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瓊 易雪麗
【關鍵詞】 宮頸癌;人乳頭瘤病毒;預防;疫苗;篩查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4.016
宮頸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癥死因中排名第二位,全球每年大約有50萬新發病例,約20萬人死亡[1];我國每年子宮頸癌新發病例約10萬人,死亡人數約3萬[2],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趨勢,且出現年輕化傾向。宮頸癌的發生是由遺傳因素等內因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等多種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將宮頸癌的發病因素以及預防措施綜述如下。
1 宮頸癌的病因
1.1 HPV感染
大量的流行病學和基礎研究均已證實,HPV感染是導致子宮頸癌發病的必要條件,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子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病因,其中以HPV16、HPV18型最密切。KJAER等[3]對8656名婦女進行調查研究,繼而隨訪觀察13.4年發現:持續性高危型HPV感染與宮頸癌密切相關。當高危型HPV感染宮頸上皮細胞后,可使細胞增殖機制失去控制而永生化,HPV基因的表達使微小病變可能得以逐步積累,并發展成宮頸癌。目前已知的HPV亞型約200種,有40多種好發于生殖器及肛門部位,其中約70%的子宮頸癌病例是HPV16和HPV18型引起的[4]。
1.2 其他生殖道病原體感染
某些微生物的感染增加了生殖道對HPV的易感性,其與高危型HPV感染協同作用共同促進了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的發生。李霞等人[5]研究發現,宮頸慢性疾病患者發生HPV感染概率是無宮頸疾病者的1.6倍,生殖道感染發生宮頸癌前病變是無感染者的17.7倍;我國HIV陽性女性的HPV感染率顯著高于一般女性的HPV感染率[6];單純皰疹病毒(HSV-Ⅱ)感染可增加患宮頸癌的危險,并與HPV有聯合作用[7];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可能在慢性宮頸炎癥向宮頸癌的轉變過程中起著一定的病因學作用[8]。
1.3 行為危險因素
1.3.1 性行為
研究表明宮頸癌發病與性生活過早、性生活過頻及多個性伴侶、不潔性生活呈正相關。≥21歲有初始性行為的女性患宮頸癌風險低于15~16歲有初始性行為者[9]。這可能與青春期女性的宮頸正處在鱗狀上皮化生階段,對外界的致癌物和促癌物質的刺激十分敏感有關。俞順章[10]研究表明,有婚外性伴侶(1個或2個以上)的女性宮頸癌發病的相對危險度為1.63和2.06。與高危男性(包括曾患過性病、陰莖癌或前妻患有宮頸癌等)發生性行為的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更高[11]。
1.3.2 分娩因素
研究表明[12]妊娠期婦女的HPV感染率明顯高于非妊娠期健康婦女,且感染率隨妊娠進展而逐漸上升,其中高危亞型尤為明顯。分娩次數超過2次者在宮頸癌患者中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健康人群,陰道分娩≥4次者患病的危險性較≤1次者增加約2倍[13]。其原因可能是妊娠時體內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局部免疫狀態改變等因素增加了HPV感染機會;多次分娩刺激和損傷宮頸使得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感染概率增加,在宮頸移行帶區鱗狀上皮化生、不斷自行修復過程中導致異常增生,引起宮頸上皮內瘤變及癌變[14]。
1.3.3 口服避孕藥(OC)
對于OC與宮頸癌發病的相關性,目前尚無定論。ZHAO等[15]調查顯示,使用口服避孕藥避孕者感染HPV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94 倍,同時在HPV感染的宮頸細胞體外培養和動物實驗中,類固醇性激素被證實能導致癌變[16]。而有研究發現,使用OC少于5年者并不增加宮頸癌發病危險度,OC服用時間與宮頸癌發病是否存在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1.3.4 吸煙
研究結果表明,吸煙及被動吸煙與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發生有關。吸煙和被動吸煙可使宮頸黏液中尼古丁和可鐵寧的含量升高,從而降低宮頸的免疫防護,使其更容易感染HPV,最終導致宮頸癌的發生。逯彩虹等[17]研究顯示,吸煙女性患宮頸癌的比例是非吸煙女性的1.98倍。朱靜等人[18]研究發現,被動吸煙的接觸時間及強度與浸潤性宮頸癌發病有相關性,接觸時間≥10年及每天被動吸煙時間≥5 h者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性增加。
1.3.5 營養與飲食
近些年,營養與宮頸癌相關性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PIYATHILAKE等[19]進行了2年的前瞻性隨訪調查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感染者中葉酸缺乏的人群更容易患宮頸癌。而補充葉酸可有效抑制宮頸癌細胞的增殖,促進凋亡[20]。微量元素硒具有廣泛抗腫瘤作用,它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21],而銅是宮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銅的攝入量與宮頸癌風險性有關[22]。此外,KIM等[23]研究發現,攝入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總量與宮頸癌風險呈負相關,適當多攝入深綠色、深黃色的水果以及蔬菜可以使女性患CINⅢ的風險下降接近50%。
