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莉 李惠清 李靜 彭印
摘 要:高校教工黨支部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舉措、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政治保證和組織基礎。在“課程思政”視閾之下,各高校紛紛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要素,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課程思政”為主線,不斷開拓育人新途徑。在此,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秉承“為學為師 求實求新”的校訓精神,深化立德樹人的教育旨歸,注重團隊自身建設,全面落實“課程思政”育人實踐,突出團隊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特點,實現三者育人同頻共振,助推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發展,探索“課程思政”視閾下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自覺轉化,唱響育人主旋律。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服務育人;管理育人
高校是進行課程思政的主要場域,在這一場域中教育質量的高低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完善。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尤為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和造福人民。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以及回應學生現實呼聲的迫切要求。
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實現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現實要求。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本不言而喻,但在實踐過程中卻是不太令人滿意。現代教育中出現唯分數、唯文憑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脫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使得當代教育評價模式呈現單一化、片面化的傾向,在此教育評價導向下生成的人存在片面的、機械的可能。為此要將“立德樹人”精準滴灌于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通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的協同育人機制,形塑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充分挖掘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第二,堅守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的時代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大,我國和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維護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堅守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的題中之義,是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有力反擊;堅定理想信念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看法洞察事物的本質,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就是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家國情懷、科學精神、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
第三,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的一組重要概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事實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而且也是實現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當前教育體系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和服務與民眾對優質而多元的教育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1]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育者的教育供給更多停留在結果上,忽視了教育過程的反饋以及受教育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有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生成有德無才的“半成品”和有才無德的“危險品”。為此,改革教師的教育供給,滿足受教育者自我發展需求,已成為開創育人新格局的內生動力。
結合學院自身辦學特色,打造堅實黨員團隊,助力學生成長
高校教工黨支部是黨在高校最基層的黨組織,處在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第一線,是高校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重要保證,對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在落實黨的基本方針政策的舉措上,高校黨的各級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始終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基于“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理念,以“立德樹人”為主線,堅持“三全育人”格局,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良性互構,通過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激勵學生自覺地將個人理想和目標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助力于學生成長、成才。教育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成員具有其內在的同構性,各位黨員立足于自身實際補齊短板,提升自身理論水平,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育人本領,實現各崗位育人工作的同向同行,為新時代育人實踐奠定堅實的團隊基礎。
第一,團隊教育目標的同向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即堅持以學生為立足點及其著力點。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的教育對象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以提高學生知識技能以及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以實現學生德才兼備、和諧發展為育人愿景,為學生發展創造主客觀條件,培養時代新人,致力于民族復興偉大實踐。
第二,團隊內部分工的互補性。形成分工合作、責任明晰的工作體系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內在要求。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主要落在了思政專職教師的肩上,其他教育人員及其管理人員并未自覺肩負育人使命,使得育人環節存在斷裂地帶。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內部分工明確,專任教師主要負責“第一課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行政教輔教師主要負責“第二課堂”,意在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科學精神、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由“自發”的狀態轉為“自覺”的狀態,唯有如此,教育的價值方能彰顯。
