提升文化影響離不開新文科,創設文化話語離不開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更取決于新文科。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有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有著雄厚的歷史根基和一脈的文化傳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積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加快建構體現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展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代表中國符號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但是,當下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專業體系和話語體系,在國際學術體系和國際話語體系中還缺乏應有的引領力和主導力,在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引領國際潮流、掌握國際話語權方面還存在著能量不足、影響較弱的局限,在國家舞臺上還存在著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發聲較弱小的情形,在不少的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西強我弱還依然存在、西學東漸還較為強烈,東學西漸還明顯不足。[2]中國文科的話語體系還尚未建立,中國文科的優勢還沒有發揮,中國文科的影響力還沒有呈現。所以,中國的新文科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緊抓國際發展機遇、把脈自身發展趨勢,勇于破除陳舊、改革弊病、嬗變創新,探尋中國傳統文科教育發展的新出路、新方法、新途徑。打破西學東漸的一元文化影響交流模式,建構中西方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二元文化影響交流模式,加快建構具有較強解釋力和穿透力、較大感召力和引領力、足夠影響力和說服力的中國文科話語體系。能夠影響國際文化交流與發展的趨勢,并進而打破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西方話語的壟斷地位,消除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形成的西方權威主義的學術影響。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家社科領域的話語影響力,體現中國立場、展現中國智慧、彰顯中國理念,在全球事務管理或治理中融入中國元素、提出中國主張、推廣中國經驗、創設中國方案。
加快學科融通: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
傳統文科的文、史、哲、政、法、經和新興的教育學、社會學以及新聞傳播學等文史學科,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涇渭分明、壁壘森嚴,更不用說文理之間的交叉與融通,跨學科、跨專業的互通有無、交流研討亦是羈絆叢生,較難融通和交流,難以達到人才培養至高境界的“知類通達”之標準,①也更難實現育人教學巔峰位階的“博我以文”之主張。②這些傳統文科的專業劃分、學科分界及其傳統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和老舊的點對點結合之學科研究范式,難以跟進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時代文科發展步伐,難以應對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發展所需,也不能滿足新時代社會建設的人才需求。[3]
基于新科技革命的奔騰而至和新產業變革的風馳而來,信息技術、數字通訊、衛生安全、國際秩序、經濟發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治理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這些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科技沖擊所帶來的日趨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現實問題,亟須打破專業壁壘、加快學科融通,加快文理學科之間的外部交叉融合,推動文科專業內部彼此的深度融通。推行“文、史、哲、法”一盤棋,實施“經、管、教、藝”一張網,整合傳統學科專業的知識,開創文理交叉、文醫交叉和文農交叉,進行文史融合、法管融合和藝教融合,力爭實現文、史、哲、教修身培元,管、法、經、藝理政化人。充分發揮文科專業各門類的專業特點和特色優勢,既統攬全局、又各盡所長,努力發揮文科的方向指引、價值導向和涵養熏陶作用,賦能現代科學技術人文關懷,實現新文科的自我革故鼎新。
為此,高等教育的文科教育要根據信息網絡、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主動應變、積極求變、努力嬗變,緊貼社會新興產業發展新趨勢,打破原有傳統文科的專業柵欄和學科壁壘,與工學、醫學、農學相交叉、相融合,與人工智能、數字通信、虛擬技術相結合、相聯姻,為新工科、新醫科和新農科的發展提供新方向、新價值和新標準,提升中國發展的文化軟實力和發聲力,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四新”建設的縱深發展和創新提升。要正視傳統文科專業分類過細、缺乏總攬文科全局的高站位和狹小自我專業畛域打轉轉的掣肘與不足,在觀念上對文科進行重構,在結構上對文科進行改造,在模式上對文科進行創新,在平臺上對文科進行重搭,在類型上對新文科進行再分。[4]一是以本為本、以生為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引領,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指導地位,用黨的最新理論指導和發展文科高等教育的新發展,積極探索新文科發展的創新模式和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二是整合學科資源、消除學科隔閡、進行學科重組,打破專業藩籬、彌合專業鴻溝、創設新型文科專業,將新技術植入新文科,把新文科融入新技術,開展交叉研究、綜合研究,建立文科新結構。三是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點,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開展推行,分析文科專業本科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研究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認證標準,建構跨學科的復合型課程體系,探索文科發展新模式,培養社會產業發展需求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四是要為學生學習和人才培養搭建能夠拓寬求知學習視野、擴大知識獲取渠道、增進跨學科知識涉獵范圍的新型平臺。五是結合社會發展和產業行業需要,加快思維升級、提升認知迭代,深刻認識人機融合、虛實結合的時代發展新特質,關注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冷門絕學的發展融合,重視人工智能和虛擬發展人文情懷和共情能力的人文培養,建構跨界融通的新型學科交叉體系,促進對整體轉向的人文關懷。[5]