1.4 遺傳因素
高危型HPV雖是誘發宮頸癌的重要病原體,但只有少數的HPV感染者最終罹患宮頸癌,說明除了以上所述的各種外在因素外,還有內在因素即遺傳因素。王甲甲等[24]研究認為,宮頸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宮頸癌基因型攜帶者更傾向于HPV感染的持續和復發。張淞文等[25]研究發現,宮頸癌患者中一、二級血親患子宮癌和宮頸癌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族與浸潤性宮頸癌有關;而腫瘤壞死因子(TNF)基因、干擾素(IFN)基因以及一些趨化因子及其受體和其他免疫相關基因的位點也相繼被證實與宮頸癌易感性有關[26~27]。
2 宮頸癌的預防
2.1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宮頸癌最經濟最有效的一級預防手段,目前已經研發上市的預防性HPV疫苗有4種,包括國產雙價和進口雙價HPV疫苗(HPV16/18)、四價HPV疫苗(HPV6/11/16/18)和九價HPV疫苗(HPV6/11/16/18/31/33/45/52/58),主要針對引起全世界70%以上宮頸癌的高危HPV16型和18型。預防性HPV疫苗適合接種年齡在全球范圍內是9~45歲,在目標年齡(9~14歲)及初次性生活前接種該疫苗效果最好[28~29]。當前使用的預防性HPV 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接種HPV疫苗的獲益大于風險。
2.2 宮頸癌篩查
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發病歷時數年到十幾年,為宮頸癌早期篩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早期進行宮頸癌篩查,是降低宮頸癌病死率的最佳方式。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全面實施了宮頸癌篩查且宮頸癌病死率已經下降了70%。子宮頸癌篩查方法有多種,如薄層液基細胞學(TCT)檢測、HPV-DNA檢測法、電子陰道鏡檢測、組織病理學檢測等。篩查的起始年齡和終止年齡各國略有不同,WHO建議在30歲或以上的女性中篩查[30],美國推薦21歲以上[31],歐洲定為25歲以上,我國推薦篩查在25~30歲[32~33]。65歲及以上女性若既往10年內每3年1次連續3次細胞學檢查無異常或每5年1次連續2次HPV檢測陰性,無CIN病史,則不需要繼續篩查。
2.3 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知曉率
調查研究表明[34~35],國民對宮頸癌相關知識、HPV疫苗、子宮頸癌篩查等認知水平普遍較低。為了從源頭上預防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我國應充分利用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多種宣傳形式,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大眾對宮頸癌防控意識,在宮頸癌綜合防控項目中,健康教育必須貫穿始終。
3 小結
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女性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病因,而早婚、早產、多產、性行為、吸煙、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等多種因素在腫瘤發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避免高危因素、去除病因及宮頸篩查是預防宮頸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IARC.GLOBOCAN 2012 Estimated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and prevalence worldwide in 2012[EB/OL].Lyon: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3(2013-12-12)[2017-12-05].http://globocan.iarc.fr/Default,aspx.
[2] ?CHEN W,ZHENG R,BAADE P 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3] ?KJAER S K,FREDERIKSEN K,MUNK C,et al.Long-term absolute risk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 or worse follow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role of persistence[J].J Natl Cancer Inst,2010,102(19):1478-1488.
[4] ?王東營,張琨,許天敏.宮頸癌患病危險因素及一級預防[J].現代腫瘤醫學,2017,25(11):1827-1830.
[5] ?李霞,楊愛鳳,杜娟,等.宮頸癌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病原學特點與預防措施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5):3544-3547.
[6] ?MEHANNA H,BEECH T,NICHOLSON T,et al.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oropharyngeal and nonoropharyngeal head and neck cancer: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rends by time and region[J].Head Neck,2013,35(5):747-755.
[7] ?黃熙理,陳智穎.宮頸癌高危因素研究進展[J].福建醫藥雜志,2015,37(1):125-127.