第三,教育方法的互鑒性。部分專任教師習慣采取顯性、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傳遞知識,塑造學生情感意志,這種教育方式無形中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而行政教輔教師則采取隱性、雙向啟發的教育方式,將育人思想浸潤在學生日常的行為規范之中。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得益彰,增強高校育人整體實效。
“課程思政”視閾下行政教工黨支部協同育人的現實路徑
第一,言傳身教,服務育人。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青年大學生。在與學生密切交往過程中,行政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對學生的道德觀教育起著“上梁正,下梁直”的作用,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十分注重提升團隊的整體思想政治素質,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寓價值觀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念。一是行政教工黨支部注重加強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打鐵還需自身硬”,學院始終把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工作擺在首位,積極開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以及黨的系列會議精神,著力提升行政教工思想政治素質。二是為學生團體提供支持力量,系統增強育人實效。在課程思政視閾下,支部立足學生實際建立“小導師行動項目計劃”,在行政管理教師的引領支持下,充分發揮優秀學生骨干的“榜樣靈魂·先鋒模范”輻射作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傳遞學風引領正能量,增強學院“第二課堂”育人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三是建設和諧學院環境,滲透育人價值。行政教工黨支部助力學院為學生進行系列專業和職業發展輔導講座,集體開展學院文化建設,在各類活動中黨員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通過學院文化活動的建設,增強學生內在自信心、歸屬感,在積極的文化建設活動中體悟自我價值,完善自我人格。每名教職工在自身崗位上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活動育人等貫徹到底,樹立系統觀念,調動各方力量,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形成育人新格局。
第二,允理愜情,管理育人。支部在育人方面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三者良性互構,內在要求團隊做好統籌安排,為推進“立德樹人”育人實效保駕護航。一是正確的管理理念是基礎。支部從一開始就找準自身定位,齊頭并進、共同協作以保證育人環節的連續性,“建立項目領導小組,成立導師團隊”項目計劃應運而生。該計劃由學院黨委副書記牽頭,教學副院長、專業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以及部分優秀校友參與其中,對活動全程進行意識形態把控及其活動指導監督。將“育人”作為“分內之事”一以貫之,時刻肩負“傳道”使命。二是科學的管理方式是核心。管理是一門藝術,強調以人為本,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執行規章制度時要體現靈活性和人性化,要讓被管理者容易接受,盡量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3]學院基于此建立“教師—學生(小導師)”“學生(小導師)—學生”“教師—學生(小導師)—學生”交流機制。通過“小導師”的橋梁作用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有機融合。時刻捕捉學生情感反饋,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時代方式,拓寬交流渠道,畫出最大同心圓。三是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學院立足自身辦學規律,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多途徑傾聽學生意見,實現線上與線下聯動創新學院制度管理,不斷致力于學院管理制度更上一個臺階。順應時代潮流,學院團隊設立企業微信服務管理平臺,根據學生反饋,把握時機,沖破固定思維,創新育人新模式。
第三,落實育人責任,深化價值引領。寓教育于管理,將育人工作與支部活動有效銜接,深化“第二課堂”的價值引領。一是在新生入學階段,精準落實“小導師行動計劃項目”。該行動項目涉及兩個層面:一方面,日常小導師一對一朋輩指導,旨在促進學生日常生活的交流,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全時段、全過程的在線指導和幫助,真正實現學生有困難找“小導師”;另一方面,開展集中的“小導師·大講堂”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是通過學院選拔出的小導師作為引領,從學業規劃、專業提升、學習方法等多角度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在線指導,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培養質量。二是在老生階段,積極選拔優秀“小導師”,落實育人實踐。行政教工黨支部為主的“小導師行動計劃”項目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帶頭示范作用,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學院文化氛圍,掀開“課程思政”育人新篇章。三是在畢業生階段,行政教工黨支部助力學院為學生進行系列正確職業觀輔導講座,搭建微信就業信息平臺等多途徑、全方位助力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使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總之,將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貫徹到教育的每一環節,為高校育人注入新鮮血液,實現思政工作與管理服務工作的水乳交融,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滲透式教育,增強育人接觸面,保證高校育人實踐工作的實時性與創新性。課程思政建設是師者育人理念的回歸,是將家國情懷和如何做人的思想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傳遞給學生,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的教學改革實踐。[4]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將持續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發揮協同育人功能,助力學校、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龐麗娟.關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議[J].教育文化論壇,2016,8(6):143.
[2]王世強,史秀玫.高校行政教工黨支部黨建活力提升途徑探討—以吉林大學商學院行政教工黨支部為例[J].吉林教育,2019(10):8-10.
[3]陳超.立德樹人視域下管理育人的內涵厘定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0-142.
[4]張啟鴻,李大偉.以協同育人理念推進思政教育[J].前線,2020(7):53-5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