把握文科之本質:提防文理簡單相加的形式追新
新文科是黨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提升教育服務能力重要舉措的“四新”建設主要環節之一,是提升國家元實力之文化軟實力的切入點,是中國高等教育卓越人才培養和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著力點。這里的“新”是“創新”的“新”,是“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的“新”。因此,新文科要切實內容求新、逐步推陳出新、扎實穩步創新,提防形式追新。
1.新文科要把握文科之本質
新文科要根據文科之本質,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高等教育“新成就、新目標、新要求、新動力”的精神為根本指向,徹底貫徹強化價值引領的新文科建設根本要求,緊緊抓住要建構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這條創新紅線,牢牢把握提升國家形象的新文科建設時代使命,堅持守正創新的新文科建設必由之路,努力推進加強分類的新文科建設基本方略,抓好“促進專業優化、注重課程提質、加強模式創新”的新文科建設基本舉措,搞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和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講堂的新文科建設關鍵性突破,[6]傾力專業設置布新、培養方案革新,緊抓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著力完成新文科建設培養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和改革初衷。
2.新文科要有實質的創新
新文科不是流于形式的重新組合,也不是僅關注表面的二次排列,而是無論在使命上和目標上,還是在內容上和質量上,均有實質的創新所在。一是新文科在使命上的創新,“新”在新文科肩負著發揚中華文化、光大優秀傳統和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新時代重任,肩負著為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夢想實現提供精神動力和人文涵養的新時代重托。二是新文科在目標上的創新,“新”在要進行緊扣軟實力、新技術、新產業的專業優化與改造升級,圍繞交叉融通、實踐訓練、研教互哺的課程改革與教材迭代,聚焦改革開放新戰略和應用型實務文科人才培養,推行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同”的新型育人機制培養模式。三是新文科在內容上的創新,“新”在技術與文學、哲學、法學、語言學等學科進行融合的改革組合上,為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和搭建交流平臺,既保持著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規律和特征,又體現著新文科的戰略性、融合性、創新性和發展性。四是新文科在質量上的創新,“新”在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導向為目標,以“重在教會學生如何學而非培養教師如何教”為教改核心,以“大數據為基礎、新技術為條件”建構新文科教育質量常態檢測體系,確保新文科人才培養能力的持續提升,提高新文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打造中國特色的新文科教育質量文化。
3. 新文科要融入新技術、擁抱新產業
在人工智能、數字通信和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方興未艾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新文科要抓住時代機遇重新布局和規劃,謹防形式拼割、機械重組,提防急功近利、形式追新,汲取我國古代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忽視“技、藝、數”能力培養的前車之鑒,[7]但也要防止“西學東漸”形成的盲目崇拜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文化缺鈣”。新文科不是文理之間的加減乘除,也不是文科與技術的二者之和,更不是“文、史、哲”加乘“法、經、藝”;而是將新文科真正地融入新技術、擁抱新產業,借助新技術和新產業重新審視傳統文科的新觀念、新思維,重塑新文科的學術體系與專業類型,反之,新文科也要闡釋新產業、新科技與人文社科之間的人文邏輯關系,回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人文之需和倫理所求。鑒于此,要把握好新文科的“文”之特性和“文”之本質,必須要找準傳統文科與新科技、新產業發展的不協調之癥結,要仔細分析當下文科與新時代發展不合拍之節奏,切忌盲目追新、急于求成、倉促應改。要突破現有專業和學科的局限,瞄準創造視野寬、綜合知識厚、專業技能高、學術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塑文科思維體系、夯實文科知識塔基、[8]提高人文涵養能力的新文科綜合改革,培養新時代文科學生的多渠道汲取、多形式轉化的學習能力,多學科觀察、多角度分析的研究分析能力。遵守文科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深入推進新文科與現代信息的技術融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相近專業的集群融合,加強文理交叉,推動文文融合,探索雙混模式,③實施協同育人,推動新文科融合創新的縱深發展。
建構雙師教學:彌合理論實務“兩張皮”的隔閡
升級迭代的新文科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僅陶醉于理論上“陽春白雪”的高雅,還要更多地關注現實中“下里巴人”的地氣,更能解決實際問題,回應社會需求和跟進時代潮流,為國家需要、社會需求和時代發展培養出真正能夠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的理論與實務“雙棲”人才,也為學生走向社會極具競爭力與勝任力的個人成長提供培養可能與平臺。《新文科建設宣言》強調,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進教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推動教學內容更新,鼓勵并支持高校開設實踐課程,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協同合作,實行理論與實務、國內與國外的“雙協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培養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推動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
1.新文科人才培養應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