[8] ?余紅,陳素蘭,張桂榮.幽門螺桿菌導致宮頸癌的病因學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20):3137-3139.
[9] ?VINODHINI K, SHANMUGHAPRIYA S, DAS B C, 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PV infection among women from various provinces of the world[J]. Arch Gynecol Obstet, 2012,285(3):771-777.
[10] ?俞順章.子宮頸癌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1998:11-12.
[11] 王穎.宮頸癌發病相關因素的研究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3):345-347.
[12] 趙湘婉,陶灑灑,葉麗,等.妊娠期人乳頭瘤病毒的感染率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38-139.
[13] 李隆玉,李誠信.宮頸癌的預防及普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3):151-152.
[14] 王宇,宋淑芳,劉鳳.我國宮頸癌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高危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5):1207-1209.
[15] ZHAO F H,FORMAN M R,BELINSON J,et al.Risk factors for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among unscreened women in a high-risk rural area of China[J].Int J Cancer,2006,118(2):442-448.
[16] DAN H.Sex steroids and cervical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2,32(8):3045-3054.
[17] 逯彩虹,李保紅,李小斌,等.宮頸癌患者陰道微生物的分布特點[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1,40(3):267-271.
[18] 朱靜,朱瑾,武振宇,等.被動吸煙與浸潤性宮頸癌發病的研究:2010年復旦婦產科醫院宮頸癌發病相關風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2,21(6):449-453.
[19] PIYATHILAKE C J,MACALUSO M,BRILL I,et al.Lower red blood cell folate enhances the HPV-16-associated risk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Nutrition,2007,23(3):203-210.
[20] 王金桃,吳婷婷,白蘭,等.葉酸對DNMT1和MeCP2在宮頸癌細胞中表達調節的實驗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2):173-177.
[21] 余曉燕,王烈宏.青海地區女性微量元素與宮頸疾病發病的關系及宮頸癌發病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5):3774-3775.
[22] FASOLA F A,ANETOR J I,ILESANMI O 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iron overload in Nigerian women[J].Afr J Med Med Sci,2013,42(3):231-237.
[23] KIM J,KIM M K,LEE J K,et al.Intakes of vitamin A,C,and E,and beta-carotene a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ervical cancer:a case-control study in Korea[J].Nutr Cancer,2010,62(2):181-189.
[24] 王甲甲,鐘佳伶,張娟,等.細胞毒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基因多態性與宮頸癌易感性的相關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5,33(2):119-123.
[25] 張淞文,趙群,王濤,等.北京地區子宮頸癌發病相關因素分析:1∶3病例-對照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7):947-949.
[26] 石彩歌,黃士荷,張素粉,等.TNF-β和IFN-α基因多態性與HPV感染預后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9):5-8.
[27] 趙慶慶,尹格平.TNF-α啟動子5個位點的基因多態性與山東省漢族婦女宮頸癌遺傳易感性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56(2):28-33.
[28] 邵子杰,王辛未,謝華龍,等.2008—2016年非洲亞撒哈拉地區HPV疫苗免疫項目的策略與成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19):3550-3554.
[29] 俞玫君,劉巧英,吳玉坤.高危婦女人群宮頸癌病變認知程度及接種HPV疫苗預防效果調查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145-148.
[30] WHO.Comprehensive cervical cancer control: aguide to essential practice[M].2nd ed.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31] MASSAD L S,EINSTEIN M H,HUH W K,et al.2012 updated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bnormal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nd cancer precursors[J].Obstet Gynecol,2013,121(4):829-846.
[32]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學分會專家委員會.中國子宮頸癌篩查及異常管理相關問題專家共識(一)[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7,18(2):190-192.
[33]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學分會(CSCCP)專家委員會.中國子宮頸癌篩查及異常管理相關問題專家共識(二)[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7,18(3):286-288.
[34] 鄭賽云,劉北梅,王嘉賢.東莞街鎮婦女宮頸癌防治認知及行為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9):178-179.
[35] 金孔軍,周悅.大學生人群HPV疫苗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預防醫學,2019,31(5):470-473.
(收稿日期:2021-02-22 修回日期:2021-03-12)
(編輯:王琳葵 梁明佩)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60313)
作者簡介:韋小瓊,女,副主任醫師,醫學學士,研究方向:疾病預防控制。E-mail:wxq-2003515@163.com
[本文引用格式]韋小瓊,易雪麗.宮頸癌發病因素與早期預防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2021,49(4):315-318.