新文科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面向社會發展、回應時代需求,應緊扣主動服務國家軟實力提升和文化繁榮發展的需求導向進行調整優化、升級迭代,緊盯國家意識、質量意識、標準意識的目標導向設置文科新專業的底線和嚴格落實相關標準,確保切實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進行新文科專業結構優化的特色導向,面向社會、面向需求、面向實踐進行教育優化和傳道授業。新文科教育必須以培養適應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導向,按照文科人才培養的規律與發展模式,關注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轉換與創新,重視實踐教學技能的更新與迭代,加快推進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在法學、新聞、經濟、藝術、管理等專業領域,加強理論對實踐的關注度,辦好政法實務、經濟管理、新聞傳播、藝術實踐、企業管理等實務講堂,抓好新文科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創新工程,推進學界業界交流合作和理論與實務雙向協同,提高文科教育對社會實務的關注度和契合度,促進新文科教育與社會現實的緊密結合。④
2.建構雙師教學,彌合理論與實務間的鴻溝
新文科的改革與創新,不僅要關注理論科研水平之發展,更要注重實務教學技能之提高,建構雙師教學,真正實現新文科理論源于實踐、理論引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理論服務實踐,切實踐行新文科實踐檢驗理論、推動理論、深化理論、豐富理論。在具體到高校教學方面,既具備系統、扎實專業理論知識又有技能嫻熟職業實踐應用能力的理論實踐雙棲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是新文科建設必備的基本條件,這是新時代5G通訊技術發展、機器換人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科技產業革命發展的形勢所迫,也是提高新文科教師素質和提升新文科教育發展水平的發展所需。
3.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新時代新文科人才
智能的發展和產業的變革快速地調整著社會實踐對人才的需求走向綜合化、技能化、實踐化,但在對人才需求觸覺靈敏性這個維度上,一向多關注理論與科研的高校與一直游走在市場和實踐的企業實務部門相比,相對封閉、較為保守,對人才需求變化的反應也相對滯后,造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對有些脫節,產出與需求有些不對稱。因為新時代社會需求的人才,不僅要求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而且還要求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這些人才需求目標的實現,均依靠肩負育人培才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創新科研能力和豐富的實踐技能素養。只有培養出一批既有專業研究能力又有教學育人能力的雙素質、雙能力的雙師型高校教師隊伍,才能為學生積攢知識、增長才干和沉淀智慧提供可能和基礎;才能讓新文科的人才培養在學生專業素養的長期發展、未來職業能力的持續提升和走上工作崗位后職場的卓越進步上落到實處并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出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技能的符合社會需求和跟進時代發展的新文科人才。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攻關計劃項目“依法治國視閾下群體性事件刑法規制的困境與出路”(項目編號:2014QN011);浙江省教育廳一般項目“P2P網絡借貸風險分析及其犯罪防控機制研究”(項目編號:Y201738168);2020年第一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刑事法律診所》教學內容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2002312031);2020年度浙江省省級虛擬仿真實現教學項目“重大災害刑事司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浙江師范大學2020年度校級課堂教改項目“刑法學總論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0100);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度校級教改重點項目“新時代地方院校法學實踐教學的探索”(項目編號:201903)研究成果
注釋:
①《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②《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③2021年1月23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盧曉東研究員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的“新文科視角下的通識教育:理念、精髓和趨勢”教學研討會上提出關于通識教育發展趨勢的“重混”概念,認為重混構成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專業的哲學基礎,可以將通識教育和通識課程看作“淺度重混”,將轉學、輔修/雙學位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和聯合學士學位教育等為“深度重混”的途徑.
④參見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作題為《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 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主題報告.
參考文獻:
[1][6]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J].中國高等教育,2021(1):4-7.
[2]張文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法學體系構建[J].中國社會科學,2019(10):23-42,204-205.
[3][7]嚴程.數字時代的新文科通識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7-06(3).
[4]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4).
[5]李飛躍.新文科的知識與思維革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8-28(7).
[8]陳鵬.“新文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N].光明日報,2019-05-20(8).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